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单侧痣样黑棘皮病病例分析

2022.2.21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20 岁。5 年前无明显诱因左侧腰背部出现散 在呈带状分布的灰褐色斑块,色深,形状大小不一,表面 粗糙,稍突起于肤面,无瘙痒或灼痛等自觉症状。 5 年来 皮损未扩大及消退,未予治疗,为明确诊断,遂于 2015 年 11 月来我科就诊。 既往体健,否认糖尿病及恶性肿瘤疾 病史,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各系统检查均正常。 皮 肤科检查: 左侧腰部沿腹中线至腰背部可见多个褐黑 色疣状增生性斑块,呈带状分布,皮损呈条状、斑片状 及不规则状,皮纹较深,将皮损分隔成乳头瘤状;表面 呈天鹅绒样(图 1A),触之柔软,无鳞屑及痂皮,皮损分 布未超过腹中线,其余皮肤正常。 皮损组织病理检查: 表皮角化过度及乳头瘤样增 生,表皮突延长,真皮乳头呈指状向上突起,乳头间棘 层增厚,并充满角质,乳头顶部及侧面表皮变薄,血管 周围可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基底层色素轻度增多(图 1B)。
诊断:单侧痣样黑棘皮病。
治疗:予外用 0.1%阿达帕林凝胶,每日 2 次。


1645411706415142.jpg

A:左侧腹部中线至腰背部带状分布褐黑色疣状增生性斑块,表面呈天鹅绒样; B:表皮角化过度及 乳头瘤样增生,表皮突延长,真皮乳头呈指状向上突起,乳头间棘层增厚,乳头顶部及侧面表皮变 薄,血管周围可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基底层色素轻度增多(HE 染色 ×100) 图 1 单侧痣样黑棘皮病患者左侧腰背部皮损及皮损组织病理像


2 讨 论


黑棘皮病是一种以皮肤颜色加深,呈乳头状或天 鹅绒样增厚为特征的一种少见皮肤病,“棘皮病”是一 临床术语,指皮肤呈鬃毛样或乳头状增厚,但大多数 患者仅有轻度乳头瘤样增生和棘层增厚,基底层色素 轻度增多,皮损呈灰黑色并不是由黑素引起,而可能 系角化过度所致。 本病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刺 激表皮内的酪氨酸激酶生长因子受体信号通道有关。


本病临床上有多种分型,Curth[1]将黑棘皮病分为 4 型: 良性、恶性、症状性及假性;Schwartz[2]将本病分为 8 型:良性型、肥胖型、恶性型、综合征型、肢端型、单侧 型、药物型和混合型;《中国临床皮肤病学》中将本病 分为 8 型:良性、肥胖型、恶性、肢端型、单侧型、药物 型、症状型和混合型[3]。 本病恶性者多见于中、老年人, 多由内脏恶性肿瘤诱发,有些患者在恶性肿瘤治疗好 转后,黑棘皮病减轻;非恶性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 阐明,其中肥胖型是最常见的一型,肤色深且肥胖者 好发,肥胖、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糖耐量受损、 2 型糖尿病及高雄激素血症均与黑棘皮病关系密切。 肥胖型黑棘皮病皮损为小的色素斑,皮肤呈天鹅绒样增厚,可见于身体所有褶皱处,尤其颈部、腋窝、腹股沟 和臀缝等。 单侧型是本病罕见的亚型,1991 年 Krishnaram[4] 首次报告 1 例 13 岁男性患儿, 皮损发生在单侧腹部。 2015 年 Bansal 等[5]报告 1 例 18 岁男性患者,皮损位于 单侧胸、背部及腋窝,表现为褐黑色增生性斑块。本型一 般认为是一种不规则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与内分泌紊 乱、恶性肿瘤及药物均无关[6]。 本例患者家族中无类似疾 病患者,认为可能为散发病例。本病多于婴儿期、儿童期 或青春期发病,无性别差异,皮损呈痣样,大多为持续单 侧发疹,可逐渐扩大,也可保持稳定或自然消退,偶可双 侧发生。本例患者皮损位于单侧腰背部,未超过中线,分 布呈神经节段性,皮损呈天鹅绒外观,质地柔软。


本例患 者皮损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真皮乳头呈指状 向上突起,乳头间棘层增厚,基底层色素轻度增多,根据 临床和组织病理表现,诊断为单侧痣样黑棘皮病。 本病临床表现与单侧线状表皮痣类似, 但表皮痣 发病年龄更早,多于初生时或儿童期发病,初发皮损为 小丘疹,之后逐渐扩大,呈密集的角化过度性丘疹,皮 损形态及大小与发病初期变化较大。 表皮痣的皮损表 面角化明显,触之粗糙坚硬,无天鹅绒样柔软感;皮损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表皮嵴伸 长,乳头瘤样增生,可见颗粒层增厚及柱状角化不全, 基底层黑素增多,但无痣细胞增生[7]。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 口服或局部外用维 A 酸类药物对部分患者有效,局部也可根据皮损面积 采用冷冻、激光及电灼治疗。 本例患者予外用阿达帕 林凝胶治疗,并积极随访观察。


参考文献略。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