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合并皮肌炎病例报告

2022.3.11

 

1.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61岁,因“反复皮肤红斑伴瘙痒,肝功能异常1年余”于2015年10月21日至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住院治疗。2014年8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皮肤瘙痒、发红,斑丘疹,自颜面开始,渐至背部及双侧上肢,额部满布皮屑,遂就诊于他院皮肤科,行皮肤活组织检查示:(背部)真皮内胶原增殖,上中部细血管周围小片状淋巴结细胞浸润。结合患者异色病样斑疹、丘疹等临床表现,诊断为“结缔组织病(怀疑CREST综合征或无肌病性异色病样皮肌炎)”。既往有高血压病史7年(极值为180/100mmHg),平素缬沙坦40mg口服,1次/d,控制良好。否认其他慢性病史,否认乙型肝炎、结核等传染性病史,否认手术外伤史,无烟酒等不良嗜好。肝功能:ALT51U/L,AST50U/L,ALP265U/L,GGT292U/L,Alb39g/L,Glb29g/L,总胆汁酸(TBA)19μmol/L,TBil12.8μmoL/L;心肌酶谱:肌酸激酶73U/L,肌酸激酶同工酶20U/L,AST60U/L,乳酸脱氢酶222U/L;IgG14.4g/L,IgA2.77g/L,IgM2.06g/L;抗核抗体(ANA)阳性,滴度1∶1000、着丝点型;血常规、病毒性肝炎标志物、甲状腺功能、类风湿因子、抗链球菌溶血素O以及肿瘤标志物均未见异常。腹部B超:慢性肝病、肝硬化;肌电图:双侧正中神经腕部受压电生理表现;余未见明显异常。于外院对症治疗后皮疹颜色好转出院,出院后患者皮肤瘙痒反复发作。本院后查体:体温36.5℃,脉入本院后查体:体温36.5℃,脉搏8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40/80mmHg。神志清楚,皮损分布于面部、颈部、背部、前胸及上肢,斑丘疹,暗红斑,色素减退斑,无肝掌及蜘蛛痣。巩膜无黄染,心、肺查体无异常,腹部平坦,无腹壁静脉曲张,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触诊肋下未及,未闻及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水肿。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肝功能:ALT52U/L,AST62U/L,ALP378U/L,GGT289.73U/L,Alb39.17g/L,Glb30g/L,TBA8.86μmol/L,TBil16.73μmoL/L;自身抗体:ANA阳性,着丝点型;风湿病多肽抗体谱:着丝粒蛋白阳性,Ro-52阳性,抗线粒体抗体(AMA)、AMA-M2、M2-3E、抗平滑肌抗体(AS-MA)、肝细胞溶质抗原、可溶性/肝胰抗原、Gp210、Sp100、F-Actin均为阴性;IgG40.40g/L。胸部高分辨率CT:右肺下叶内基底段、中叶内侧段、左肺下叶下舌段纤维灶(慢性炎症)。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肝硬化伴再生结节、脾肿大、门静脉高压伴脾周静脉曲张;胆囊壁水肿增厚,肝内外胆管未见明显扩张;右肾囊肿。肝活组织检查:HE染色可见肝小叶结构紊乱,小叶内肝细胞部分疏松化,散在点灶状坏死,汇管区轻度慢性炎细胞浸润,可见分叶核粒细胞及少量浆细胞浸润,部分小胆管损伤,胆管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呈洋葱皮样改变;Masson、网状染色可见纤维组织增生;CD34染色可见汇管区大量新生血管;CK7、CK19染色见胆管增生;CD8染色见汇管区大量淋巴细胞浸润;HBsAg、HBcAg、普鲁士蓝阴性。诊断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无肌病性皮肌炎”。予保肝降酶、利胆、抗过敏等治疗。目前患者肝功能正常,无明显皮疹、瘙痒。


2.讨论

 

患者老年女性,临床表现以皮肤损伤合并肝功能异常为特点。入院后生化检查结果示ALT、AST等肝酶系指标轻度升高,而ALP、GGT等胆系酶指标升高明显,提示以胆管系统损伤为主,而肝细胞损伤相对较轻。MRI检查未见肝内外胆管扩张,由此可排除胆阻塞性疾病,因此考虑肝内胆汁淤积的可能性大。结合皮肤的结缔组织病和多项自身抗体指标阳性,考虑自身免疫性疾病所致肝损伤的可能。CREST综合征?CREST综合征是局限性皮肤型系统性硬化病的一个亚型,表现为钙质沉着、雷诺现象、食管功能障碍、指端硬化和毛细血管扩张。血清ANA阳性率达90%以上,核型以斑点型、核仁型和抗着丝点型为主。具备5个或4个症状即可诊断,如有3个或以上症状,并且抗着丝点抗体阳性时也可以诊断。该病累及肝脏不常见。该患者ANA阳性,但不具备以上症状,可排除此诊断。无肌病性异色病样皮肌炎?皮肌炎(DM)是以累及皮肤、横纹肌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无肌病性皮肌炎是DM的一种临床亚型。诊断标准为具有DM特征性皮损(Gottron丘疹、Gottron征、Heliotrope疹),皮损病理组织学检查:表皮增生伴灶性萎缩,沿基膜有坏死性和空泡变性的角质形成细胞;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该患者双上肢伸面可见紫红色丘疹,上面覆有细小鳞屑,伴色素减退,结合皮肤活组织检查,可诊断为无肌病性皮肌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PBC是一种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多见于中老年女性,乏力和皮肤瘙痒为本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可伴有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有很多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ALP明显升高,通常较正常水平升高2~10倍;血清GGT也可升高,但易受药物、酒精、肥胖等的影响;ALT和AST通常正常或轻中度升高,一般为正常上限值的2~4倍。血清AMA是诊断本病的特异性指标,尤其是AMA-M2亚型阳性;当AMA阴性时,ANA可作为诊断的另一重要标志,ANA中抗Sp100、抗Gp210、抗P62、抗核板素对PBC较为特异。血清免疫球蛋白升高以IgM为主,可升高2~5倍,甚至更高。病理特点为进行性、非化脓性、破坏性肝内小胆管炎(<100μm)。该患者ALP、GGT明显升高,ALT、AST轻度升高,但AMA、AMA-M2、M2-3E、Gp210、Sp100等相关抗体均阴性,结合肝脏组织学检查,可排除PBC。自身免疫性肝炎(AIH)?AIH以中年女性多见,一般隐匿起病,最常见症状有嗜睡、乏力、全身不适等。实验室血清生化检查主要表现为ALT、AST升高,而ALP和GGT正常或轻微升高;IgG和(或)γ-球蛋白升高为AIH征性的血清免疫学改变之一。ANA和ASMA高滴度阳性时支持AIH诊断。AIH特征性肝组织学表现为界面性肝炎、淋巴-浆细胞浸润、肝细胞呈“玫瑰花环”样改变、穿入现象、小叶中央坏死等。AIH简化诊断标准积分6分为“可能”的AIH,≥7分可确诊。该患者ALT、AST轻度升高,ANA阳性,但ALP、GGT明显升高,且肝活组织检查未见界面性肝炎、淋巴-浆细胞浸润、肝细胞呈“玫瑰花环”样改变等,结合其AIH简化诊断标准积分为4分,可排除AIH。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PSC是一种慢性胆汁淤积性肝胆疾病,是肝内和(或)肝外胆管特发性的串珠样改变及狭窄形成。在单纯PSC患者中,女性略占优势。


PSC的诊断主要根据以下几点:(1)症状和体征:多数患者就诊时无症状,突发的瘙痒提示胆管系统有阻塞的可能;(2)生化检测:ALP和GGT显著升高,转氨酶仅中度升高,Alb与胆红素水平通常在疾病诊断时正常,但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出现异常变化;(3)自身抗体:可检测到自身抗体,如ASMA、AN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大多均为非特异性;(4)影像学检查:胆管成像是最重要的初始诊断步骤,典型的胆管造影征象有局限性胆管狭窄和胆管囊状扩张,呈“串珠”样改变;(5)肝活组织检查:特征改变为胆管周围“洋葱皮样”的纤维化征象。该患者ALP、GGT显著升高,且肝组织学可见“洋葱皮样”改变,符合PSC的特征性改变。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IgG4-SC)?IgG4-SC影像学表现与PSC相似,以血清IgG4水平升高,组织学上淋巴浆细胞性炎症及大量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为特征。虽然少部分IgG4-SC患者最初的IgG4水平未升高,但在随访期间可逐渐上升。随访中,患者未出现IgG4水平升高,结合肝组织学检查,可排除此诊断。该患者病理学检查:胆管损伤为主,胆管周围纤维化,“洋葱皮样”改变等,符合PSC的特征性改变。MRCP未见明显的胆道串珠样改变,可能与病情发展阶段有关,属于小胆管PSC,是PSC的一种变异形式,一部分小胆管PSC患者也将进展为经典的大胆管PSC病变。2010年《美国肝病研究学会: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指南》和2009年《欧洲肝病学会临床实践指南: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治疗》均推荐肝活组织检查确诊小胆管PSC。肺纤维化是一种严重的肺间质疾病,主要的病理特点为早期弥漫性肺泡炎,后期大量成纤维细胞病理性增殖转型、细胞外基质进行性异常积聚并取代正常肺组织结构。该患者HRCT示肺纤维化,但目前仅1989年Jonard等报道过1例PSC合并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目前尚无治疗PSC的有效药物。上述指南均推荐熊去氧胆酸可改善PSC的生化指标,关于熊去氧胆酸的最佳使用剂量报道不一。目前的研究尚未证实皮质类固醇对PSC治疗有效。该患者使用熊去氧胆酸及泼尼松后,目前症状及生化指标得到明显改善。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