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一例新生儿Nicolau综合征病例分析

2022.3.30

患儿,女,胎龄39+5周,顺产,出生体重3200 g,脐带、胎盘、羊水无异常。1 min 和5 min Apgar评分均10分。孕母围产期无特殊用药史,规律产检,无异常疾病史。患儿生后30 min给予常规维生素K1肌内注射(浙江诚医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H33020864)。注射药物后约5 h右侧臀部注射部位出现一个局限性的严重出血性皮损,直径4 cm×5 cm,深红色,压之不褪色。注射后7 h皮损周围充血及红斑明显。次日该皮损发展成中央区域暗灰红色、周围环绕红斑,伴少许薄壁水疱(图1) 。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正常,CRP、PCT正常,凝血功能正常,血培养阴性,局部渗液培养无细菌生长。右侧下肢血管彩超未见异常,病灶局部超声检查见皮肤及皮下组织增厚伴回声增强。诊断Nicolau综合征。因家属拒绝行进一步损伤性检查而未取得标本进行病理检查。


患儿发病后即加强护理,予局部新洁尔灭消毒收敛,莫匹罗星软膏预防局部感染,未给予全身抗感染治疗。患儿一般状况良好,皮疹无进行性加重,无继发感染,局部瘀斑逐渐消退,生后16天随访,患儿皮损处见1.5 cm×1 cm大小黄色凹陷性瘢痕,周围皮肤光滑。生后42天复诊,皮疹基本消退,无色素沉着,无瘢痕。


讨论


维生素K1注射后皮肤反应主要表现为3种形式:湿疹样皮损、局部硬化性斑块和弥漫性斑丘疹。Nicolau综合征是某些药物局部注射后出现的少见坏死性皮肤反应,1925年首次报道,其后依次有一些药物导致本病的报道,包括吡唑啉酮衍生物,双氯芬酸、杜冷丁、链霉素、青霉素、利多卡因、苯巴比妥、氯丙嗪、糖皮质激素、苯海拉明和干扰素,以及肌内注射流感和百白破疫苗等。Nicolau综合征是极少见的不良反应,目前仅检索到1例维生素K1肌内注射引起Nicolau综合征的报道,患儿为胎龄24+6周的早产儿,皮疹经治疗逐渐恢复,未留有后遗症。


该例早产儿局部皮疹发病形式及病情进展过程与本病例一致。本病目前机制未明,可能是局部非意向性的动脉内注射引起血管痉挛,继而出现皮肤缺血相关的青斑样皮损。此外,所用药物或药物制剂添加成分的直接毒性反应,以及局部免疫反应也是可能的机制。超声检查可见弥漫性皮肤及皮下脂肪层回声增强,一般不累及肌层,无局部积液积脓;MRI检查可见广泛皮肤及皮下组织水肿;组织病理学检查为局部皮肤及皮下组织非特异性无菌性炎症与坏死,伴有血管周围炎症、红细胞外渗,一般无血管内炎症。本病例进行了局部B超检查,与目前报道的影像学资料相符。


Nicolau综合征的皮肤坏死无特殊治疗措施,以局部对症治疗为主,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局部通常形成萎缩性瘢痕; 严重者可能出现肢体坏疽、大面积皮肤坏死、肌萎缩,甚至死亡。此外,严重病例均见于成人,婴儿预后较好,可能与新生儿及婴儿皮肤、血管再生能力强有关。临床具体操作中,注意在深部肌内注射前进行回抽以明确未误入血管,可最大程度上预防本病的发生。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