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病例分析-2

2022.1.01

患者苏醒后诉左小腿疼痛,呈阵发性灼痛,难以忍受。查体:左小腿腘窝下5cm处外侧局限性压痛,面积约拇指大小,无放射痛。次日疼痛蔓延至左小腿和左踝部,疼痛剧烈,左小腿膝以下皮肤痛觉过敏,无神经节段分布特征。肌内注射哌替啶,疼痛稍有缓解。术后CT检查(图3)提示:L4-L5椎间盘轻度突出,硬膜囊稍受压。

 3.png

图3 术后次日脊柱CT检查矢状面


血常规:红细胞计数3.9×1012/L、血红蛋白111g/L、白细胞计数8.8×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0.801;生化检验:总蛋白49.9g/L、白蛋白27.3g/L、血清肌酸激酶675U/L。暂给予地塞米松5mg、每天1次抗炎,甲钴胺片0.5mg、每天3次保护神经,地西泮10mg、1次/8h镇静催眠以及消炎镇痛等治疗,疼痛稍有缓解,但效果不佳;给予哌替啶75mg肌内注射镇痛及地塞米松10mg静脉滴注保护神经治疗,效果欠佳;行局部利多卡因神经阻滞治疗,效果仍不佳。

 

内科会诊建议:(1)尽早拔除引流管;(2)给予改善微循环和营养神经治疗;(3)卡马西平0.2g口服,每天3次镇痛治疗。但服用卡马西平镇痛效果欠佳。理疗科会诊以电针镇痛治疗,患肢取穴足三里、太冲、阴陵泉和三阴交,疏密波40min,2次/天。电针治疗后当天疼痛减轻,治疗3天后下肢灼痛较前明显缓解。术后第25天出院。

 

出院建议,继续口服甲钴胺片营养神经治疗;术后严格卧床6周,轴线翻身,6周后开始下床活动;术后3个月复查,不适随诊。术后3个月复诊:院外遵医嘱卧床至术后6周,并口服甲钴胺片营养神经,仍感左小腿持续疼痛,可忍受,无腰背部疼痛、下肢肿胀等其他不适。

 

术后6周开始下床活动,站立后出现双小腿肿胀,以左侧显著,伴左小腿和左足皮肤颜色改变,呈暗红色,皮温略高,平卧休息后肿胀减轻;经休息、外涂消肿镇痛酊后,左下肢皮肤逐渐恢复正常,仍存在双小腿水肿和左小腿疼痛。

 

1周前感觉左臀部隐痛,无跛行等,睡眠一般。查体:双下肢皮肤颜色、皮温正常,左侧大腿较右侧细(左侧周径48cm,右侧周径51cm),双小腿水肿,左小腿压痛,无纵向叩击痛,可触及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关节活动尚可,肌张力正常,肌力左下肢Ⅳ级、右下肢Ⅴ级;左膝以远皮肤触觉减退,双侧膝踝反射正常存在,左侧腹股沟深压痛,左侧4字试验阳性,双侧Babinski征阴性。辅助检查:双侧髂血管和下肢动脉、静脉超声未见异常。CT检查(图4),考虑左侧股骨头无菌性坏死(Ⅲ期)。非MRI检查禁忌,但放射科和患者考虑可能存在潜在风险,未进行检查。

 4.png

图4 术后3个月髋关节CT检查


2.讨论

 

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CRPS)是目前较难治愈的神经性疼痛疾病,伴有局部疼痛、水肿、汗腺分泌及血管、肢体运动和营养异常改变的疼痛综合征,常继发于不局限于单一神经分布区域的周围神经伤害性刺激,且出现与刺激强度不相符的异常疼痛。该病发病率为0.005%~0.020%,因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临床误诊、漏诊率较高。本文回顾分析了我院收治的T12椎体骨折1例。此例术后随着病程进展,先后出现左小腿腘窝下5cm处外侧局限性压痛、阵发性灼痛,左小腿及左踝部疼痛剧烈,皮肤痛觉过敏,双小腿肿胀以左侧显著,伴左小腿和左足皮肤颜色改变,呈暗红色,皮温略高,符合CRPS临床诊断标准。

 

虽患者术前体征和术后影像学检查提示存在左下肢神经根损伤表象,但临床表现为放射性延续分布下肢疼痛或麻木。外周神经损伤症状为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感觉、知觉、痛觉不全等,且疼痛范围与受累神经分布范围一致。此例术后出现局部疼痛,呈灼痛,且不向他处放射,局部皮肤无麻木,患肢皮温升高,故排除单纯的神经损伤。

 

术中手术操作平面为L1以上水平,术后疼痛与已明确的损伤部位L4以下感觉异常不相符,排除系手术原因引起,结合血管超声检查和既往病史,分析排除疼痛性外周神经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关节炎等疾病。结合在院期间影像学检查对比提示,以及此例存在术前神经损伤,以及术后出现多学科治疗难以解除的、与原发伤害事件不相称的异常局部疼痛等症状和体征,回顾性诊断为Ⅱ型CRPS。

 

2.1病因和发病机制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类疾病的统称,是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所致的疼痛,属于慢性疼痛,表现为自发性疼痛,出现痛觉过敏、异常疼痛和感觉异常等临床特征。慢性疼痛发生机制包括:(1)脊髓致敏。伤害感受器刺激促使脊髓背角细胞发生病理变化,胶质细胞等合成新的神经递质,对原有递质发生调节,导致脊髓背角整合。(2)痛觉过敏。痛觉传导离子通道和受体发生异常变化,交感神经递质释放,使传入神经敏感化,向背根神经节形成侧支支配感觉神经元。(3)中枢神经系统重构。损伤治愈后依然存在的疼痛信号,会加重患者认知行为和精神心理的损害。

 

CRPS为机制不明的难治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继发性、罕见的顽固性异常疼痛疾病,其病理生理机制涉及神经源性、氧化应激与自身免疫机制等多方面。既往研究认为,CRPS是表皮神经分布改变、中枢敏化和周围敏化、交感神经系统功能改变,以及血液中儿茶酚胺、炎症因子和遗传因素、心理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