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一例外伤性乙状窦破裂致后颅窝硬膜外血肿病例分析

2022.3.11

外伤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traumatic posterior fossa extradural hematoma, TPFEDH)较幕上硬膜外血肿少见,而多为动脉源性出血所致。急性静脉源性硬膜外血肿较少发生,静脉窦破裂出血引起硬膜外血肿患者的病死率较动脉源性出血高。外伤性乙状窦破裂致TPFEDH较少见,并且由于其位置深在,术前明确诊断乙状窦破裂较困难,术中常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血,病死率极高。我科于2013年10月对1例外伤性乙状窦破裂致TPFEDH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1.病历资料

 

患者女,56岁,因交通伤致意识昏迷3 h入急诊科。入院时检查:呼吸微弱,深昏迷,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分,双瞳孔散大,直径5.0 mm,对光反射均消失,左侧枕部可及一约3 cm×3 cm头皮血肿。自主呼吸较弱,立即行气管插管,人工球囊维持呼吸。急诊头颅CT示左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血肿量约45 ml,血肿横跨横窦及乙状窦,脑干受压明显,双额脑挫裂伤。头颅CT骨窗位示右枕线性骨折,并在乙状窦处可见一小游离骨折片(图1)。

 

1646969319166299.png


图1A.急诊头颅CT示左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血肿量约45 ml,血肿横跨横窦及乙状窦,脑干受压明显;B.头颅CT骨窗位示右枕线性骨折(短箭头),并在乙状窦处可见一小游离骨折片(长箭头)

 

诊断为左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枕骨大孔疝、枕骨骨折、双额脑挫裂伤。予以甘露醇降颅压、理发、备血等术前准备后,急诊行TPFEDH清除术。术中采用后颅窝旁正中切口,在分离皮下组织及肌肉后,发现左侧枕骨线形骨折,并向颅底延伸。见大量暗红色血液流出,予以明胶海绵压迫后,打开横跨横窦约5 cm×4 cm骨窗,未发现明显凝固的硬膜外血肿,整个横窦未见破裂,但是仍有静脉性大量活动性出血。将骨窗向外下乙状窦处扩大,并探查出血来源,见乙状窦多处破裂,尤其在乙状窦入颈静脉孔处更严重,并发现其中一小骨折片插入乙状窦。术中予以用明胶海绵、肌肉块及生物胶填塞修补,但是最后乙状窦修补失败。患者因术中失血过多,予以输血等抢救治疗,但患者仍死亡。

 

2.讨论

 

TPFEDH的发生率较幕上硬膜外血肿低,后颅窝静脉源性相关硬膜外血肿大约占25%~50%,大多数伴随枕骨骨折,由于静脉窦破裂引起的后颅窝硬膜外血肿的病死率较动脉性出血高,而乙状窦破裂出血引起后颅窝硬膜外巨大血肿的相关报道较少,病死率又极高。其出血的原因可能由于颅骨骨折引起乙状窦的撕裂,导致静脉出血,由于静脉压较低,故其血肿增加较缓慢,但是又由于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加剧静脉性出血导致血肿快速增大。

 

TPFEDH的早期临床表现常不典型,主要临床表现是枕部局部皮肤肿胀、头痛、恶心、呕吐,晚期表现为意识的改变及锥体束征、小脑共济失调征和呼吸改变甚至瞳孔变化,而病情快速恶化可能导致患者死亡。目前,CT的普及对TPFEDH的诊断较容易。TPFEDH的病死率较高,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延期诊断、手术时患者意识水平、脑干受压程度、呼吸和循环稳定情况。本例患者由于来院时即处于深昏迷、双侧瞳孔散大、中枢性呼吸循环功能衰竭,而术中发现乙状窦多处破裂、术中大量失血,最终导致死亡。

 

笔者通过本例死亡患者救治过程,得出以下体会:(1)静脉窦部位手术风险大,术前应做好充分的血源保证,术中建立畅通的静脉通道,予以积极输血及自体血回收装置,并压迫双侧颈动脉;(2)手术者良好的心理素质并能同麻醉医师密切配合,是降低手术风险、提高生存率的保证;(3)如果术前如有充分的证据表明由于乙状窦破裂引起的硬膜外血肿,可能采取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切口会更有效,这样可减少暴露的时间并直接充分暴露乙状窦,可增加修补的机会;(4)取出异物时动作需轻柔、准确,避免异物破裂及移动,修补乙状窦时动作需迅速,可使用明胶海绵、肌肉块及生物胶填塞修补,或者人工脑膜修补。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