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青年女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病例分析-2

2022.2.10

讨论


一、ESS病理诊断的历史变迁


ESS是来源于子宫内膜间质的恶性肿瘤,发病率较低,约占全部子宫恶性肿瘤的0.2%~1%,占子宫肉瘤的10%~15%,是第二常见的子宫肉瘤[1-2,4,6]。其诊断标准在过去的40年中经历了多次修订。ESS分类首先由Norris和Taylor于1966年提出[1]。最初是根据核分裂像和细胞异型性将ESS分为LGESS和HGESS。随后研究提示,核分裂像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2003年WHO分类中取消了HGESS分类,将ESS分为LGESS和未分化内膜间质肉瘤(undifferentiatedendometrialsarco-ma,UES)。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UES范围太广,故2014年WHO根据ESS的临床病理特征结合最新的分子遗传研究结果将ESS分为四类:(1)子宫内膜间质结节(endometrialstromalnodule,ESN);(2)LGESS;(3)HGESS;(4)UUS[4]。


二、青年女性ESS的临床特点


ESS多发于绝经前后妇女,平均发病年龄43.8~46.9岁,其中LGESS的平均发病年龄42岁,HGESS较晚平均为50岁[7]。我院23年间收治的293例患者发病年龄15~81岁,平均年龄(43.5±12.2)岁,中位年龄43岁。青年女性ESS发病十分罕见,我院25岁以下的ESS患者仅占全部患者的7.5%,最小年龄15岁,20岁以下患者7例。ESS的临床症状不具有特异性[8],85.7%(18/21)表现为AUB,其中绝大多数(14/18)表现为月经量过多、经期延长以及阴道不规则大量出血而导致贫血。其影像学特点虽然同样不具有特异性,但90%(19/21)的患者术前超声或MRI影像学可发现占位性异常。鉴于临床表现和影像学均不特异,故术前诊断符合率低,本文21例患者的术前诊断包括子宫肌瘤、宫腔占位、宫颈占位、子宫腺肌症及AUB等多种,均由手术病理方得确诊。12例LGESS患者中仅1例(8.3%)表现为宫颈肿物,其余均表现为粘膜下肌瘤、宫体肌瘤,通过宫腔镜或经腹的子宫病灶切除手术确诊;而HGESS和UUS患者中近半数表现为宫颈肿物。这种病变部位的倾向性还需要大样本量的研究进一步证实。由于青春期女性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尚未成熟,是排卵障碍性AUB(AUB-O)的高发年龄;另一方面该年龄段患者多数无性生活或生育史,在缺乏特异性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容易按照功能性病变采取内分泌治疗而延误诊断。5例患者在术前曾接受内分泌治疗,与其他未接受内分泌治疗的患者相比,年龄更小,从症状出现至确诊所需时间更长,而重要的是各种药物治疗效果均欠佳。鉴于大多数ESS患者具有占位性病变,即便对于年轻患者,也应本着先排除器质性病变的原则,及时获取病理诊断证据;而对于无占位性病变,疑似AUB-O患者,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也是提示器质性病变的重要警示线索,强调进一步影像学检查,必要时宫腔镜检查。盆腔核磁共振检查对于子宫病变的分辨率优于超声,在诊断困难的AUB患者中值得推广采用。


三、青年女性ESS患者的治疗


目前的ESS治疗原则是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放疗和内分泌治疗(如激素、芳香化酶抑制剂等)的综合个体化策略[4]。由于ESS是激素依赖性肿瘤,推荐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但能否选择性保留卵巢及保留生育功能一直是争论的热点。对于青年女性,绝大多数未完成生育,保留卵巢功能和生育功能的需求更为强烈。


1.青年女性ESS患者生育功能的保留:由于ESS本身为罕见病,青年患者更为少见,所以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研究十分有限,且多数是针对恶性程度相对较低的LGESS,对于HGESS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的研究更少有,多数都是个案报告。现有的研究指出,与其他类型的子宫肉瘤相比,LGESS的生物学行为具有惰性,预后良好。Ⅰ~Ⅱ期患者具有高达90%的5年生存率,晚期病例的5年生存率也达50%,且I期患者10年生存率也高达89%。所以,一些研究尝试保留年轻ESS患者的生育功能。Choi等[9]总结了12例16~36岁的ESS患者尝试保留生育功能的研究结果,患者接受了开腹肌瘤剔除、宫颈肌瘤或息肉切除以及宫腔镜病灶切除手术以保留生育功能。术后5人次妊娠,4例(2例HGESS、2例LGESS)于孕32~39周活产分娩;3例(2例LGESS、1例HGESS)于术后16~66个月复发,其中1例LGESS患者术后120个月死亡,其余2例随诊24~32个月带瘤生存。另一项研究总结了接受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40例LGESS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21例妊娠(52.5%)、18例活产分娩(45%),半数(19/40)复发;但是妊娠并不增加疾病的复发,也不影响预后[10]。由此可见,对于ESS患者,特别是早期LGESS患者,单纯病灶切除的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后,可以使近半数的患者成功妊娠,而即便是早期病例,也有较高复发率,但是不影响生存率[11]。然而,本研究随访的8例接受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患者中仅1例LGESS患者在二次复发术后得以妊娠并足月阴道分娩,总体妊娠率较低,可能是与本研究涉及的患者年龄过小(5例小于20岁)近期无生育计划有关。另外本研究发现保留生育手术(保留子宫卵巢)与不保留子宫而单纯保留卵巢的患者复发率分别为62.5%(5/8)和85.7%(6/7),无统计学差异(P>0.05),似乎保留子宫并不进一步增加复发率。ESS的激素依赖性与保留卵巢密切相关,与根治性手术患者相比,保留卵巢(含子宫)显著增加复发率,而复发的病例通常在补充切除卵巢后病情就趋于稳定。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方式对于年轻的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固然可行,但应提早告知患者及家属面临复发并接受多重手术和治疗的可能性,并结合复发的部位和时间间隔综合考虑治疗策略,短期内(半年内)、广泛复发的患者似乎还是应该尽早行切除卵巢的根治性手术。即便可以尝试保留生育功能者,局部病灶应切净,且试孕时间不宜过长。对于短期内没有生育计划的患者,可以尝试放置宫内左炔诺孕酮缓释系统(曼月乐)进行辅助维持治疗。


2.青年女性ESS患者卵巢功能的保留:目前对于青年患者保留卵巢同样存在争议。由于ESS的激素依赖性,肿瘤可高表达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2016NCCN子宫肿瘤临床实践指南”不建议ESS患者保留卵巢。与生育功能保留类似,这种研究也十分有限。Berchuck等[12]针对LGESS的研究指出保留卵巢与否的复发率分别为100%(6/6)和43%(6/13);另一项研究得出了相同的结论,指出不保留卵巢的复发率为20.5%,远低于保留卵巢的复发率(100%)[13],所以建议将附件切除作为治疗方案[12-13]。本院前期发表的对于ESS的研究特别指出,对于LGESS患者,由于其肿瘤通常高表达雌、孕激素受体,所以切除卵巢更为重要和必要,卵巢去留影响无瘤生存期,但是不影响预后[14]。本组低龄病例中,同样发现保留至少一侧卵巢的15例患者中11例复发,复发率78.6%,根治性手术切净的患者无一复发,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8)。9例复发的LGESS患者中,5例继续保留卵巢者中3例(60%)后期多次复发,其中1例患者出现肺、腰大肌、盆腔等多处转移,无手术机会,化疗及内分泌治疗后获得缓解,停药半年后原部位再次复发,目前继续原方案内分泌治疗,疾病稳定;另2例LGESS患者初次复发局限在子宫或盆腔,仍尝试保留生育的手术,短期内即出现子宫外的2次复发,随即接受了切除卵巢的根治性手术,最终获得了疾病的完全缓解;而另4例初次复发后即接受了切除卵巢的根治性手术的LGESS患者,即便出现子宫外盆腔转移甚至肺转移,随诊至今获得了疾病的完全缓解,无一再次复发。尽管本研究的小样本显示的结果无统计学意义,但已显示明显的警示:保留卵巢增加复发的风险,而切除卵巢有利于疾病缓解。


三、青年女性ESS患者预后


21例患者除2例HGESS患者疾病进展迅速失访外,其余19例长期随诊。8例平均随访52个月无复发,11例复发患者的复发平均时间31个月,复发率57.9%,仅1例HGESS患者在术后31个月死亡。12例LGESS患者的复发率高达75%(9/12),高于HGESS(16.7%),可能是由于LGESS患者在初次治疗时,更多地(10/12)选择了保留卵巢的保守性手术,而HGESS患者则考虑到疾病的恶性程度高,40%的患者切除卵巢行根治性手术。LGESS不仅复发率高,同时具有晚期复发特点,平均复发间隔约4~5年,也有十几甚至二十年后出现复发者[11,15]。本研究中9例LGESS患者的平均复发时间32个月,最长术后91个月复发。同时,LGESS最常见的转移是子宫局部和盆腔临近器官,其次可出现肺、腹腔等远处转移。但即便出现远处转移,经过根治性手术、内分泌治疗、放疗等综合治疗后仍可获得满意的疗效,预后良好,可以长期存活。最终9例复发LGESS患者无一例死亡,7例完全缓解,2例病情稳定。而相应的HGESS则不同,7例HGESS患者中,一例在术后5个月即出现复发,虽经根治性手术及化疗,疾病仍无法控制而最终死亡;2例尽管行根治性手术及化疗疾病仍然进展,随后失访;仅57.1%患者完全缓解,整体预后欠佳。


总之,青年女性发生ESS的情况临床罕见,AUB为其突出表现,但绝大多数都有占位性病变,且对内分泌药物治疗反应不佳;影像学评估缺乏特异性;即便对于没有性生活的年轻患者也应积极进行手术病理评估,以求早期诊断,规范治疗。ESS可尝试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具有复发率高且复发部位不限于子宫局部等特点,但生存预后尚可,需要长期随诊;保留卵巢明确增加复发风险,复发后切除卵巢则明显有利于疾病缓解。


参考文献略。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