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三例放射治疗后诱发颅内肿瘤病例分析

2022.3.30

放射治疗是颅脑疾病的常规治疗方法之一,尤其对于颅内恶性肿瘤。自Albert等首次报道放射治疗可诱发颅内肿瘤以来,不断有放射治疗诱发颅内肿瘤的病例报告。本文报告3例放疗后出现了不同组织类型的颅内肿瘤并对文献复习。


病例报告


例1,男,70岁。因少言懒语、言语不清1年,头部外伤1 d于2009年6月入院。既往于1988年因颅内转移瘤3次手术,肺癌切除术,术后行头部普通放疗;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于2007年10月因脑梗死住院期间行头颅CT检查未见颅内占位性病变。查体:神清,无言语应答,可点头示意,可完成简单指令性动作,反应迟钝,左侧肢体肌力Ⅳ级,右侧Ⅲ~Ⅳ级,双侧腱反射亢进,双侧病理征未引出。头颅CT示左颞额可见团块状密度影,大小约6.0 cm×6.0 cm,其内密度欠均匀,边界欠清晰,周围可见低密度水肿带,中线结构向右移位,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在全麻下行颅内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示不典型脑膜瘤,术后常规处理、出院。术后随访2年,患者仍存活。


例2,男,67岁。因左侧肢体乏力20余天于2008年5月入院。既往于1985年6月行经鼻碟窦垂体腺瘤手术,1985年12月再次行开颅垂体瘤手术,1986年行鞍区普通放射治疗(3次),术后因垂体功能低下行长期激素替代治疗。查体:神清,语利,双眼失明,双侧瞳孔对光反射消失,左侧肢体肌力Ⅳ级,右侧肢体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病理征未引出。头颅MRI示右颞部、枕部各见一大小约3.2 cm×6.0 cm、2.2 cm×2.7 cm异常信号影,右颞部占位呈混杂低T1、混杂高T2信号,右枕部占位呈混杂高T1、混杂低T2信号,周边可见大片状水肿,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右颞部并不均匀强化。在全麻下行颅内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胶质母细胞瘤,术后降颅压、营养支持治疗。随访示术后6个月因颅内高压死亡。


例3,男,38岁。因斜坡肿瘤术后8年,嗜睡伴食欲不振1周于2012年12月入院。既往于2005年1月因斜坡脊索瘤行珈玛刀治疗,2012年2月因左眼视物模糊、视力进行性下降而对左侧眶后肿瘤行珈玛刀治疗,术后视力好转。查体:神清,淡漠,嗜睡,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左侧对光反射消失,右侧对光反射灵敏,左侧面部浅感觉减退,四肢肢体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病理征未引出。头颅MRI检查示左斜坡区见不规则形软组织信号肿块影,大小约5.4 cm×5.3 cm,边界不清,病灶以等T1等T2信号为主,内部信号混杂,病灶向上生长入前颅窝,向前外累及左侧筛窦、左侧上颌窦,两侧累及双侧海绵窦,向外累及左侧眼眶、翼颚窝,增强扫描病灶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图1)。在全麻下行经鼻内镜下肿瘤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肉瘤(图2),术后降颅压、营养支持治疗,患者神志不清自动出院。


1648629300760552.jpg


讨论


早在1902年,Frieben等就提出放射线在肿瘤发生中可能起作用,随后在原子弹爆炸区域和利用放射线治疗头皮癣患者中,发现发生肿瘤病例较多见,由此引发放射线诱发肿瘤的疑问,并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报道放射治疗诱发颅内肿瘤。国内以鼻咽癌放射治疗后诱发第二恶性肿瘤较多见,也可见颅内肿瘤放射治疗后诱发第二恶性肿瘤的个案报道。  


颅脑肿瘤放射治疗后几年出现新的肿瘤或肿块增大,可能为新生肿瘤(原发性)、肿瘤复发、放射性脑坏死,罕见为放射诱发肿瘤(继发性)。由于放射诱发肿瘤与散发肿瘤在影像学、组织病理学、分子遗传学并没有差别,他们可能起源于同一祖细胞或可能存在同一发生机制,因此,从组织病理、分子病理上鉴别肿瘤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放射诱发)尚有困难。但也有作者指出,放射诱发肿瘤侵袭性更强,更难治。虽然SPECT、PET、MRS在鉴别肿瘤与脑坏死上可能具有一定优势,但从术前影像学资料、临床症状、体征上鉴别肿瘤复发、放射性脑坏死还是继发肿瘤仍然是比较困难的,准确的鉴别诊断仍然有赖于组织病理诊断。


一般认为,诊断放射诱发肿瘤由以下标准组成:(1)肿瘤在放射治疗前未存在;(2)肿瘤必须发生在放射治疗范围内;(3)放射治疗与发现继发肿瘤有一定间隔期;(4)原发肿瘤与继发肿瘤在组织类型不一致;(5)患者无易发肿瘤的遗传素质,如:神经纤维瘤病、着色性干皮病、结节性脑硬化、皮肤干燥症,免疫缺陷性疾病、视网膜母细胞瘤。我们报道3例均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在放射线诱发继发肿瘤中,原发肿瘤依次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头皮癣、垂体腺瘤、颅咽管瘤、髓母细胞瘤、脑膜瘤、室管膜瘤等,继发肿瘤对儿童而言依次是胶质瘤、脑膜瘤、肉瘤、PNET,对成人而言则依次是脑膜瘤、胶质瘤、肉瘤。继发脑膜瘤潜伏期约14~52年,短的只有12个月,最长可达63年;胶质瘤潜伏期约5~15年,短的只有5个月,最长可达63年;肉瘤潜伏期约4~15年。我们3例潜伏期分别为21年、22年、8年。


从分子遗传学角度看,放射治疗诱发肿瘤原因是:放射治疗后发生细胞基因突变,其次是放射线引起特殊基因(如:PTEN、p53)的DNA片段发生破坏;放射线引起染色体组不稳定;放射线增加某些生长因子释放。但最近研究显示,放疗不会增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发生,而可能与患者早已存在的硫代嘌呤代谢障碍有关。


对继发肿瘤最有效治疗仍然是手术切除+放射治疗,也可考虑化疗,单纯传统放射治疗疗效不佳。但三维适形放疗则可能是不错的选择。


由于儿童、青少年进行放射治疗后更易诱发继发肿瘤。因此,对于儿童、青少年患者进行放射治疗后应进行长期随访。同时,对于良性病变、先天性病变是否行放射治疗应该慎重考虑,尤其是年轻患者。


从目前文献报道,放射治疗后诱发第二恶性肿瘤的机制尚不明确,我们应该收集、所有放射线诱发肿瘤病例,因为更多病例有利于我们更好理解这一特殊病例的生物学、临床特征,也有利于我们更好理解肿瘤发生病理生理机制。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