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一例单侧痣样乳头乳晕角化过度症病例分析

2022.3.06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17 岁。因左侧乳晕暗褐色斑块 2 年,于 2015 年 12 月 10 日来我院就诊。患者 2 年前发现左侧 乳晕颜色变深,未予诊治,后表面出现颗粒状丘疹,融 合成斑块状,无自觉症状,外院曾按湿疹治疗无效,为 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既往体健,无鱼鳞病及黑 棘皮病等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发育及营养状况正常,各 系统检查均正常。皮肤科检查:左侧乳晕色素加深,表 面粗糙呈天鹅绒状,皮纹加深加宽,边界清楚(图 1), 无破溃、糜烂。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 血糖及红细胞沉降率均正常。


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伴毛囊角栓, 表皮突下延融合成网状,呈轻度乳头瘤样增生,基底 层细胞色素增加,真皮乳头层血管周围稀疏淋巴细胞 浸润(图 2A、 B)。


诊断:单侧痣样乳头乳晕角化过度症。


2 讨 论


痣样乳头乳晕角化过度症(NHNA)病因不明,有 学者认为是先天性的,但目前尚无有关基因和遗传方 面的研究报道;亦有认为可能与雌激素水平改变有 关,这个观点由 Mold 和 Jegasothy[1]最早提出,因为发 现 2 例前列腺癌患者服用己烯雌酚后乳头出现黑棘 皮病样皮损,结合组织病理诊断为 NHNA。此外,部分 患者是在青春期或妊娠期间发病(本例患者亦是在青 春期发病),或发病时仅累及单侧乳头和(或)乳晕,在 妊娠时发展至双侧,由此推测激素水平变化参与 NHNA 发病的可能性很大,但这仍然无法解释那些无 激素水平改变的 NHNA 患者的发病原因。对此,近年有学者结合 25 例发生在妊娠期直至产后的乳头角化 过度症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征,提出了“妊娠相 关性乳头角化过度症”的命名,与其他特发性 NHNA 相区分[2]。这种新的命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激 素水平在发病原因上引起的争议,但仍然缺乏可靠的 理论依据,故本病的病因尚待进一步研究。


本病 80%为女性患者,好发于 20~30 岁,典型的 皮损特点为乳头和(或)乳晕角化性斑块,色素加深, 可伴脱屑,偶尔呈疣样增生[3],一般无红斑、浸渍或渗 出。可以仅发生在乳头或乳晕,也可二者均受累,既可 为单侧的,也可双侧。本病组织病理的典型表现为角 化过度,可伴毛囊角栓,表皮突延长,呈乳头瘤样增 生,基底层细胞色素增加而无黑素细胞增生,真皮浅 层血管周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4-5]。本病确诊主要依靠 临床表现结合组织病理检查,常需与 Paget 病、浅表性 基底细胞癌、鲍恩病、脂溢性角化病及蕈样肉芽肿[6]等 相鉴别。


本病无特效治疗方法,尝试性方法有很多,疗效 各有差异。常用的局部外用药主要有 0.05%~0.1%维 A酸软膏、 6%水杨酸软膏、卡泊三醇(维生素 D3 衍生物) 软膏、糖皮质激素软膏等[7-8]。局部治疗的风险性小,但 疗程长,且停药后易于复发。也有学者报道系统应用阿 维 A[9]和糖皮质激素治疗,但长期应用不良反应大,疗 效有个体差异,弊大于利,故一般不推荐。除口服药物 外,物理治疗方法有液氮冷冻及 CO2 激光,也是目前认 为较为有效的方法。对于少数复发、治疗困难的患者可 局部麻醉下行皮损刮除术、射频术或外科手术。 本病目前认为是一种良性的乳房病变,以往可能 对本病的认识不够,易误诊或漏诊。但随着人们对生 活质量的提高,对皮肤美容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应加 强临床医生和患者对本病的认识,尤其对病因学的研 究值得进一步探讨,以期找到彻底治愈的方法。


左侧乳晕色素加深,表面粗糙呈天鹅绒状,皮纹加深加宽,边界清楚 图 1 单侧痣样乳头乳晕角化过度症患者左侧乳晕皮损

A:表皮角化过度伴毛囊角栓,表皮突下延融合成网状,呈轻度乳头瘤样增生( ×40);B:表皮 突下延融合成网状,基底层细胞色素增加,真皮乳头层血管周围稀疏淋巴细胞浸润( ×100) 图 2 单侧痣样乳头乳晕角化过度症患者皮损组织病理像(HE 染色)


参考文献略。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