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颅内共存肿瘤的诊治分析-1

2022.1.08

颅内共存肿瘤,是指颅内同时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肿瘤,根据解剖关系分为共定位肿瘤和远隔肿瘤,根据起源分为碰撞肿瘤与肿瘤-肿瘤转移。颅内共存肿瘤容易被误诊或漏诊。本文报道4例颅内共存肿瘤,并结合文献复习,以提高对颅内共存肿瘤的认识。

 

1.病例资料

 

病例1:40岁女性,因头痛、恶心20d入院。颅脑MRI检查示右侧颞叶见不规则稍长T1、稍长T2信号,周围水肿明显,增强后呈不规则环形强化(图1A、1B);鞍结节见稍长T1、稍长T2信号影,增强后呈均匀强化。术前诊断:右颞叶胶质瘤;鞍结节脑膜瘤。一次手术全切两个肿瘤。

 ab.png

图1A、B.右侧颞叶高级别胶质瘤(WHO分级Ⅳ级)+鞍结节脑膜瘤(内皮细胞型,WHO分级Ⅰ级)MRI增强示鞍结见均匀强化病变,右侧颞叶见不规则环形强;

 

取仰卧位,左偏60°,右额颞弧形切口切除右侧颞叶胶质瘤。术中见硬膜张力较高,肿瘤位于右侧颞叶,肿瘤呈红白色,血供极其丰富,与周围边界不清,与侧裂血管粘连紧密,将肿瘤分块全切除,并适当做扩大切除。然后,将头位摆正,稍向左偏15°;术中牵开右侧额叶,暴露额底,分离蛛网膜暴露视交叉池,见肿瘤位于第一间隙,基底位于鞍结节,灰红色,质软,血供一般,分块全切,基底部充分电灼,双侧视神经保护良好。术后恢复良好。术后病理诊断:右侧颞叶高级别胶质瘤(WHO分级Ⅳ级),鞍结节为脑膜瘤(内皮细胞型,WHO分级Ⅰ级)。属于远隔肿瘤、碰撞肿瘤。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一致,术后正常生活。

 

病例2:68岁男性,因头痛1年、视物模糊3个月入院。入院体格检查:右眼视力0.6,矫正至1.0,下方视野弓状缺损;左眼视力0.5,矫正至1.0,颞侧下方视野弓状缺损。血清泌乳素557.2mIU/L(正常范围86~324mIU/L),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73.69pg/ml(正常范围7.3~63.29pg/ml),血清睾酮低于0.0918.35pmol/L(正常范围99.4~192pmol/L),其余激素均在正常范围内。

 

颅脑CT示右侧海绵窦、桥小脑角区及鞍上见团片状高密度影,局部骨质见虫蚀样骨质破坏,鞍上见多发斑点状钙质样密度影(图1C)。颅脑MRI示右侧鞍旁见不规则稍长T1、稍长T2信号,病变累及右侧桥小脑角区、右侧海绵窦,呈明显均匀强化(图1D);鞍上可见长T1、短T2信号影,增强后不强化,垂体、视交叉及垂体柄显示不清。术前诊断:鞍区及右侧海绵窦脑膜瘤;颅咽管瘤。一次手术切除两个肿瘤。采用右侧额颞部弧形切口,术中颅中窝底内侧可见灰红色肿瘤组织,肿瘤质软,颗粒状,血运丰富,部分肿瘤凸向小脑幕切迹内侧,分块切除肿瘤,肿瘤直径约2cm。然后,分离右侧视神经与右侧颈内动脉之间的黏连,于间隙的深部可见包膜完整的肿瘤,呈灰红色,表面有白色斑片,电灼切开肿瘤包膜后,肿瘤大部分呈白色的钙化,实质部分肿瘤呈灰色,血运丰富,仔细分离后,分块切除肿瘤,肿瘤后方的包膜因与下丘脑等结构粘连紧密未切除。肿瘤切除后可见垂体柄完整,位于肿瘤的深面,该肿瘤直径约2cm,与颅中窝底的肿瘤无明显关系。术后复查颅脑CT显示肿瘤大部分切除。

 cd.png

图1C、D.右侧海绵窦脑膜瘤+鞍区颅咽管瘤颅脑CT示鞍上团片状高密度影,MRI增强示右侧桥小脑角区、右侧海绵窦病变呈明显均匀强化,鞍上病变呈不强化信号影;

 

术后发生尿崩、高钠血症、皮质醇水平降低及甲状腺功能低下,予以对症治疗后尿量、激素水平及电解质逐渐恢复正常,视力较术前无明显变化。术后病理诊断:右侧海绵窦脑膜瘤,鞍区颅咽管瘤。属于共定位肿瘤、碰撞肿瘤。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一致,术后正常生活。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