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新生儿肝脏间叶性错构瘤病例分析

2022.2.14

患儿男,6天,因“发现腹部包块5天”入院。一般情况好,腹部膨隆,无腹壁静脉曲张,左腹部触及大小约7 cm×6 cm实性包块,质地硬,不活动。甲胎蛋白(AFP):63596.80ng/ml。

 

CT检查:平扫示左腹部一巨大不均匀低密度包块,无明显包膜,其内囊性成分CT值约16HU,内部见多发分隔影,CT值约35HU。增强扫描肝尾状叶向左腹部延伸,与包块相连,包块边缘见来源于肝尾叶的强化血管影,囊性成分无强化,分隔影呈轻度强化,包块大小约42mm×35mm×79mm。其上界达脾胃间隙,下界达骶髂关节水平(图1~3)。

 

1644829155575635.png

图1 CT平扫示左腹部一囊状混杂密度包块(红箭);图2 CT增强示包块与肝尾状叶乳头突相连,内部见强化分隔影(红箭),囊性成分无强化;图3 CT冠状面重建示左腹部包块范围巨大,呈多房囊状改变,并见肝尾状叶向左腹部延伸与包块相连(红箭)

 

MRI:左中下腹部囊性包块,以长T1长T2信号为主,T2压脂序列呈高信号,冠状位:肝尾状叶向左腹部延伸,并与包块相连(图4~6)。手术与病理:肿块上界起源于肝脏尾状叶,囊性为主,边界清晰,大小约6 cm×5 cm×7 cm。病理:肿块切面呈多房性囊腔,实性区域呈灰白色,镜下见较多原始间叶组织富于血管,肝细胞气球样变并相互融合,胆管增生,并可见囊性扩张,间质大片出血。

 

1644829155791708.png

1644829156448914.png

图4,5 MRI横轴面T1WI及T2WI示左腹部包块以长T1长T2信号为主,内部见线样等T1信号分隔影;图6 MRI冠状面T2FS序列示左腹部包块呈多房囊状(红箭),并与肝尾状叶乳头突相连,与CT表现一致

 

免疫组化:CD117(-)、SMA(+++)、S100散在(+)、Ki67约10%(+)、Melan-A(-)、HMB45(-)、CD34血管(+)(图7,8)。病理诊断:肝脏间叶性错构瘤。

 

1644829156780419.png

图7.8 病理:镜下见较多原始间叶组织富于血管,肝细胞气球样变并相互融合,胆管增生,并可见囊性扩张,间质大片出血

 

讨论:

 

肝尾叶向下有两个突起,向右侧的突起称为“尾状突”,向左侧的突起称为“乳头突”。乳头突多为一卵圆形的结构,位于肝尾叶的下方偏左,肝左叶下缘的背侧,小部分个体乳头突可以一直伸入到胃窦后的小网膜囊。肝间叶性错构瘤(mesenchymal hamartoma of the liver,MHL)是一种少见的肝脏良性肿瘤,近80%病例见于2岁以内婴幼儿。大多数学者认为它是一种发育畸形或异常反应性过程的结果。患儿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和体征,随着肿物增大可出现腹部膨隆、腹痛、黄疸甚至心衰等表现。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多数正常,约1/4患儿AFP可升高。

 

肿瘤一般呈边界清楚、无明显包膜的肿块,内部由大小不等的囊腔构成,囊内充满粘液样或胶样物质,分隔一般含有间充质、胆管或肝细胞纤维间质,囊内液体的多少可能与肿瘤生长迅速,间质萎缩、胆道或淋巴道梗阻或扩张后淋巴液的积聚并潴留有关。根据其病理成分不同分为实性为主、囊性为主和囊实混合性。绝大多数儿童MHL发生于肝右叶。而本例表现较为特殊,患者为新生儿,肿块起源于肝尾叶乳头突,累及范围大,以囊性为主并有分隔。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肝脏间叶性错构瘤。

 

本病需要鉴别的是:1)肝母细胞瘤:常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多以腹部巨大肿块就诊,AFP90%以上明显升高,肿瘤生长迅速,易伴有钙化、出血,CT示实质性包块,密度不均匀,增强后强化明显;2)肝脓肿:主要与单发以囊性为主的MHL鉴别,肝脓肿常伴有发热,其边界模糊,增强后呈环形强化,中心坏死区无强化,可见“晕征”;3)肝血管内皮细胞瘤: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表现为动脉期边缘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逐渐自边缘向中央填充;4)肝囊肿:一般无实性组织,内无分隔及囊壁,增强后一般无强化。

 

总之,肝间叶性错构瘤术前诊断较困难,尤其是发病位置特殊、包块巨大者,易造成误诊。当发现婴幼儿尤其是小于2岁的,腹部出现缓慢增大的无痛性包块,AFP正常或升高,CT及MRI示肝脏多房囊实性肿块,且无出血、坏死和钙化,未见明显包膜者,增强扫描无强化或强化不明显者,应高度怀疑此病的可能。最后确诊仍依靠病理检查。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