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凝血因子Ⅺ缺乏症产妇的剖宫产麻醉病例报告

2022.2.21

 

凝血因子Ⅺ缺乏症是一种由凝血因子Ⅺ异常导致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曾被称作血友病C。该病常伴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延长。与其他血友病不同,凝血因子Ⅺ缺乏引起的出凝血功能异常一般较轻,很少发生自发性出血,患者往往在创伤或手术时发生明显异常的出血,具有一定的隐匿性和显著的危害性。患有凝血因子Ⅺ缺乏症的妊娠妇女,在分娩过程中极有可能发生严重的失血,危及产妇生命。此类产妇的剖宫产麻醉国内外报道均较少,临床对其围产期麻醉管理的经验不足。本研究总结了2例凝血因子Ⅺ缺乏症产妇的剖宫产麻醉管理,现报告如下。

 

1.病例资料

 

1.1 病例1

 

患者女性,32岁,65kg,因“G2P1孕38+4周,瘢痕子宫,发现凝血功能异常”入院。患者自然怀孕,孕期定期产检,孕37周时,在门诊查凝血功能,APTT值未测出,3d后复查APTT为49.1s。于孕38+4周复查APTT为77.6s,进一步查凝血因子发现,凝血因子Ⅺ为39.3%,其余在正常范围,考虑为凝血因子Ⅺ缺乏症。患者无淤斑、淤点及齿龈出血等自发性出血史,无阴道流血。患者6年前有剖宫产史,手术麻醉顺利,无异常出血。平素月经量正常,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

 

患者入院后,予静脉滴注400mL新鲜冰冻血浆(FFP),3d后,复查APTT为38.3s,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在正常范围,血小板计数为166×109/L。于入院第4天行择期剖宫产手术。患者入室后,常规监测,开放外周静脉,给予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穿刺顺利,蛛网膜下腔注入0.5%罗哌卡因2.5mL,置入硬膜外导管顺利,未见穿刺部位渗血。麻醉效果满意,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手术过程顺利,术中失血400mL。术后2h下肢可以自行活动,连续随访3d,下肢无感觉活动障碍。

 

1.2 病例2

 

患者女性,32岁,因G1P0孕38+4周来我院门诊产检,APTT为70.7s,立即收入院观察。抽血查凝血因子,显示凝血因子Ⅺ为1.2%。患者既往无外伤后出血不止病史,否认家族遗传史。入院后予静脉滴注FFP400mL/d。入院第3天,胎心有晚期减速征象,拟行急诊剖宫产终止妊娠。急查出凝血功能,显示APTT为39.9s,血小板及其他凝血指标未见异常。入手术室后,立即静脉滴注FFP200mL,随后于L3~4行腰麻,蛛网膜下腔注入0.5%罗哌卡因2.5mL。达到有效阻滞平面后,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中因子宫收缩乏力,给予缩宫素和卡贝缩宫素后,宫缩改善不明显,遂行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Blynch缝合。术中失血600mL。术后3h下肢恢复活动,连续随访3d,下肢无感觉活动障碍。两例新生儿无异常,两例产妇均于术后第5天出院,随访未发现出血并发症。

 

2.讨论

 

凝血因子Ⅺ缺乏症在一般产妇中的发病率未见报道。一项针对54例东欧犹太孕妇的单中心调查显示,7例孕妇合并有凝血因子Ⅺ缺乏,发病率高达13%。凝血因子Ⅺ缺乏可能使孕产妇于分娩过程中或分娩后大量失血。最新研究发现,合并有凝血因子Ⅺ缺乏症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在经阴道分娩的产妇中为18%,在剖宫产产妇中为21%,均显著高于一般产妇。因此,评估凝血因子Ⅺ缺乏症产妇的出血风险,做好相应的预防和处理工作,选择合适的麻醉或镇痛方式,是麻醉医师应特别关注的内容。凝血因子Ⅺ在血液中通常以酶原形式存在,激活后生成活化的凝血因子Ⅺ(Ⅺa)。传统的凝血瀑布学说认为,Ⅺa是内源性凝血途径的成分之一,在Ca2+的存在下能活化凝血因子Ⅸ,促进凝血过程的发生;修正的凝血瀑布学说认为,凝血因子Ⅺ的主要作用是在血凝块形成后促进凝血酶的持续生成,并有间接抑制纤溶的作用,从而稳定已经形成的凝血块。

 

通常怀孕本身不会影响Ⅺ因子的数量。凝血因子Ⅺ缺乏程度与出血程度可能不相关,即使是同样浓度的凝血因子Ⅺ,不同患者之间出血程度也各不相同,可能还与基因型(纯合子或杂合子)有关。因此很难预测该类患者的出血情况。目前认为,既往有出血史的凝血因子Ⅺ缺乏症患者,在手术中或妊娠分娩时,更易发生失血。Chi等分析了30例凝血因子Ⅺ缺乏症的妊娠妇女,发现在7例严重痔上黏膜钉合术(PPH)患者中,4例有出血病史。因此,麻醉医师应仔细询问出血病史,有无合并其他凝血因子缺乏,同时考虑拟手术部位是否为易出血(如口、鼻腔等)后,进行综合判断。

 

本研究中2例患者既往无手术或外伤后出血史,但由于孕期凝血与纤溶系统均有改变。因此,凝血因子Ⅺ缺乏对孕产妇的确切影响仍不确切。分娩前是否需要预防性治疗,目前尚存一定争议。Wiewel-Verschueren等分析了12项研究,其中仅6项给予凝血因子Ⅺ缺乏产妇进行预防性治疗,未行治疗的患者未见大量失血的报道。目前尚缺少相关的指南和共识指导对此类患者的处理,需要对不同患者进行个体化评估。对于有出血病史,凝血因子Ⅺ活性低于15%,或浓度<200U/L者,主张积极进行预防性治疗。Reuveni等回顾分析了74例(1996—2011年)凝血因子Ⅺ缺乏症孕产妇的麻醉管理,其中43例为严重凝血因子Ⅺ缺乏(<30%),此类产妇大都接受了预防性治疗。

 

对于此类产妇,常预防性静脉滴注FFP或凝血因子Ⅺ,也可使用抗纤溶药物(如氨甲环酸等)。对于使用何种血制品,要根据患者体内凝血因子Ⅺ缺乏的严重程度,如严重缺乏需要直接静脉滴注凝血因子Ⅺ,另外也需结合医院现有资源,如1例凝血因子Ⅺ严重缺乏症患者合并硬膜下血肿,由于病情紧急,没有凝血因子Ⅺ情况下输注了FFP,患者病情得到显著改善。凝血因子Ⅺ的半衰期平均为52h,输注有血栓发生的风险;而FFP半衰期为10~60h,输注则有容量超负荷以及疾病传播等可能。一般FFP输注剂量为20mL/kg,但产妇在孕期循环血容量增加,一次输入该剂量的FFP可能加重循环负担。

 

本研究中2例患者术前静脉滴注FFP400mL/d,输注3d。病例2为急诊手术,在麻醉开始前又予紧急静脉滴注FFP200mL,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循环血液中凝血因子Ⅺ的浓度,减少手术出血。2例患者术后复查APTT,显示APTT得到改善,因此选择椎管内麻醉。有研究认为,当APTT达到正常范围时,血中的凝血因子Ⅺ水平一般提高25%~30%,满足手术时的凝血要求。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尤其凝血因子Ⅺ严重缺乏症的患者,禁忌椎管内麻醉,主要为防止发生椎管内血肿,导致脊髓压迫。

 

Singh等报道了13例凝血因子Ⅺ产妇,其中9例实施了椎管内麻醉(包括1例凝血因子Ⅺ缺乏活性为5%的产妇),9例患者在接受3个单位的FFP输注后施行硬膜外麻醉,所有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Wiewel-Verschueren等的系统回顾中,有5项研究中的产妇在分娩时采用了椎管内镇痛或麻醉,这些产妇也无并发症的出现。目前也还未见凝血因子Ⅺ缺乏症产妇由于使用椎管内麻醉发生硬膜外血肿、截瘫等不良事件的报道。因此,对于接受预防性治疗的患者,凝血功能改善后依然可以考虑椎管内麻醉。但对于凝血因子Ⅺ重度缺乏者以及有出血病史的患者,应选择全麻。

 

在必须使用椎管内麻醉时,需预防性输注浓缩的凝血因子Ⅺ而非FFP,因FFP中的凝血因子Ⅺ含量差异大。对不适于行椎管内分娩镇痛的产妇,可考虑行静脉镇痛。由于凝血因子Ⅺ缺乏症为遗传性疾病,需警惕新生儿罹患凝血因子Ⅺ缺乏的可能,故在自然分娩或剖宫产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防止新生儿损伤出血。本研究中2例新生儿未见出血等异常。目前认为产后3~5d是发生PPH的危险期。对于剖宫产手术,要特别注意伤口以及阴道的出血情况。术后继续静脉滴注FFP200mL/d,治疗2d,监测APTT等在正常范围,至未发生明显出血。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