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额部撕脱伤修复后皮瓣臃肿畸形病例报告

2022.1.13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26 岁,因车祸撕脱伤伤后额部皮肤臃肿 14 年 余,于 2018 年 11 月就诊。患者 14 年前因车祸外伤致右侧额 部皮肤全层裂伤,于当地医院急诊予以清创缝合,术后局部 皮瓣增厚臃肿。入院查体:右额部可见一皮肤隆起,呈三角 形,三边长分别约为 7.0、6.5、2.5 cm,边缘色白,质韧,略凹 陷,局部凸起增厚,表面无破溃,无眉毛缺失及牵拉变形,抬 眉皱眉等无不适(图 1)。入院诊断:额部皮肤臃肿畸形(撕 脱伤后)。

 

2 手术方法

 

于全身麻醉下行皮瓣修薄术。术中沿臃肿皮瓣边缘设计 切口,切开皮肤,皮下可见断裂的额肌游离断端;用尖刀组织 剪充分分离皮肤与皮下层,注意保护真皮血管网,可见皮下 组织增厚,为一软组织垫(图 2),质稍韧,与周围组织粘连;充 分游离,完整切除,大小约为 2.7 cm×2.0 cm×0.4 cm(图 3), 送病理检查。冲洗术区,缝合肌肉断端及皮下组织,放置引流 条,修整皮缘缝合皮肤,局部适当加压包扎固定。 术后病理显示:纤维脂肪组织增生(图 4)。术后 7 d 拆 线,右侧额部皮肤平整(图 5)。6 个月后随访,右侧额部皮肤 平整,与周围皮肤在同一个平面,外形及皮肤颜色、质地良 好,痛温触觉与周围皮肤无明显差别,患者满意。

 

1598614079785165.png

3 讨论

 

额部的解剖层次由浅入深分别是:皮肤、皮下组织、额 肌、额肌下疏松结缔组织、骨膜。额部皮肤较厚,平均约为 2.381 mm[1] 。皮下脂肪较薄,厚度约为 1 mm。额部皮肤、皮下 组织、额肌连接紧密,不易分离。额肌上端起自帽状腱膜,止 于眉毛上缘的真皮层,额肌收缩可使眉毛上抬并轻度上提上 睑,维持额部皮肤向上的张力[2] 。 创伤后皮瓣可表现为凹陷或隆起,这可能与损伤的组织 层次有关。头面部外伤致深部组织肌肉断裂,常表现为局部 凹陷。这是由于肌肉可以分隔损伤的皮下脂肪层与骨膜层, 当深部肌肉断裂,可形成贴骨瘢痕粘连带,从而形成贴骨瘢 痕,表现为局部的凹陷。但外伤后也可见皮肤隆起,表现为皮 瓣臃肿。目前认为皮瓣臃肿形成的原因:⑴当皮肤受到切线 方向挫裂伤、切割伤、撕脱伤后,会造成皮肤皮下甚至更深层 组织与其深面组织分离。伤口愈合后,在受伤层面上会留下 一层增生的纤维组织,随着皮下纤维层以及皮肤局部伤口纤 维组织的挛缩,形成外伤性的臃肿畸形[3] 。⑵皮瓣缺血再灌注 损伤及慢性炎症反应刺激导致真皮增厚[4] 。⑶流体力学的方 向向下,而不是向上,这样引起静脉和淋巴液体淤积,静脉和 淋巴回流不畅。⑷皮瓣移植术后存在 U 形皮肤切口,也是导 致臃肿畸形的一个原因。 该患者额肌断裂,但并未表现为局部的凹陷,而呈现局 部皮肤明显隆起增厚,仅切口处表现为凹陷性线性瘢痕,术 中可见增厚的组织为一纤维脂肪垫。此种病例比较少见,具 体机制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可能原因:⑴切割伤后致 额肌断裂,在伤后立即清创缝合时未缝合断裂的额肌,皮下 脂肪层与骨膜层未被额肌分隔开,形成了贴骨瘢痕粘连带及 瘢痕增生挛缩,造成局部皮肤的隆起。⑵额肌收缩力量较大, 额肌断裂,局部失去了额肌向上的作用力,使局部组织张力 降低,皮下组织增生堆积,形成一软组织垫。⑶流体力学的方 向向下,静脉和淋巴液淤积,静脉和淋巴回流不畅。 基础实验研究认为,创伤后局部皮肤是否隆起可能与皮 下纤维组织与脂肪组织的量的变化相关。创伤后皮瓣未隆起 说明创伤前后皮下组织总体积不大,那么当创伤愈合过程中 纤维化区域增多,脂肪细胞所占的区域必然减少,结合创伤 后早期会出现脂肪分解的现象,这可能是通过伤后机体启动 脂肪分解途径使脂肪细胞减少,为纤维化进程做空间上的准 备[5] 。该患者局部皮肤明显隆起,提示创伤后皮下组织总体积 增大,术中可见一皮下软组织垫,病理显示是纤维组织以及 脂肪组织共同增生,这说明创伤后局部皮肤可由于皮下纤维 组织以及脂肪组织的增生表现为皮瓣隆起臃肿;也可以仅仅 因为切口纤维以及皮下纤维挛缩,表现为皮瓣隆起臃肿,但 整体皮下组织量并无增加;也可因纤维化区域与皮下脂肪的 此消彼长维持总体积不变而不表现为隆起。对各自具体的机 制及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从而为外伤后防治臃肿畸形提 供参考。 避免外伤后臃肿畸形的方法:⑴当头面部伤口较深且深 达骨面时,可行皮下组织肌肉瓣转移缝合术,即在清创时修 整损伤较重的一侧肌肉,修整后在肌肉层伤口下方两侧骨膜 上顿性潜行分离形成肌瓣,间断缝合骨膜后,将肌瓣推进覆 盖骨膜缝合处上方,间断缝合肌肉组织,将缝合结合位点在 垂直方向上偏离骨膜缝合位点约 2 mm,形成错层结构。这样 健康的肌肉组织分隔了损伤的皮下脂肪层、骨膜及骨面,从而有效地抑制了瘢痕粘连带的形成,避免了贴骨瘢痕形成后 挛缩引起皮瓣隆起臃肿[6] 。⑵消灭死腔,皮缘对位缝合。⑶对 于损伤程度轻,组织缝合张力较小的伤口,在真皮层行改良 埋没垂直心形褥式减张缝合[7] ,缝合针走行在真皮与皮下组 织交接处,这样既不会对切缘的真皮产生损伤,同时也可使 连接处距真皮较近,利于皮缘的对合。⑷对于损伤程度较重, 缝合张力较大的伤口,皮下脂肪层及真皮组织可采用皮下远 位减张缝合技术,逐层减张缝合[8] 。⑸术后术区应予以适度的 加压包扎以及局部制动,因局部制动有利于切口愈合以及皮 肤与深层组织的粘连;适度的加压包扎则能减少渗出以及死 腔的形成,促进静脉回流,使创面愈合后皮瓣平整[3] 。

 

参考文献略。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