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一例黏胆症病例分析

2022.4.04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48岁,因“皮肤、巩膜黄染10余天”于2014年10月20日入院。肝胆CT增强影像诊断:胆总管改变,待除外炎性所致,扩张程度略有减轻。磁共振胰胆管造影诊断:


(1)肝内外胆管扩张,胆总管壁略厚,炎症所致不除外;


(2)考虑胆囊炎。


肝功能:ALT 72U/L,GGT 979U/L,ALP 187U/L,TBil 218.8μmol/L,DBil 143.7μmol/L,间接胆红素75.1μmol/L,总胆汁酸215.9μmol/L。


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724  42.75U/ml,糖类抗原19-9  150.90U/ml,患者其余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临床诊断:梗阻性黄疸。患者黄疸症状明显,行相关检查后未发现明确黄疸原因(图1,2),患者胆总管末端病变同时亦不除外系肿瘤性病变所致,符合手术治疗指征。向患者家属充分介绍相关注意事项及风险后,患者家属表示同意行手术治疗。


1649061706944889.jpg

1649061706311711.jpg


于2014年10月29日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中以锐性尖刀于胆总管上端纵行切开胆总管约0.6cm,置入胆道镜探查胆道,见胆总管、左右肝管及肝内胆管内充满淡黄色胶冻样物质,置入取石网顺利取出胶冻样物质,并于肝门处胆管取出1小块胆管内壁组织送快速病理检查。观察胆管末端,未见明确异常,乳头炎性充血可正常开放,未见肿瘤改变(图3)。


1649061707292237.jpg


快速病理未能明确病变性质,考虑胆管黏液瘤可能性大,因患者胆管弥漫性病变,无法行根治性切除术,遂行胆囊切除,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


术后病理回报:未见明显肿瘤组织。术后12d患者出院,术后40d拔除T管。连续随访3个月,患者恢复良好。


讨论


大量黏液聚积于肝外胆管,引起胆管梗阻、扩张,进而导致梗阻性黄疸和胆管炎,称为黏胆症,临床上很少见,以日本和我国台湾、香港地区较多,欧美地区也有个案报道。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发热寒颤、黄疸及肝肿大、白细胞增高等。黏胆症病因较多,包括乳头状瘤病、胆管囊腺瘤、肝内胆管囊状扩张伴黏膜上皮增生,以及不同类型的胆管恶性肿瘤(胆管乳头状瘤、肝内胆管囊腺癌和黏液腺癌)。国内文献报道推测其发生过程为:胆管上皮增生和肠化形成胆管内的乳头状肿瘤,黏液过度分泌出现黏胆症,导致胆管梗阻、胆管囊肿扩张,加剧胆管炎症,反复的胆管感染又促进胆石、胆泥形成,加剧胆管梗阻、胆管感染,胆石和严重的长期刺激,外加上皮增生和肠化,最终导致胆管内乳头状肿瘤癌变。黏胆症诊断较为困难,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检查发现扩张的胆管内有大片充盈缺损,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或术中发现有胶冻样液则黏胆症的诊断成立。


手术是治疗黏胆症的最有效方法,以清除病灶和引流为原则。黏胆症病因较多,且多伴有胆管结石或胆总管囊肿等,有时术中也不能获得明确的诊断,常只行胆总管切开探查管引流或胆肠吻合术。同时对于单发的乳头状瘤,给予局部切除即可;而局限于一肝段、肝叶及半肝的病灶,可实施肝段、肝叶、半肝切除,若病灶广泛,涉及双侧胆管,只能行姑息性手术。姑息性手术后,因黏液不断分泌必将复发梗阻性黄疸和胆管炎,一些患者因此需行多次手术。本病例中患者行手术治疗后,密切随访3个月,无黄疸复发,目前仍在积极随访中。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