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一例幼儿肠系膜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超声表现病例分析

2022.3.12

患儿男,3岁7个月。因腹痛、腹部触及一包块入院。查体:触诊包块质硬,无明显压痛,活动度较大,随患儿体位改变可由右腹部移至左腹部。入院行CT检查示:右上腹部实性占位。

 

超声表现:右中上腹测及一范围约6.7 cm×5.3 cm×5.0 cm的实性低回声团块,边界清晰,呈分叶状,回声不均质,以低回声为主,团块中心呈“麻团”样中低回声并向其左侧延续为长约2.0 cm、宽约1.0 cm的中等回声条带状结构,条带状结构呈蒂状与腹腔肠系膜相连,相连肠系膜增厚。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蒂内较丰富的动静脉血流信号,为源自肠系膜的动静脉小血管,团块内可测及点状、条状血流信号。动态观察团块随腹腔肠管蠕动及体位改变而移动,可由右中腹移至左下腹。增厚肠系膜内可见多个肿大淋巴结回声,较大者约1.0 cm×0.6 cm,边界清,内回声均质。

 

上腹部肠管受压移位,肠管蠕动正常,无扩张、积液征象。腹腔肠间隙测及少量游离性液性无回声区,内透声可。超声提示:①肠系膜实性占位性病变;②腹腔积液(少量)(图1~3)。

 

1647048309836841.png


图1超声显示实性低回声团块,边界清晰,回声不均质

 

1647048309937383.png


图2超声显示团块借蒂样结构与肠系膜相连

 

1647048310765561.png


图3彩色多普勒显示蒂内血流丰富

 

手术所见:距屈氏韧带约100 cm处小肠系膜有一实性占位,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约8 cm×6 cm×6 cm,包块基底部与肠系膜相连,沿包块基底切断肠系膜切除包块,肠系膜根部有多个肿大淋巴结,游离取出肠系膜根部肿大淋巴结。

 

免疫组化:ALK(+),Vimentin(+),actin(-),desmin(部分+),bc-l2(-),S-100(-),K-i67(阳性率<10%)。病理诊断: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讨论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病因不明,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好发部位为肺,其次为肠系膜、网膜或腹膜后,多数为良性,少数为交界性或恶性,可复发、转移,术后需定期复查,多数患者发病无明显症状。位于肠系膜的IMT因系膜长,其游离性较大。

 

本患儿在超声检查过程中其腹腔肿块可由右中腹移至左下腹,活动度较大,同时超声检查示肿块借蒂样结构与肠系膜相连,彩色多普勒示蒂样结构内血流丰富呈簇状分布,且与肠系膜血流信号相贯通,频谱呈动静脉血流,提示肿块血供源自肠系膜的动静脉小血管,因此超声可以明确提示肿瘤来源于肠系膜。

 

儿童肠系膜肿瘤良恶性均可发生,常见的良性肠系膜肿瘤包括神经纤维瘤、纤维瘤、脂肪瘤、血管瘤,恶性肿瘤以淋巴瘤多见,其他有横纹肌肉瘤。神经纤维瘤和纤维瘤超声表现为中等回声,边界清晰,回声均质,血流信号稀疏;脂肪瘤超声表现为中低回声,内部回声欠均质;血管瘤超声表现为中等回声,边界清晰,回声相对均质,血供丰富;淋巴瘤多为均匀的极低回声团块,接近无回声,边界清晰,具有特异性。而IMT超声常表现为高回声或低回声,边界清晰,血流信号较丰富,动态观察可明确肿块的来源和性质,且能够准确提示肠壁、肠系膜、肿瘤以及邻近脏器的情况,因此,超声检查可为临床提供一定的鉴别诊断。另外,超声检查操作简便,无辐射损伤,且可在超声引导下行组织穿刺活检,并可术后长期随诊,由此可见超声检查可作为小儿腹腔肿物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