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两例下颌骨囊肿术后骨腔长期未愈病例分析

2022.3.11

颌骨囊肿术后不完全骨愈合偶见于上颌骨,骨缺损区被瘢痕组织部分或全部填充,可能误诊为囊肿复发。本文报道两例下颌升支区牙源性角化囊肿术后长期残留的骨腔。

 

1.临床资料


病例1,女,49岁。因右侧升支区肿胀不适1月就诊。患者于6年前罹患右下颌骨牙源性角化囊肿,病变累及右下颌升支及下颌体后份,经口外进路接受囊肿剜除术。近一月感右下颌区肿胀不适。入院后临床检查发现右侧腮腺区轻度肿胀,未触及波动感。张口轻度受限,右下颌升支区轻度触痛。曲面体层片检查发现右下颌骨升支上份骨密度减低影像,边界较清楚。考虑为囊肿复发。

 

术前检查未发现手术禁忌证,于全麻下实施病变刮除术。术中发现升支上份约2 cm颊侧骨板穿通区,骨缺损内结缔组织充填,可见少量灰白色骨蜡样物。术后病理报告结缔组织部分玻璃样变,伴慢性炎细胞浸润。手术后4个月电话随访,患者无明显不适症状。

 

病例2,男,27岁。因左侧下颌区肿胀不适3周就诊。患者于4年前因左下颌骨囊肿接受囊肿剜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牙源性角化囊肿。入院后临床检查发现面部肿胀,左侧颌下可触及一约1.5 cm大小淋巴结,活动。左下颌第二、三磨牙缺失,未触及明显骨膨隆或软组织肿块。曲面体层片检查发现左下颌骨升级上份倒梨形骨密度减低影像,边界较清楚,CBCT检查发现升支区骨缺损,部分呈洞穿性,与骨壁接触的软组织密度不均。

 

考虑为囊肿复发。术前检查未发现手术禁忌证,于全麻下实施病变刮除术。术中发现升支区结缔组织充填,无囊肿结构。术后病理报告致密结缔组织,较多神经纤维束和小血管,局部慢性炎细胞浸润。患者在术后1个月复诊,无明显不适。

 

2.讨论

 

颌骨囊肿剜除后形成的骨腔是骨缺损的一型。成功的骨愈合与骨缺损的大小、解剖位置等多种因素数有直接关系。实验研究表明,兔颅骨包括双皮质的全厚缺损且直径大于15mm,则不能自发愈合。

 

颌骨囊肿刮除术后的骨愈合,常采用X线检查的方法评估,近年有学者通过测量骨密度评价术区骨再生。在Chiapasco等的研究中,27例直径大于4 cm的颌骨囊肿接受剜除术,没有应用移植材料,术后骨密度渐增加,24个月几乎完全的骨愈合。Hren NI等研究表明,颌骨囊肿的骨缺损较小(20~30mm)术后1年骨密度达周围骨的97%,而30~50mm骨缺损为周围正常骨密度的84%。并且发现下颌前份囊肿剜除后的骨缺损愈合较快,而上颌前份的骨缺损愈合慢,双侧皮质缺损的愈合延迟。

 

在近年,有许多研究利用自体骨、异体骨、异种骨或合成材料填充囊肿剜除后的骨腔,试图减少感染、促进骨再生,防止软组织塌陷及改善骨强度。与单纯血块及合成的材料(如β-磷酸三钙(β-TCP)或羟基磷灰石(HA)等)、异体冻干骨等比较,自体骨移植后新骨形成率最明显。

 

本组的2例下颌体及升支大型囊肿,术中升支有双侧皮质缺损,尤其是例2下颌角及升支颊侧皮质缺损较大,缺乏完整的骨膜。因此,这类病例建议应用自体骨植入或引导再生膜防止软组织长入,促进新骨形成。此外,例1囊肿剜除术中骨腔渗血用骨蜡填塞止血,二次手术中发现骨腔存在部分未吸收的骨蜡,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巨细胞成分较多的慢性炎症反应,可能与骨蜡诱发的慢性炎症干扰骨愈合有关。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