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胶质母细胞瘤误诊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病例分析

2021.12.30

患者男,52岁。因头痛5年余,加重9个月入院。患者反复出现左侧颞顶枕处隐约胀痛,每次持续10min左右,按揉后症状缓解。近9个月自觉头痛程度加重,发作频繁,每次持续2~3h,头部位置变动、起身活动或遇冷风后症状加重,伴昏沉感,除此患者无其它阳性症状和体征。患者有饲养仓鼠,并被咬伤病史。既往有食用生蚝、醉蟹、生牛肉等饮食习惯。无家族遗传病史。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检查正常。囊虫IgG抗体阴性。脑脊液白细胞总数增高。广州管圆线虫IgG抗体阳性。

 

MRI显示左侧额顶叶、半卵圆中心、侧脑室旁多发异常信号,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FLAIR为高或低信号,DWI为边缘高信号,增强后病变呈环形强化(图1A),结合病史和实验室检查,考虑寄生虫感染,遂用阿苯达唑治疗5个疗程,患者头痛症状无明显缓解。4月后复查MRI显示左侧胼胝体体部新发小囊样异常信号,原左侧额顶叶卵圆形囊性病变范围较前增大,位置较前有变化,信号特点及增强方式同前(图1B),故仍考虑脑寄生虫感染,患者继续服用阿苯达唑治疗,头痛发作减轻,但出现乏力症状。

 

6个月后MRI显示左侧额顶交界处新发团片状异常信号,T1WI为等信号,T2WI/FLAIR/DWI为高信号,增强后未见强化;原额叶异常信号范围较前扩大,并可见附壁结节样异常信号,增强后病变边缘均匀强化,附壁结节样病变显著强化(图1C)。

 1.png

图1A左侧额顶叶、半卵圆中心、侧脑室旁多发异常信号,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FLAIR为高或低信号,DWI为边缘高信号,增强后病变呈环形强化图1B左侧额顶叶卵圆形囊性病变范围较前增大,位置较前有变化,信号特点及增强方式同前图1C左侧额顶交界处新发团片状异常信号,T1WI为等信号,T2WI/FLAIR/DWI为高信号,增强后未见强化;原额叶异常信号范围较前扩大,并可见附壁结节样异常信号,增强后病变边缘均匀强化,附壁结节样病变显著强化

 

行左侧额叶病灶切除术,术中见中央前回囊实性病变,打开囊壁,内部为清亮淡黄色液体,囊内为灰红色、质地软、鱼肉样异常组织;大囊后方亦见小囊实性占位,一并切除。

 

病理检查镜下见脑实质中肿瘤细胞弥漫浸润性生长,细胞密度高,异型性明显,部分细胞胞浆丰富,核分裂象易见,伴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及灶状坏死(图2),免疫组化结果:GFAP(+),Olig-2(+),Ki-67(40%+),IDH-1R132H(-),p53(+),ATRX(+),H3K27M(-),MGMT(+),EGFR(+),EGFRvIII(+),Vimentin(+)。结合免疫组化结果,符合胶质母细胞瘤,WHOIV级。

 2.png

图2病理图(HE,×10),图2A见核分裂像。图2B见坏死出血

 

讨论


胶质母细胞瘤常沿神经纤维束生长,好发于额叶及颞叶白质及大脑深部白质,常沿胼胝体向两侧呈蝴蝶状扩散,多数呈单发(可多发)、边界不清晰、形态不规则、信号不均匀,以实性为主,常伴有囊变、坏死及出血、水肿,且占位征象明显。

 

本例早期颅内多发小卵圆形囊性病灶,信号均匀,境界清楚,水肿程度较轻,占位效应不明显,病变呈环形强化。4个月后复查病变范围增大,部位改变,呈游走性改变,且患者有长期生食海鲜、牛肉病史。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增加,广州管圆线虫IgG抗体阳性,其临床、影像表现与典型的胶质母细胞瘤不相符合,故最初诊断为颅内寄生虫感染,但患者经阿苯达唑驱虫治疗后出现肢体无力症状,且脑内病变逐渐增多、增大,并出现实性成分,用颅内寄生虫感染无法解释其影像学表现。

 

最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胶质母细胞瘤。回顾分析本例,虽然患者有长期生食海鲜、生肉病史。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增加,广州管圆线虫IgG抗体阳性,颅内多发小囊样环状强化病灶,但寄生虫感染可见脑及脊髓内多发长条形影或结节状强化和软脑膜强化。同时,其临床感染症状表现不明显,并无发热,脑膜刺激征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未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征象。阿苯达唑治疗后头痛症状缓解,但出现肢体无力症状,且病变逐渐出现实性成分,最后才予以确诊。因此,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逐渐出现实性成分的病灶需要考虑肿瘤可能,应尽早行病理活检术有助于明确诊治方案,避免误诊误治。

 

来源:李雪静,陈楠.胶质母细胞瘤误诊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1例[J].医学影像学杂志,2020,30(04):536+540.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