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一例多发性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病例分析

2022.3.15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osinophilic lymphoid granuloma,ELG)是一种主要累及头颈部浅表淋巴结软组织的局部慢性肉芽肿性病变,全身多发者极为罕见,近日我科收入1例,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入院时情况

 

患者男性,35岁,主因颏下、双侧颌下及颈部多发肿物发现2月入院。患者4年前四肢及背部开始出现多处痒疹,口服并局部涂抹药物行脱敏治疗,效果不佳。查体:颏下明显隆起,可触及一约4.0 cm×4.0 cm×3.0 cm大小肿物,质地中等,活动度可。双侧颌下、颈部、腋下、滑车上及腹股沟均可触及多个肿大淋巴结,四肢皮肤及背部可见散在皮疹及抓痕(图1)。

 

1647333297941444.png


1.2检查及诊断

 

入院血常规结果:白细胞计数13.82×109/L,嗜酸细胞计数6.76×109/L,嗜酸细胞百分比48.93%。外周血涂片结果:嗜酸粒细胞增多,未见异常细胞。CT(D20140313012)结果:颏下、双侧颌下及颈部多处散发肿物(图2)。

 

1647333298695246.png


颏下肿物取检病理回报(d14-3818):考虑嗜酸性淋巴肉芽肿。骨髓穿刺检查结果回报(2014-324MI):考虑特发性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HES,图3)。诊断为多发性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1647333298129883.png


1.3治疗方案

 

激素+CHOP方案联合治疗+放疗:强的松片10mg,口服3次/日;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注射用盐酸表柔比星(第1、8天给药),并辅以增免药物。给药第3天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0.74×109/L,嗜酸细胞计数0.19×109/L,嗜酸细胞百分比1.75%,查体:四肢及背部痒疹瘙痒症状好转,且未见新生痒疹,滑车上淋巴结明显变小;给药第7天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5.41×109/L,嗜酸细胞计数3.05×109/L,嗜酸细胞百分比19.81%。

 

查体:大腿及背部可见新生痒疹;给药结束后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5.75×109/L,嗜酸细胞计数0.7×109/L,嗜酸细胞百分比4.45%。该患者用药过程中病情反复,为巩固疗效,予患者首发病灶(颏下、颌下及颈部)行局部放射治疗,剂量为30Gy/15次,改善病变对机体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放疗结束后复查血常规结果:白细胞计数6.50×109/L,嗜酸细胞计数1.28×109/L,嗜酸细胞百分比19.76%,较入院时明显降低。

 

查体可见患者颏下、颌下、腋下及腹股沟肿大淋巴结消失,滑车上淋巴结明显变小,全身痒疹消失。放疗后3个月随访亦未见新生肿大淋巴结,进食辛辣食品时偶见新生痒疹。

 

2讨论

 

2.1病因及起源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首次记载源于我国金显宅在1937年的报道,1948年日本学者木村哲二等再次报道,并进行了较系统的描述,由于影响广泛故此病又称木村病(kimura disease,KD)。本病发病率低,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其是机体免疫系统紊乱所致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Ohta等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KD患者的Th2、Tc1相较于健康对照组比例明显升高,认为Th2和Tc1细胞在KD发病机制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2.2临床特点

 

KD好发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儿童罹患者偶见报道。多见于东南亚国家,尤其是中国及日本,欧美国家鲜有报道。临床上多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或软组织肿块,以头颈部软组织、腮腺、下颌下腺及头颈部浅表淋巴结受累多见,腋窝、腘窝、前臂、腹股沟亦偶有报道。可单发,亦可多发,可合并多种并发症,如泌尿、消化、心血管、呼吸等系统疾病疾病,以肾病综合征最为常见。

 

2.3诊断与鉴别诊断

 

Kimura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结果,镜下可见肉芽肿结构:淋巴组织增生可形成生发中心,并伴有嗜酸性粒细胞灶性或弥漫性浸润,形成嗜酸性微脓肿,严重者淋巴结结构完全消失,毛细血管增生明显,血管壁增厚,甚至成洋葱皮样外观。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百分比增加,以及血清IgE水平增高,是Kimura病的主要特点。

 

CT、B超等影像学检查虽不能对本病做出明确诊断,但可以提供病变范围及与周围组织关系。因该病自觉症状不明显,起病较隐匿,加之对该病认识不足,误诊率极高,临床上还需与恶性淋巴瘤、转移瘤或结核等疾病相鉴别。

 

2.4治疗及预后

 

Kimura病起病缓慢,极易复发,原因可能与多发性有关。目前的治疗方法有手术切除、药物治疗及放射治疗等,单一的治疗手段易复发,且复发部位无规律,一般采用综合治疗。对于单发、肿块较局限、包膜完整、未侵及重要神经及血管者行根治性手术切除术,可达良好预后。该病对放疗敏感,对于无法完整切除的病例是首选的治疗方法,照射量一般30~40Gy/3~4周为宜。

 

对于放疗后复发的病灶或其他部位发病再次放疗仍有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使该病在短期内得以控制,但常伴肾功能损害,且停药后易复发,故不作为该病唯一治疗方案。有文献报道应用CsA(VP+环孢素化疗)疗效良好,因其可阻断CD4+T细胞的活化和增值,使嗜酸性粒细胞、IL-4等维持在正常水平,从而减少该病的复发。Kimura为良性病损,虽易复发,但一般无恶变倾向。目前尚无因嗜酸性淋巴肉芽肿致死的病例报道,但我国有KD演变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及KD导致脑动脉狭窄伴梗死的报道,临床上应引起重视。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