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原发性颅内尤文肉瘤/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病例分析

2022.2.11

1.病例资料

 

患者,女,24岁,6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不适,表现为持续性胀痛不适,伴恶心、呕吐,呕吐呈非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患者自以为感冒不适,口服感冒药物治疗,症状未见明显好转。遂到当地医院头颅CT提示右侧颞部占位性病变。遂来我院,门诊以右侧颞部占位收入。

 

自发病以来,患者精神状态、体力情况、食欲食量、睡眠情况较差,体重无明显变化,大小便正常。影像学检查:外院CT示右颞部占位性病变,邻近颅骨骨质破坏。本院MRI平扫见右中颅窝底团块影,边界较清晰,以宽基底与颅骨内板相连,邻近颅底骨质信号显示不清晰,邻近脑组织受压,可见“白质塌陷征”;病灶大小约5.5 cm×3.4 cm×4.7 cm,于T1WI呈等、稍低信号,病变内侧可见少许高信号影(图1a),T2WI呈等、高信号(图1b),DWI呈明显高、低混杂信号(图1c),增强后肿块实性部分强化明显,并可见“脑膜尾征”(图1d)。病变周围水肿带不明显,右侧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轻度向左偏移。术前考虑:脑外肿瘤病变,恶性脑膜瘤(病灶内伴囊变坏死),侵犯邻近颅底骨质。

 

15463009472084.png

15463009473510.png

图1a)横断面T1WI示右侧颞部团块状肿物,呈等、稍低信号,病变内侧可见少许高信号(箭);b)T2WI示肿物呈等、高信号(箭);c)DWI(b=1000)示肿物呈明显高、低混杂信号(箭);d)矢状位T1WI增强扫描示肿物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并可见“脑膜尾征”(箭)

 

手术及病理:术中见颅压高,病变附着右中颅窝底硬脑膜,位于硬膜外及硬膜下,边界尚清,严重侵蚀右中颅窝底骨质,跨至硬膜下推挤右颞叶下外侧。完全切除病变组织。肉眼见灰红灰白不规则组织一块,大小约6.0 cm×5.0 cm×4.5 cm,未见明显包膜,切面灰红性质较软。术后病理:右侧中颅窝底小圆细胞肿瘤(图2)。免疫组化:EMA(-)、S-100散在点彩状(+),CK(-)、HMB45(-)、MelanA(-)、GFAP(-),PLAP(-),ki-67(+,约50%);补染LCA(-),FLi1(+)、CD99(+)、TLE-1(-)、NF(-)、Olig-2(-)(图3)。病理诊断:尤文肉瘤/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15463009812969.png

图2 HE染色(HE×100),肿瘤组织由致密的形态单一的小圆细胞组成,胞核深染,核质比例高,并可见Homer-Wright假菊形团状结构

15463009923655.png

图3 免疫组化(×200),肿瘤组织CD99弥漫强阳性

 

2.讨论

 

尤文肉瘤/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Ewing sarcoma/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ES/PNET)是高度恶性的小圆细胞肿瘤,可起源于骨或软组织,分为骨内和骨外两大类。目前文献报道绝大多数是骨内ES/PNET,而骨外ES/PNET少见,发生率低于所有肉瘤的1%;骨外ES/PNET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比骨内ES/PNET发病晚约10岁,平均发病年龄16~20岁,小于5岁和大于30岁则很少见。骨内ES/PNET最常发生于长骨的骨干,骨盆、肋骨和脊柱也很常见。骨外ES/PNET好发于躯干,尤以臀部、脊柱两侧、腹膜后、盆腔多见,约1/3累及四肢,常位于深部软组织,生长迅速;约一半以上患者早期发生血行转移,主要转移部位是肺、骨,局部淋巴结转移也较常见。

 

ES/PNET的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显微镜下肿瘤由呈片状分布的、核圆深染的单一小圆细胞组成,部分肿瘤可见Homer-Wright菊形团或Flexner-Weinsteiner菊形团结构;免疫组化:瘤细胞恒定弥漫表达CD99,不同程度表达Vimentin、Syn、NSE;基因检测是ES/PNET诊断中的一个新进展。ES/PNET病程短,预后差,治疗方式以综合治疗为主,即手术后辅以局部放疗和全身化疗,肿瘤对放疗和化疗均较敏感。ES/PNET原发于颅内者极少见,可起源于颅骨、硬脑膜等,起源于颅骨者,最常受累的部位是颞骨,其次是顶骨和枕骨。

 

颅内ES/PNET早期临床表现不明显,随着肿瘤的发展出现头部胀痛,当肿瘤累及脑实质时,可出现颅内高压的表现(头痛、呕吐等)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等症状。但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本例患者为女性,发病年龄处于好发年龄,初发症状为持续性头部胀痛,并出现颅高压的症状。肿瘤起源于硬脑膜,没有颅外原发灶的证据。术前考虑脑膜瘤侵犯邻近颅骨,病理及免疫组化支持ES/PNET的诊断。

 

目前,国内外关于颅脑ES/PNET的文献少见,在所有文献报道中,绝大多数病例发生在儿童或青少年,仅Lou等报道了一例发病年龄为50岁的颅内ES/PNET。大多数颅脑ES/PNET起源于颅骨凸面,部分起源于硬脑膜,本病例肿瘤则是起源于硬脑膜。此外,极少数文献报道了完全原发于脑实质内的ES/PNET;Mattogno等报道了首例原发于鞍区/鞍上-脑室内的ES/PNET;至目前为止文献共报道了6例起源于海绵窦的颅脑ES/PNET(注:现脑实质ES/PNET已在2016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删除,归入胚胎性肿瘤)。

 

颅脑ES/PNET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困难。本病例位于脑外,并以宽基底附着于邻近颅骨,增强扫描可见“脑膜尾征”,术前误诊为脑膜瘤。虽然脑膜瘤有相似的影像表现,但其好发年龄为40~60岁,本病例则较年轻。本病例中肿块邻近骨质在MRI上显示不清晰,提示存在骨质破坏的可能,此时应结合CT检查仔细观察骨质情况,这样更有利于良恶性的定性判断,若有明显骨质破坏,还应考虑到除脑膜瘤侵犯颅骨的其他恶性肿瘤,如骨肉瘤、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细胞瘤(SFT/HPC)等等。骨肉瘤好发于儿童,肿瘤骨和反应性增生骨是诊断的两个要点;而ES/PNET偶见瘤骨,且骨密度低。SFT/HPC好发于中年男性,常位于后颅窝,位于脑外时以窄基底与硬脑膜相连。MRI功能成像有利于鉴别肿瘤的良恶性,CT可发现更加清晰的骨质改变的情况,结合不同影像学检查可提高ES/PNET的诊断率。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