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儿童鞍区恶性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病例报告-2

2022.1.12

2.讨论

 

原发性ICGCTs是一种少见的颅内肿瘤,美国的发病率为0.1/10万,仅占儿童颅内肿瘤的3%~5%。地域及人种差异较大,东亚地区ICGCTs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欧美地区。有报道显示在中国,ICGCTs约占儿童颅内肿瘤的9%;而日本和韩国则更高,南亚地区如印度、泰国等发病率则接近欧美。ICGCTs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超过80%的患者年龄小于18岁;总体男性发病率为女性的3倍,各年龄段、各组织类型和除鞍区之外的各部位ICGCTs均好发于男性,但鞍区生殖细胞肿瘤好发于年轻女性。

 

有研究认为,这可能与胚胎期女性前神经孔的闭合晚于男性有关,因为女性包埋的胚胎细胞会到达神经垂体的深部区域,而男性只会到达神经管的表面部分。按照2016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生殖细胞肿瘤分为生殖细胞瘤、胚胎性癌、卵黄囊肿瘤、绒毛膜癌、畸胎瘤、畸胎瘤恶变、混合性生殖细胞瘤。生殖细胞瘤约占ICGCTs的2/3,超过一半非生殖细胞性生殖细胞瘤(non germinomatous germ cell tumors,NGGCTs)为混合性生殖细胞瘤。

 

生殖细胞瘤和畸胎瘤两种成分组合在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中出现频率最高,组织类型与发生的部位、患者年龄和性别未发现有明显联系。组织类型是ICGCTs预后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通常单纯生殖细胞瘤、成熟畸胎瘤的预后较好,伴有合体滋养层巨细胞的生殖细胞瘤、不成熟畸胎瘤、恶性转化畸胎瘤以及生殖细胞瘤或畸胎瘤为主的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预后中等;绒毛膜癌、卵黄囊瘤、胚胎性癌和以绒毛膜癌、卵黄囊瘤或胚胎性癌为主要成分的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预后最差。

 

ICGCTs的好发部位依次为松果体区、鞍上区和丘脑基底节区。发生于松果体区的ICGCTs常无特殊的占位表现,患者常因为颅内压升高导致的头痛呕吐就诊。松果体区并非颅内肿瘤的好发部位,仅占儿童颅内肿瘤的3%~5%,成人的0.4%~1%,但松果体区肿瘤50%~70%为生殖细胞起源,故发现松果体区占位应首先考虑到生殖细胞肿瘤的可能。发生于鞍区的生殖细胞肿瘤,多伴有尿崩症状和视力下降,且尿崩症状出现较早,常为鞍区垂体瘤的早期症状;相当比例的患者在出现MRI异常表现前半年就出现了尿崩症状。

 

当临床上遇到迁延不愈的多饮、多尿患儿,应考虑本病的可能。发生于鞍区的生殖细胞肿瘤诊断更为困难,需注意与垂体瘤和颅咽管瘤鉴别。本例患儿即表现为鞍区ICGCTs的典型症状,中枢性尿崩和视力、视野障碍。发生于基底节的ICGCTs则多表现为轻偏瘫。ICGCTs为恶性肿瘤,无完整包膜,呈浸润性生长。因此,MRI常表现为形态不规则的肿块影,边界清晰,T1WI呈等低或低信号,T2WI呈等高或高信号。混合型生殖细胞肿瘤因组织细胞内含多种成分,MRI表现为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

 

CT和MRI对ICGCTs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但是对于不同组织类型的鉴别诊断作用十分有限。血清和脑脊液的HCG、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检查对于不同组织类型的ICGCTs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脑脊液和血清中AFP、HCG等肿瘤标记物,可将ICGCTs分为分泌型和非分泌型,非分泌型的预后明显好于分泌型。NGGCTs的肿瘤标记物水平普遍高于生殖细胞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肿瘤的病理类型往往不能得知;而根据肿瘤标记物水平预测患者的预后,有较高的准确性;AFP<20ng/mL,HCG<1.0mIU/mL,β-HCG<0.1ng/mL划为预后良好组;AFP20~2000ng/mL,HCG1.0~2000mIU/mL,β-HCG>0.1ng/mL为预后中等组;AFP>2000ng/mL,HCG>2000mIU/mL为预后差组。

 

某些ICGCTs组织类型在肿瘤标记物上有其特点,绒毛膜癌患者血清HCG水平常显著升高,内胚窦瘤AFP强阳性;未成熟畸胎瘤的AFP亦明显升高。但是不能认为分泌型即为NGGCTs,非分泌型即为单纯生殖细胞瘤;成熟畸胎瘤常为非分泌型,亦有许多单纯生殖细胞瘤为分泌型。对于肿瘤标记物正常的生殖细胞瘤,鉴别单纯生殖细胞瘤和成熟畸胎瘤十分重要。因为前者通常不行手术治疗,而后者应尽可能全切肿瘤。此外,血和脑脊液的HCG、AFP水平还可以反映治疗效果,对预后有提示作用。

 

ICGCTs多发于松果体、鞍区及基底节等脑中线深部重要结构,手术困难,风险较大;立体定向穿刺活检可靠性较低。诊断性治疗在ICGCTs的诊断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肿瘤标记物正常而怀疑生殖细胞瘤的病例。中国大多数医院采用诊断性放疗的方法,予肿瘤区20Gy/10次的照射剂量后,复査头颅MRI如肿瘤明显缩小(>50%~80%),则临床诊断为生殖细胞瘤;如无变化或进展,则考虑不是生殖细胞瘤。但诊断性放疗易出现错误诊断或过度治疗。

 

尽管目前诊断性放疗剂量已普遍降低到20Gy以下,但如果判断错误,患者将承受终身的放疗不良反应,尤其对处在生长发育中的儿童青少年的损伤更严重。并且有相当比例的ICGCTs患儿年龄小于3岁,小于3岁是国际公认的放疗禁忌证。所以,有研究认为,对ICGCTs患者用诊断性化疗取代诊断性放疗更符合治疗规范;诊断性化疗是一种简单可行的,相对活检或诊断性放疗效果相当,且费用低、风险小,更易推广的方法。此外,ICGCTs肿瘤细胞易脱落,可随脑脊液播散,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对ICGCTs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报道单次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的阳性率在20%~30%,ICGCTs脑脊液细胞学反应类型与肿瘤细胞形态具有明显的特征性,结合细胞免疫化学可以明确其组织类型和脑脊液播散,可作为确诊方法和预后评价指标。

 

ICGCTs尤其是单纯生殖细胞瘤,是颅内原发恶性肿瘤中最具治愈潜力的一类,预后明显好于其他颅内恶性肿瘤如胶质瘤、黑色素瘤。放疗是ICGCTs(畸胎瘤除外)治疗的支柱,明确ICGCTS组织类型对于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不同组织类型的ICGCTs治疗方案和预后有所差异。除了对畸胎瘤和含有畸胎瘤成分的混合瘤依然应该进行根治性切除之外,对于其他组织类型的肿瘤是否应该进行根治性切除存在争议。国外一项大宗病例(病例数780例)研究显示,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放疗但不手术组的各年生存率最高,略高于放疗加手术组,但差别不显著;而单纯手术组的生存率甚至低于既不手术又不放疗组。

 

生殖细胞瘤对放疗极度敏感,预后较好,单纯放疗的5年生存率可达90%;目前单纯放疗治疗ICGCTs的标准疗法是21~24Gy全脑室照射和40Gy的瘤区增强照射。放化疗联合疗法有助于降低放疗剂量,减少放疗相关不良反应,减少复发率;通常采用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方案联合瘤区的降低剂量放疗。对于大多数生殖细胞瘤患者,外科手术应仅限于活检以明确组织类型以及脑积水时引流减压,全切或近全切手术可能并不能带来生存方面的收益。

 

NGGCTs预后通常差于生殖细胞瘤,通常需要放化疗手术联合治疗。单纯放疗患者5年生存率仅有约40%,放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可以使5年生存率达80%;化疗依然以铂类为基础,对瘤区的放疗剂量推荐大于50Gy。畸胎瘤对放化疗均不敏感,根治性的切除是其治疗的核心,成熟畸胎瘤根治性切除后是否需要进行放化疗存在争议。尽管成熟畸胎瘤根治性切除后很少复发,总体生存率甚至高于单纯生殖细胞瘤,但国内外亦有散发成熟畸胎瘤切除后很快复发死亡的病例报道。

 

混合性ICGCTs的治疗方案应根据其恶性度最高的成分确定。因为ICGCTs相对于其他颅内恶性肿瘤拥有更好的预后,更长的生存期;所以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对ICGCTs患者的影响也更大。接受治疗的ICGCTs患者有更高的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和继发性肿瘤的风险。对于ICGCTs的治疗,不仅要关注对原发肿瘤的疗效,尽可能降低并发症和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也同样重要。对ICGCTs患者应建立长期随访机制,从而及时评估复发和心脑血管病发生的可能性。

 

ICGCTs因发生部位不同症状也有所不同,发生在鞍区的患者常以尿崩或视力障碍就诊。头颅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必不可少,血清和脑脊液肿瘤标记物对组织类型有提示作用,脑脊液细胞学可作为确诊依据,有血或脑脊液HCG水平升高的鞍区占位患者应考虑ICGCTs的可能。明确ICGCTS组织类型对于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ICGCTs的治疗主要采取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和瘤区或全脑的放疗,必要时行手术切除。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