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鼻腔鼻窦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病例分析

2022.3.03

例1


患者女,42岁,因反复鼻出血2个月余于2013年5月6日入院。既往外院行全组鼻窦开放+鼻息肉切除术,术后病理结果不详,2个月前劳累后出现鼻出血,左侧较重,量较多,可自止,无鼻塞、流涕,于外院就诊行活检病理示:(左侧嗅裂)低分化鳞状细胞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遂至我院就诊,病理科会诊意见为:(左侧嗅裂)低分化癌(考虑为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


人院查体:左侧中鼻道及嗅裂见淡红色新生物,质软,触之不易出血,右侧中鼻道可见半透明息肉样物,表面附脓性分泌物,双侧鼻窦区无压痛。鼻窦影像学检查可见:鼻腔鼻窦内占位病变,突入颅内(图1)。考虑诊断为:鼻腔鼻窦神经内分泌癌。完善术前准备,于人院后第4天在全麻下行鼻内镜下全组鼻窦开放+鼻腔鼻窦颅底颅内肿瘤切除+自体肌肉、阔筋膜颅底修补术。术中见肿瘤呈淡红色,质脆软,广泛侵及双侧筛窦、蝶窦、蝶骨平台、筛顶,包绕鸡冠并侵入嗅球及颅内,双侧眶纸样板大部分破坏缺如,眶筋膜尚完整;左侧上颌窦内潴留大量脓性分泌物。


15147004912478.png

图1   例1患者影像学检查所见 A:鼻窦冠状位CT可见双侧中上鼻道、总鼻道上部、双侧筛窦、蝶窦、左侧上颌窦内见软组织密度影、其内密度欠均匀,双侧筛窦间隔受压移位,部分消失,左侧明显,左侧筛骨纸板骨质不连续;左侧筛骨水平板局部骨质破坏,似见软组织密度影侵入颅内;左侧鼻道窦口复合体及其邻近骨质破坏;B:轴位MRI扫描TIWI示左侧中上鼻道及相应水平总鼻道、左侧筛窦、蝶窦内呈低信号,病变边界欠清,肿块向右侧突出,斜坡左侧及左侧岩尖脂肪信号消失呈低信号影


术后病理结果(图2)示:(双侧鼻腔鼻腔及颅底)可见两种类型肿瘤细胞:小细胞胞质稀少,边界不清,核深染,染色质细腻,核仁不明显,细胞呈卵圆形或梭形;大细胞胞质较丰富,嗜酸性,核大,呈卵圆形,着色较小细胞浅,染色质粗;免疫组化示:突触素(syn)、CD56、嗜铬素(CgA)阳性、CK5/6、P63、P40阳性、LCA阴性、Ki-67阳性率约60%。病理诊断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SNEC)及少量低分化鳞状细胞癌。于术后第3个月(2013年8月5日)开始行放化疗,放疗剂量为2 Gy/次,5次/周,总剂量50 Gy,同时进行4周期的EP方案治疗(依托泊苷0.1 g,dl~5+顺铂60 mg d1)化疗,4周期EP方案化疗后给予全面复查,CT示左肾上腺占位,考虑转移可能性大,综合评价疗效为病情进展(PD),遂第5、6周期更换为IP方案(伊立替康240 mg dl+顺铂60 mg d1~2)化疗,患者放化疗结束后(2013年10月30 日)复查鼻窦MRI示:鼻腔鼻窦肿瘤切除术后所见,未见异常软组织影。随访至今已3年,于2016年10月13日复查肾上腺占位未见明显变化,无复发及其他部位转移。


15147006272762.png

 图2  例l患者组织病理学检查所见×200  A:HE;B:免疫组织化学Syn阳性


例2


患者女,70岁,因右侧面痛伴鼻塞4个月,右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0 d余于2015年8月27日人院。患者既往身体健康,曾于外院给予营养神经及右侧面部针刺治疗(具体不详),未见明显好转。


入院查体:右侧中鼻道可见一肿物,表面欠光滑,质脆,触之易出血,有分泌物附着,右侧颌面部肿胀,有压痛,且右侧面颊部浅感觉减退;右颈部Ⅱ、Ⅲ区可触及2个肿大淋巴结,质韧,活动可,与表面皮肤无粘连,有触痛。颅脑MRI、鼻窦CT检查发现右侧鼻腔鼻窦内占位病变累及右侧眼眶、翼腭窝、颊部(图3)。考虑诊断为: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右)。完善术前准备后于2015年9月2日在全麻下行鼻内镜下右侧鼻腔鼻窦肿瘤活检术,术中见鼻腔肿瘤来源于右侧上颌窦,上颌窦内侧壁受侵,并累及中鼻甲及下鼻甲,肿物质脆,易出血,表面不平;右侧下鼻道外侧壁受肿瘤累及,骨质缺损。术中冰冻病理结果(图4A):肿瘤细胞胞质稀少,边界不清,染色质细腻,核仁不明显,细胞呈卵圆形或梭形,考虑为小细胞恶性肿瘤;术后免疫组化示:CK阳性,突触素(syn)阴性,CD56阳性(图4B),嗜铬素(CgA)阴性,抗黑色素瘤特异性抗体(HMB)45阴性,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阴性,CD99阳性,MyoDl阴性,Myogenin阴性,Ki-67阳性率80%;病理最终诊断为:SNEC。活检术后第7天,右侧颈部Ⅱ、Ⅲ、V区可触及3个肿大淋巴结,左侧颈部I、V区可触及2个肿大淋巴结,均小于6 cm,质韧,活动可,与表面皮肤无粘连,有触痛。行上腹部动态三维成像(增强)CT示:肝脏多发低密度影,考虑转移瘤可能性大;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病情,其家属决定采用姑息治疗,遂出院。术后2个月随访,患者出院后曾于当地医院应用顺铂、依托泊苷化疗(具体方案不详),化疗期间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白细胞、血小板急剧下降,化疗未能规律进行,于发现病变后7个月死亡。


15147008515834.png

图3  例2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所见 A:术前冠状位CT扫描见右侧上颌窦、鼻腔、筛窦、蝶窦、额窦内见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密度不均,上颌窦诸壁可见不同程度骨质破坏,向内侵及鼻腔内,相应骨质结构可见破坏,向上突人筛窦、眼眶内,压迫内直肌,部分突人眼内眦稍下方;向前达脸颊下部,皮下脂肪间隙受累,向下侵犯上颌骨牙槽,左侧上颌窦黏膜肥厚;B:轴位MRI扫描T2WI示病灶呈等信号、高信号


15147008874064.png

图4  2患者组织病理学检查所见×200  A:HE染色;B:免疫组织化学CD56阳性


讨论


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SNEC)主要发生于肺部,占肺原发肿瘤的20%左右。肺外SNEC仅占所有SNEC的4%左右,而发生于鼻腔鼻窦的SNEC鲜有报道。曾有学者研究表明,神经内分经内分泌癌,而SNEC属于低分化神经内分泌肿瘤。类似于肺部SNEC,鼻腔鼻窦SNEC具有侵袭性强、预后差、生长迅速、易复发、广泛播散的临床特点。近40年,国外报道的鼻腔鼻窦SNEC为75例,其中55例有充足的病理及临床数据。


文献报道中的58例鼻腔鼻窦SNEC,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为5l岁,男性发病略高于女性(男:女为1.8:1),多数发生于上颌窦和筛窦,少数因未行手术或范围较广未能确定肿瘤来源的具体部位,但蝶窦和额窦鲜有报道。鼻腔鼻窦SNEC临床无特异性,主要表现为鼻腔症状(鼻塞、流涕、鼻衄),局部占位症状(突眼、溢泪、复视、视力减退等),及局部浸润症状(嗅觉减退、面部麻木肿胀等),甚至出现颅底破坏的相应症状(如头痛、颅神经侵犯、脑脊液鼻漏等)。前鼻镜检查示:淡红色或灰白色表面有假膜或坏死组织附着的新生物,晚期可因病变侵犯周围组织而出现眼球移位、硬腭下榻、鼻中隔对侧推移、面部膨隆等体征。颈部淋巴结转移比较常见,亦可出现远处转移,常转移至肺、肝、骨等,并引起相应的症状。


鼻腔鼻窦SNEC影像学无明显的特征性改变,CT平扫表现为肿瘤多以等密度为主,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稍高密度为肿瘤出血性改变,而稍低密度则为肿瘤坏死;肿瘤通常有膨胀性及浸润性骨质破坏,增强扫描可有部分增强,提示肿瘤血供较为丰富。MRI表现为在T1上以稍低或等信号为主;,T2上为稍高、稍低、混杂信号或稍高信号,呈不均匀信号改变,可见点、片状囊变坏死或出血信号;增强扫描后呈中度强化,与其他呈明显强化的恶性肿瘤有一定的差异。如果肿块较大,密度或信号不均匀分布,则会出现丝环状或葡萄状囊变、出血、钙化信号,可为其特有的征象。鼻腔鼻窦SNEC的侵犯部位和范围:肿瘤较小时(<3 cm)可局限于鼻窦,边界清晰,形态较规则;较大时(≥3 cm)可有分叶,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周围有吸收性或膨胀性骨质破坏。常单侧或双侧侵人鼻腔,向上可侵及前颅窝并向脑内进展,向后通过眶上裂侵入眼眶,累及视神经,向前可破坏上颌骨前壁达脸颊下部,向下可侵犯上牙槽和硬腭。本组例2患者曾于当地医院就诊,行颅脑MRI示右侧三叉神经与血管接触,结合其临床表现,误诊为“三叉神经痛”,入院后行鼻窦CT、颅脑MRI平扫+增强,示右侧上颌窦诸壁可见不同程度骨质破坏,并侵及邻近组织。另外,CT和MRI不但有助于肿瘤定位,确定肿物侵及范围,而且能相对准确地进行分期(例1为Ⅳ期B:T4bNOM0,例2为Ⅳ期C:T4aN2cMl),可指导临床制订适合的诊疗计划,也是目前早发现、早诊断的重要辅助检查手段之一。但是,鼻腔鼻窦SNEC影像学无特征性改变,最终确诊需要依赖病理检查。


Koss等和Georgiou等研究发现,不同部位的SNEC都有着相似的组织病理学特点。肿块肉眼所见呈息肉状,色灰白,质脆,易出血;光镜下苏木精.伊红(HE)染色示肿瘤细胞呈条索状、巢状及小梁状改变,伴有广泛的出血和坏死,细胞形态小,胞质少,核大,圆形或椭圆形,强嗜碱性,核仁缺乏或不明显,染色质深染程度及分布呈多形性改变,核分裂象较多见。单纯HE染色难以鉴别神经内分泌型肿瘤,需借助免疫组化检查。其常用的神经内分泌标记物为突触素(syn)、组织角蛋白(CK)、嗜铬素(CgA)、上皮膜抗原(EMA)、癌胚抗原(CEA)、CD56,其中上皮性标记物CK、EMA或CEA易呈阳性表达。一般认为至少2种以上染色结果结合HE染色综合分析来诊断SNEC,但是也需要与发生在鼻窦颅底的恶性淋巴瘤、嗅神经母细胞瘤及恶性黑色素瘤相鉴别。本组病例中,HE染色:小细胞胞质稀少,边界不清,核深染,染色质细腻,核仁不明显,细胞呈卵圆形或梭形;例1免疫组化示突触素(syn)、嗜铬素(CgA)及CD56阳性,符合鼻腔鼻窦SNEC的病理特点。例2免疫组化仅2种神经内分泌标记指标阳性,可能与所送标本较少等因素有关。


由于鼻腔鼻窦SNEC极少见,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较少,因此对其治疗也莫衷一是。文献报道有单独化疗、单独手术治疗、单独放疗及以上两种或三种联合治疗。本文通过对2例鼻腔鼻窦SNEC的分析,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回顾认为:鼻腔鼻窦SNEC分化程度低,肿瘤细胞小、幼稚,因此对放射治疗、化学治疗敏感,也容易扩散。病变范围较局限者可先行手术治疗,术后行放化疗;对于侵犯范围较大的鼻腔鼻窦肿瘤,如完整切除肿瘤,便有可能损伤神经、血管、颅脑或眼球等,建议先行放化疗,如有手术机会再行手术治疗;对于较早出现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者,建议放化疗等姑息治疗。本组病例中,例1先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加以规律放化疗,目前情况良好;例2仅全麻下行活检术而未予手术扩大切除,因为鼻腔鼻窦肿瘤多位置深在,并且毗邻眼眶、颅底,单纯在局麻下行活检术,往往出血较多且患者不太配合而导致取材过少,有时并不能取到阳性结果;又因为该类肿瘤组织学特性,需免疫组化才能定性,故单纯依靠术中冰冻结果往往不能决定是否需扩大切除。因此,一般采取全麻下在肿瘤深部多处取材的方法。


该肿瘤恶性程度极高,生长速度快,易侵犯周围结构及远处转移,确诊时大多已是中晚期,预后极差。文献报道鼻腔鼻窦SNEC在3年内复发和转移率达70%,局部复发率为33%,转移率为31%,1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是57%和10%。肺外小细胞癌5年生存率为13%,中位生存期为13个月。鼻腔鼻窦SNEC与其他鼻窦恶性肿瘤一样,其确诊依赖组织病理学检查。CT和MRI影像学检查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鼻内镜联合术后放、化疗对于病变较早、范围较小、未累及颅底重要结构的鼻腔鼻窦SNEC治疗有效。由于原发于鼻腔鼻窦的SNEC少见,国内外报道的例数较少,随访时间存在差别,所以在治疗与预后差异上有无统计学意义仍需进一步研究。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