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一例慢性智能减退、共济失调并脾肿大病例分析

2022.4.04

病例资料


患者住院号891×××,男性,29岁,汉族,上海市人。职业:IT职员。因“智能减退、言语不利伴行走不稳进行性加重9年”于2014年6月9日收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


现病史


患者家属发现患者在20岁开始出现智能减退,表现为反应慢、应答少、计算力下降,伴有言语不利、饮水呛咳,行走不稳易跌倒,并常有大便解在身上。无头晕、头痛,无肢体麻木或乏力,无肢体抽搐、意识丧失等。


既往史、个人史和家族史


5岁时因腹泻于外院就诊,腹部B超检查发现脾脏肿大,反复就医无法明确病因。患者为足月顺产。大专学历,自幼学习成绩中下。否认父母近亲婚配或家族中有类似疾病患者。


体格检查


体温36.8℃,心率78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24/80mmHg (1mmHg=0.133kPa),身高168cm,体重76kg。神清,发育正常,营养良好,对答切题。小颅;蹼颈;略向右侧斜颈;双侧呈高弓足、足内翻。全身皮肤黏膜未见异常。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无异常。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肋下肝、脾未扪及。


神清,发音顿挫,计算能力下降。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眼球左右活动可,上下活动不能。双耳听力气导≥骨导,Weber试验居中;伸舌无歪斜。余脑神经无异常。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增高,腱反射活跃为(+++),踝阵挛可及,病理征(-)。指鼻、轮替试验稍差。四肢深浅感觉无异常。闭目难立征(-),直线行走试验(-)。


实验室检查


1. 血常规:白细胞5.11×109/L[参考值:(4~10)×109/L],中性粒细胞64.4%,淋巴细胞27.4%,单核细胞5.7%,嗜酸性粒细胞2.3%,嗜碱性粒细胞0.2%;红细胞5.27×1012/L[参考值:(3.5~5.0)×1012/L],血红蛋白157g/L(参考值:120~160g/L);血小板139×109/L[参考值:(100~300)×109/L]。


2. 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38U/L(参考值:7~40U/L),天冬氨酸转氨酶27U/L(参考值:13~35U/L),碱性磷酸酶75U/L(参考值:50~135U/L),白蛋白48g/L(参考值:40~55U/L)。


3.血脂全套:总胆固醇5.92mmol/L(参考值:2.80~5.90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8mmol/L(参考值:0.80~1.80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56mmol/L(参考值:1.30~3.70mmol/L),三酰甘油3.88mmol/L(参考值:﹤1.80mmol/L)。


4. 氨基酸与酰基肉碱、尿有机酸谱基本正常,FXN基因(Friedreich’s 共济失调的致病基因)未见异常。


其他辅助检查


①头颅MRI:左侧额叶少许脑缺血灶;幕上脑室系统略扩大。②腹部B超:脾脏肿大,为146mm×42mm;肝脏未见明显异常。③心超:正常。④电测听:双耳神经性耳聋,高频为主。⑤眼科检查:双眼视力正常;角膜未见异常色素沉着;眼底摄片未见明显樱桃红斑。⑥肌电图正常。⑦脑电图正常。⑧骨髓穿刺:骨髓像增生活跃,粒系增生左移,部分伴退行性变。红系部分有轻度血红蛋白充盈不足,铁染色示有铁利用障碍表现。涂片上可见少量异形淋巴细胞。⑨韦氏成人智力测验得分低于平均水平[其中语言商47分、操作商54分、总智商45分(正常值均应>84分)];记忆测验﹤50分(正常值:>84分)。⑩全身长骨X线片:全身长骨未见明显发育、结构异常。


诊断和鉴别诊断


病史特点


①患者男性,幼年起病;②主要临床表现为智能减退、言语不利及行走不稳,慢性病程;③体格检查发现眼球垂直运动障碍、四肢肌张力高、腱反射活跃,并有先天性体征,如:斜颈、高弓足、足内翻等;④自幼腹部B超提示脾脏肿大,病因不明;⑤患者为足月顺产。否认父母近亲婚配或家族中有类似疾病患者。


定位诊断


患者计算力、记忆力减退,定位于高级皮质;四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活跃定位于双侧锥体束;斜颈、行走不稳、构音障碍定位于锥体外系。综上所述,此患者属于神经系统定位之“系统性病变”范畴,累及锥体系、锥体外系等多系统。


定性诊断


患者幼年起病,症状缓慢进行性加重,此外,患者还存在脾脏肿大,因此可统称为“神经内脏综合征”,考虑遗传代谢病可能性大。引起肝脾肿大及神经系统病变的常见疾病有以下几种,复习文献发现其中部分疾病具有特征性眼球活动障碍(表1)。


1649061973972254.jpg


戈谢病(Gaucher’s disease,GD)


即葡萄糖脑苷脂酶缺乏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脂质沉积病,肝脾肿大或脾功能亢进是最常见的征象,同时有骨骼受累表现,X线特征为骨皮质变薄、长骨远端增宽、易自发骨折。其中Ⅱ型和Ⅲ型戈谢病表现为进行性神经系统损害及内脏肿大,水平性眼球活动障碍是其较明显的体征,还可出现皮肤色素沉着、结膜黄斑。血浆壳三糖酶活性明显增加,可达正常值的600倍;骨髓穿刺液中一般可找到戈谢细胞;外周血白细胞葡萄糖脑苷脂酶活性降低是其确诊实验室指标。本病例虽然存在神经系统损害及脾肿大,但表现垂直而不是水平眼球运动障碍,无脾功亢进、皮肤及骨骼改变,故此诊断可能性小,可行外周血白细胞葡萄糖脑苷脂酶活性检测以排除。


神经节苷脂贮积症(Gangliosidosis)


为一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溶酶体疾病,主要分为GM1型和GM2型,分别由β-半乳糖苷酶和β-氨基己糖苷酶缺乏而引起。主要临床表现为智力运动发育倒退、共济失调、视力障碍、眼底樱桃红斑,对声音刺激有惊跳反应,可有顽固性抽搐,丑陋面容,肝脾肿大,多发性骨发育不良。本例患者未见明显视力改变,无惊跳,无丑陋面容,骨发育未见异常,故此诊断可能性小,可进一步测定其血白细胞β-半乳糖苷酶活性或β-氨基己糖苷酶活性以排除。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 disease)


又称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缺陷病,铜大量沉积在肝、肾、脑、眼等组织中引起。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锥体外系症状、肝硬化、精神智能症状、肾功能损害及角膜K-F环。血清铜总量降低,尿铜排出量增高,肝细胞含铜量增高是最敏感指标。本病例肝功能无明显异常,角膜无K-F环,此诊断可能性小。


甲基丙二酸尿症(Methylmalonohomocystinuria)或甲基丙二酸血症


是先天有机酸代谢异常中最常见的病种,是多种原因所致体内甲基丙二酸蓄积的总称。从病因上分为遗传性和继发性,后者常继发于维生素B12缺乏。遗传形式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包括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位酶和辅酶钴胺素(维生素B12)代谢缺陷两大类。多于婴儿期出现智力、运动落后,肌张力低下,变位酶缺陷患者常较钴胺素代谢异常患者神经系统损害出现早,并且严重。少数钴胺素代谢异常所致良性甲基丙二酸尿症患者可于成年后发病,甚至终身不发病。常伴有肝脏明显肿大、肝功能异常、骨质疏松、慢性肾损害及多脏器损害。可有眼睑、眼球癫痫样跳动。尿、血、脑脊液有机酸定量检测是确诊本症的关键方法。本病例尿有机酸谱未见明显异常,可除外此诊断。


尼曼-匹克病(Niemann-Pick disease)


尼曼-匹克病是一种罕见的异质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由于神经鞘磷脂(sphingomyelin,SM)在溶酶体中沉积,导致单核巨噬系统及神经系统内聚积大量的含有SM的泡沫细胞,出现肝、脾肿大,慢性进展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如共济失调、张力失调、语言障碍、垂直性核上性眼肌麻痹。根据临床表现(发病年龄和有无神经系统症状)、溶酶体酸性神经鞘磷脂酶(acidsphingomyelinase,ASM)含量及脂质贮积量可分为5型。其中A、B型肝脾肿大较C型明显,眼底检查常见樱桃红斑,ASM活性明显降低,而C型ASM活性仅轻度降低或正常。骨髓穿刺涂片常可见泡沫细胞。皮肤成纤维细胞filipin染色可见细胞核周围密集的荧光,提示细胞内未酯化胆固醇异常聚集,可作为确诊尼曼皮克病的主要手段。本例患者为慢性智能减退、共济失调,伴脾肿大,并出现特征性垂直性核上性眼肌麻痹,高度怀疑此诊断。


基于以上鉴别诊断考虑,进一步对患者进行了相关检查:


1. 酶学检查:β-半乳糖苷酶222.89nmol/mg•h(参考值:78.39~441.44nmol/mg•h),酸性鞘磷脂酶7.35nmol/mg•17h(参考值12.02~114.50nmol/mg•17h),壳三糖酶:56.98nmol/mL•h(参考值3~47 nmol/mL•h)。


2. 7-酮基胆固醇:272ng/mL(参考值:﹤20ng/mL)。


3. 基因检测:提示患者NPC1基因(尼曼-匹克病C型致病基因)双杂合突变:c.2526T>A;p.F842L及c.1553G>A;p.R518Q。其父母经知情同意后测序验证发现:其中c.2526T>A来自其母亲,c.1553G>A来自其父亲(图1)。c.1553G>A引起该位点对应的精氨酸突变为谷氨酰胺,为已知突变。c.2526T>A为新发突变,引起该位点编码的苯丙氨酸突变为亮氨酸,经polyphen-2软件预测为致命突变(1.00分,http://genetics.bwh.harvard.edu/ggi/pph2)。


1649061973623456.jpg


根据本病例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排除尼曼-匹克病A或B型、戈谢病、神经节苷脂贮积症、肝豆状核变性病和甲基丙二酸尿症。拟诊尼曼-匹克病C型。但仍需行皮肤成纤维细胞filipin染色方可确诊。


治疗


本例患者先后予奥拉西坦胶囊、盐酸多奈哌齐片口服,病情均未见明显改善。


讨论


尼曼-匹克病是一种罕见的异质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由于SM在溶酶体中沉积,导致单核巨噬系统及神经系统内聚积大量的含有SM的泡沫细胞而发病。文献报道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为0.5~1/100000,但由于本病目前缺乏简便有效的确诊方法,故其在人群中的实际发病率应该高于此数值。


尼曼-匹克病的分型及临床表现:尼曼-匹克病分型目前尚不统一,现多根据临床表现(发病年龄和有无神经系统症状)、ASM含量及脂质贮积量将其分为5型,A型:急性神经型(或婴儿型),患者多于出生后6个月内起病,常有厌食、呕吐,消瘦,肝脾肿大,伴快速进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抽搐,晚期可有痉挛性瘫痪,眼球震颤,失明和耳聋。皮肤棕色素沉着亦常有报道,约50%患儿眼底黄斑部可见樱桃红斑点。最终患儿将呈痴呆、恶病质,并常因继发感染而在4岁前死亡。SM累积量为正常的20~60倍,ASM活性为正常的5%~10%,最低﹤1%。B型:慢性非神经型(或内脏型),婴儿期即有肝、脾肿大但生长发育正常,至成年仍无神经系统体征和智能障碍。SM累积量为正常的3~20倍,ASM活性为正常的5%~20%,低者同A型。C型:慢型神经病型(或幼年型),患儿1~2岁时通常发育正常,以后逐渐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肝、脾肿大较A、B型轻,呈亚急性或慢性病程,常以步态不稳、共济失调为首发症状,继之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缓慢退行性病变,表现为进行性共济失调、行为异常、智能减退及肌张力障碍。肌张力障碍首先表现为走路或跑步时手足的姿势异常,易跌跤,逐渐变为全身性,常伴惊厥。垂直性核上性眼肌麻痹是本型的特征性体征,为脑干受累的标志(几乎出现于所有的青少年及大部分成年患者)。此型多于10~25岁死亡,但也有极个别患者活到70岁。SM累积量为正常的8倍左右,ASM活性为正常的50%左右,亦可接近正常或正常。D型:Nova-Scotia型,与C型相似,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加拿大Nova Scotia血统的患者类型,该地区发病率约为其他地方的1000倍。E型:成人非神经型,此型极为少见,起病较隐匿,临床症状较轻,极易漏诊和误诊。成年人多以肝、脾肿大为首发症状,而不伴神经系统症状。SM累积量为正常4~6倍,ASM活性正常。D和C型在中国罕见。


A和B型尼曼-匹克病是由于ASM的缺陷,使溶酶体内神经鞘磷脂水解受阻而沉积于肝、脾、骨髓、肺、淋巴结和脑组织等器官中,编码ASM蛋白的SMPD1基因突变是主要的致病原因。C型尼曼-匹克病是由于18号染色体的NPC1(占95%)或14号染色体的NPC2(占5%)基因变异,导致了细胞中正常合成的胆固醇不能够顺利转运出内质网-溶酶体而过多的在肝、脾及脑等器官中堆积。在溶酶体中沉积的胆固醇可抑制酸性鞘磷脂酶活性,继发鞘磷脂沉积,所以尼曼-匹克病患者的鞘磷脂酶活性可正常或轻度降低。


尼曼-匹克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单纯依据临床症状诊断困难很大。目前主要的检查方法包括常规的生物化学分析、骨髓细胞学检查及突变基因筛检等。


1. 常规的血生化试验、代谢筛查一般无明显异常,但血浆胆固醇、三酰甘油可升高;不伴黄疸的患者天冬氨酸转氨酶轻度升高(40~100U/L),而丙氨酸转氨酶正常;伴黄疸的患者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均可升高,但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7-酮基胆固醇在C型尼曼-匹克病患者中显著升高,本例患者7-酮基胆固醇为272ng/mL,显著高于正常水平,支持C型尼曼-匹克病诊断。


2. 酶学检验:外周血淋巴细胞或培养的皮肤成纤维细胞ASM活性:尼曼-匹克病各型的酶活性不同。对于具有典型临床症状的患者,若ASM酶活性明显降低(低于正常值的20%),可以确诊A、B型尼曼-匹克病。而C型尼曼-匹克病患者的ASM活性可正常或仅轻度下降。本例患者ASM为7.35nmol/mg•17h,仅轻度降低,符合C型尼曼-匹克病的诊断。


血浆壳三糖酶活性:尼曼-匹克病患者血浆壳三糖酶活性较正常人可轻度至中度升高,但敏感度和特异度欠佳,而在戈谢病患者中该指标明显升高,可达正常值的600倍。本病例壳三糖酶为56.98nmol/mL•h,轻度升高,符合尼曼-匹克病诊断。


白细胞或皮肤成纤维细胞葡糖脑苷脂酶活性:葡糖脑苷脂酶活性降低是确诊戈谢病的依据,而在尼曼-匹克病患者中正常。


β-半乳糖苷酶活性:β-半乳糖苷酶的显著缺陷是神经节苷脂沉积病的病因,该酶活性降低可以确诊神经节苷脂沉积病,而在尼曼-匹克病患者中正常。本患者β-半乳糖苷酶为222.89nmol/mg•h,可基本除外神经节苷脂沉积病。


3. 组织活检:骨髓、肝和脾活检可见典型的尼曼-匹克细胞,常称泡沫细胞(富含脂质的巨噬细胞),细胞直径20~100μm,核较小,呈圆形或卵圆形,一般为单个,也可有双核;胞质丰富,充满圆滴状透明小泡,在未染色片上类似桑葚状或泡沫状,Giemsa染色时,胞质呈蓝或蓝绿色,内有深浅不一的蓝色颗粒。尼曼-匹克细胞PAS染色小胞壁呈阳性,小泡中心呈阴性,ACP染色呈阴性或弱阳性,Schultz反应(检测胆固醇)呈阳性,而戈谢细胞PAS、ACP染色均为强阳性,但Schultz反应阴性。需注意的是在一些病理情况下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地中海贫血、先天性红细胞生成障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巨噬细胞大量吞噬受损细胞而不能完全溶解,致残留物堆积细胞中,也会形成类似戈谢细胞或假尼曼-匹克细胞。所以诊断时要注意细胞形态学与临床相结合,必要时要进行酶活性及基因检查。本患者骨髓检查结果阴性,可能与患者骨髓受累轻或灶性受累有关,多次及多点穿刺可能提高尼曼-匹克病骨髓检查的阳性率。


4. 对培养的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行生物化学分析,由于C型尼曼-匹克病患者细胞中胆固醇酯化能力降低,filipin染色显示细胞核周围密集的荧光,提示细胞内未脂化胆固醇异常聚集,可作为确诊尼曼-皮克病的主要手段。但技术复杂,并且为有创性检查,其广泛应用受到限制。


5. 基因分析:A、B型尼曼-匹克病为SMPD1基因突变所致,而C型尼曼-匹克病主要与NPC1和NPC2基因有关。基因检测可以确诊生化变异的个体、携带者和产前诊断。本患者为NPC1基因双杂合突变:c.2526T>A;p.F842L及c.1553G>A;p.R518Q。


尼曼-匹克病在疾病早期阶段与其他疾病常难以鉴别,对临床上表现为肝脾大、慢性进展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如共济失调、张力失调、语言障碍、垂直性核上性眼肌麻痹,且骨髓穿刺涂片见泡沫细胞者,而酶活性检测排除了尼曼-匹克病A或B型、戈谢病和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等引起肝脾肿大和智力倒退的常见溶酶体病时,需要高度怀疑为C型尼曼-匹克病,可进一步行皮肤成纤维细胞filipin染色观察是否有胆固醇代谢障碍或进行基因检测来进行确诊。


治疗及预后


目前有不少针对C型尼曼-匹克病的药物正在研究之中。一系列临床研究证明米格鲁特(miglustat,N-butyldeoxynojirimycin,NB-DNJ,Zavesca®)可以稳定尼曼-匹克病患者的神经症状,该药现已在欧盟等地区获得批准,用于治疗尼曼-匹克病成年患者和患儿的神经症状。米格鲁特是一种小亚胺糖分子,可竞争性抑制葡糖神经酰胺合成酶,该酶催化鞘糖脂合成的第一步。米格鲁特可以通过血脑屏障,减少脑内鞘糖脂的聚集,以及调节鞘糖脂相关的细胞内钙稳态,从而延迟尼曼-匹克病C型患者神经系统症状的发生,并稳定病情。其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一过性的轻中度腹泻、腹胀、体重减轻、震颤。此外,多项研究表明羟丙基β环糊(hydroxypropyl-β-cyclodextrin,HPB-CD)有助于胆固醇向细胞外转运,减少细胞内胆固醇的聚集,对C型尼曼-匹克病小鼠模型有治疗作用。在日本的一项临床研究中,对2例C型尼曼-匹克病患者应用了HPB-CD治疗,1年后2例患者脾肿大明显改善。目前美国正在进行该药物的一期临床试验。


此外,对症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也相当重要。一旦脑电图确诊癫痫,应予抗癫痫治疗;三环类抗抑郁药可以减少猝倒发作;抗胆碱药、苯二氮卓、肉毒素及γ氨基丁酸可改善肌张力障碍和震颤。如有睡眠障碍,可以考虑夜间使用镇静剂。吞咽困难或营养障碍的患者可以考虑胃管支持治疗或胃造瘘手术,应警惕误吸,及时使用抗生素治疗肺部感染。对于认知功能障碍,目前没有证据显示常规的认知改善药物能改善尼曼-匹克病患者的认知功能,但米格鲁特可延缓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进展。


C型尼曼-匹克病多数患者在20~30岁时死于吸入性肺炎,少数患者可以存活更久,个别患者生命能超过70岁。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