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长期腰痛病例分析

2022.2.02

病例资料

 

患者男,77岁,汉族,既往有胃癌根治术10年。因“腰痛9月,加重7月,双髋部放射痛2月”于2016年3月19日入院。

 

患者9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痛,为间歇性钝痛,体位变化时加重,卧床休息后减轻,未予重视和诊治。7月前腰痛明显加重,活动受限,至我院骨科就诊并住院,完善血尿常规、大生化、胸片均无明显异常,腰椎X片、CT及MRI提示腰椎退行性变,L5、S1椎体骨质破坏,L5、S1周围软组织异常信号,考虑感染性病变。必要时穿刺活检除外肿瘤及其他病变。后行L5椎体活检病理结果排除L5、S1肿瘤及转移瘤。给予止痛、对症治疗,效果欠佳,化验血沉17mm/H,考虑脊柱感染可能性大,给予头孢类抗生素抗感染、止痛治疗8周,腰痛一直存在,后到其他多家医院就诊,治疗效果均差,且腰痛逐渐加重,遂再次来我院就诊,以“腰痛原因待查”收住入院。

 

查体:T 36.6℃,P 76次/分,R 18次/分,BP 125/85 mmHg,神志清,精神差,体型消瘦,被动卧位,平车推入病房,全身皮肤黏膜无异常,浅表淋巴结无肿大。颈软,无抵抗。心肺腹无明显异常。胸腰段后凸畸形,腰椎屈伸、侧屈活动受限,L4/L5/S1棘突及椎旁压痛、叩痛及向双髋部放射,以左侧为著。双下肢感觉对称,肌力5级,肌张力不高,趾端感觉、血运良好。右膝关节无红肿,活动范围15-110 º。左膝、跟腱反射正常,双侧病理征未引出。

 

患者以腰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且疼痛逐渐加重,无发热。腰痛的原因需考虑化脓性脊柱炎、脊柱结核、布鲁氏菌病脊柱炎、腰椎退行性变、强直性脊柱炎、脊柱肿瘤等。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常规、大生化均无异常。内毒素0.06 EU/ml;PCT 0.035ng/ml; CRP:9.29 mg/L。血沉 15 mm/H;HLA-B 27阴性。结核杆菌IgG抗体阴性;T-SPOT阴性;结核菌素(PPD)实验阴性。

 

3月21日,复查腰椎MRI提示L5、S1椎体及周围软组织异常信号,考虑感染可能大,较前进展。T12椎体异常信号,血管瘤。腰椎退行性变并L4椎体不稳(图1)。

 

1566283158738730.jpg


图1 患者腰椎MRI结果

 

3月22日布鲁氏菌虎红平板试验:阳性;试管凝集试验:1:50阳性。

 

3月24日血培养未培养出细菌,与微生物室沟通继续培养至2周,3月29日微生物室报告布鲁氏菌生长。

 

详细追问病史,患者虽无明确牛羊直接接触史,但曾至附近养羊场地拾柴。

 

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诊断“布鲁氏菌病脊柱炎 慢性期”,给予患者利福平0.6 qd 空腹口服、多西环素0.1 q12h 静滴、阿米卡星0.4 q12h 静滴、复方磺胺甲噁唑1.0 bid 口服联合抗感染治疗,以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患者病情逐渐好转,腰痛逐渐缓解,于2016-04-08出院,共住院19天。出院后继续服用利福平、多西环素、复方磺胺甲噁唑抗布鲁氏菌治疗,疗程共约9月余,期间定期来我院复查(图2),病情逐渐好转治愈。

 

1566283205227846.png


图2 12月06日腰椎MRI复查结果

 

腰椎多发异常信号,较前片明显好转(L4-5椎体椎间隙变窄,椎间盘T2信号减低,周围片状长T1长T2信号,压脂T2呈高信号,信号强度较前明显减低,周围软组织水肿信号较前吸收)。腰椎退行性变,L4椎体不稳。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又称“波状热”,是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羊、牛、猪为其主要宿主,主要经皮肤及粘膜接触传染,也可经消化道及呼吸道传播。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长期发热、多汗、乏力、肌肉和关节疼痛等,病程超过6个月则为慢性期。主要的并发症有脊柱炎、大关节炎、睾丸炎(男性)、卵巢炎(女性),少数可并发脑膜炎、心内膜炎、血管炎、视神经炎以及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等。

 

目前布鲁氏菌病可通过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有明确的牛羊或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等的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布病流行区的居民,结合典型的临床症状,以及血、骨髓等细菌培养阳性或血清凝集试验阳性,即可确诊[1]

 

布鲁氏菌病脊柱炎影像学检查亦有重要价值,布鲁氏菌病脊柱炎是慢性布病损害骨关节系统的主要表现之一,多发生于腰椎,以L4椎体最为多见,多累及2个以下椎体,呈长T1长T2信号改变。病灶小,多累及椎体前中部及边缘,少引起脊髓受压导致下肢瘫痪。骨质增生、硬化及骨膜反应明显,常见骨桥、骨赘形成,骨赘加上其间破坏灶以及增生的骨膜,共同形成“花边椎”,为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特征性表现[2]

 

布鲁氏菌病的治疗

 

对布鲁氏菌病脊柱炎早期初治、脊柱局部症状轻、单纯类型、脊柱结构及稳定性好且无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多采取保守治疗,即药物治疗为主。药物治疗原则为早期、联合、足量、足疗程用药,以防止复发及慢性化。药物应选择能够进入细胞内的抗菌药物,如四环素类、氨基糖甙类、利福平及喹诺酮类等。慢性期较为复杂,多用抗菌治疗联合菌苗脱敏疗法。

 

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手术治疗建立在系统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其目的是有效清除病灶,缓解或解除疼痛,改善病灶局部血循环维持与重建脊柱的稳定性,解除脊髓、硬膜囊或神经根压迫,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及治愈病灶,提高临床疗效[3]。手术治疗指征为:(1)明显脊柱炎伴顽固腰痛;(2)合并神经根受压;(3)已发生病理性骨折,影响脊柱稳定性;(4)椎旁脓肿保守治疗,脓肿吸收不明显者。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J]. 传染病信息, 2012, 25(6):323-324.

[2] 董帅, 白皓天, 李媛冰,等. 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表现及其治疗[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8).

[3] 段力军,武永刚,阿尔宾,等.布氏菌性脊柱炎的微创手术治疗[J].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5,(1):78-80.

[4] 费正奇, 韩敬凛, 陈波, et al. 布鲁氏菌性脊柱炎手术治疗[J]. 临床军医杂志, 2017(01):81-83.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