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胫骨骨内脂肪瘤病例分析

2021.12.28

临床资料


患者,男,21岁,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左小腿下段间歇性疼痛4年余”入院。患者于4年前长时间站立后出现左小腿下段疼痛,当时未行治疗,后症状逐渐加重,就诊于当地医院,行X线、MRI等检查,当时考虑病变较小,建议定期复查。2018年2月26日患者在剧烈运动后疼痛加重就诊我院。入院查体:左小腿远端前内侧压痛阳性,未触及肿块,局部皮肤无红肿、发热、破溃等异常,肢体远端足趾颜色红润、毛细血管反应良好,足背动脉可扪及。双下肢皮肤浅感觉未见明显异常,肌力V级。辅助检查:左下肢X线检查示左侧胫骨下段内侧皮质内旁病变,考虑纤维性—骨病变(图1a);下肢CT检查示左侧胫骨下端呈不规则形磨玻璃密度影,边缘骨质硬化,怀疑纤维类良性肿瘤,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图1b)。MRI(四肢关节)检查示左侧胫骨下段内侧骨皮质下病变,考虑纤维类良性肿瘤,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骨化性纤维瘤(图1c,1d)。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排除手术相关禁忌后,于2018年3月1日在椎管内麻醉下行左胫骨远端病损切除术、右侧髂骨取骨植骨术、钢板内固定术。术后病理结果示骨皮质内见多量成熟的脂肪细胞,大小不一,无明显异型性,间质内血管增生、充血,符合骨内脂肪瘤(图1e)。术后1个月复查X线片示左胫骨下端病变刮除内固定术后,内固定在位(图1f)。患者内固定装置取出手术未在本院进行,术前术后相关X线片无法提供。术后18个月复查,患者日常活动正常,无任何限制,无疼痛、肿胀症状。X线片示左侧胫骨远端病变区部分骨质缺损,相应处可见多发植骨影,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图1g)。


图1.png


麻醉成功后,患者取仰卧位,于左大腿根部扎气囊止血带,碘伏常规消毒左下肢及右侧髂部,铺无菌巾单,抬高左下肢,止血带充气,压力40kPa。手术贴膜封闭左下肢及右侧髂部,于左小腿远端做纵弧形切口长约10cm,C形臂X线透视定位病灶位置,电钻开孔后窄骨刀扩大截骨,大小约6.0cm×3.0cm,见病变骨组织硬化,刮勺彻底刮除病变组织,刮除标本送病检,再次C形臂X线透视见病灶刮除彻底,后电凝烧灼瘤壁,碘伏浸泡10min后高速磨钻磨除硬化瘤壁,用蒸馏水浸泡处理残腔。更换无菌手套及手术衣,取右侧髂骨,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骨膜下剥离,切取髂骨内板及松质骨,备用;冲洗术野,彻底止血,放置橡皮引流管1根,清点手术器械纱布如数无误,逐层缝合关闭切口,敷料包扎。于左侧胫骨外侧放置1枚锁定板(江苏-创生),再次透视见钢板位置良好,遂植骨后逐一进行螺钉固定,再次透视见植骨位置良好、钢板位置满意,螺钉未进入关节腔。大量生理盐水冲洗伤口,于肌层下放置橡胶引流管,逐层关闭切口。术中麻醉满意,手术顺利。


讨论


骨内脂肪瘤(IOL)是一种临床上很少见且发病机制不明确的良性骨肿瘤。该病发病隐匿,临床症状、体征不典型,容易误诊,往往在体检时发现。既往骨脂肪瘤的相关文献较少,以个案报道居多。笔者通过回顾本例胫骨骨内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其病因学机制、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选择及预后,以提高人们对该病的认识。(1)临床特点。骨内脂肪瘤可发生年龄范围广,但以中年人(30~60岁)居多,青少年及老年人相对少见,无男女性别倾向。骨内脂肪瘤约占所有骨肿瘤的0.1%。它最常累及长管状骨的干骺端,尤其是股骨、胫骨、腓骨、跟骨,也偶见于骨盆、椎骨、骶骨、颅骨、下颌骨、上颌骨、肋骨等部位。本病既可单发也可多发,但以单发多见。骨内脂肪瘤发病隐匿,病程较长,一般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少数患者可有钝痛,伴或不伴有病变部位的肿胀,很少伴有病理性骨折。薛文等回顾分析19例骨脂肪瘤患者,年龄24~76岁,其中40~50岁居多;病灶分布主要有跟骨7例,股骨5例,肱骨、桡骨各2例,胫骨、腓骨、跖骨各1例;出现临床症状(疼痛、肿胀)的15例,无症状因体检时发现3例,另1例为骨囊肿刮除术后。本例患者在长时间训练后出现疼痛症状。


(2)影像学表现。骨内脂肪瘤X线主要表现为溶骨性破坏,呈圆形或者卵圆形的低密度影,透亮区边界清楚,周围常伴有硬化边界,并可见残留的骨小梁,少见皮质的膨胀,无骨膜反应,无“软骨帽”征。X线征象不典型,很难与其他疾病相鉴别,因此需要CT和MRI来进行鉴别。CT表现为局部密度与正常脂肪相同的的透亮病变,边界清楚,骨小梁吸收,但较少累及骨皮质,无骨膜反应。病灶周围骨质反应性增生形成不规则的骨性间隔,其内可见结节状钙化影(可能与脂肪等组织坏死后钙质沉着有关)。骨内脂肪瘤的CT值与皮下脂肪的CT相同,大多在-100~-50Hu(本例患者的CT值为-71Hu),可以根据CT值初步诊断是否为脂肪性病变。MRI在骨内脂肪瘤的定性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优势。骨内脂肪瘤无论在T1WI还是在T2WI上都呈高信号,在抑脂序列中病灶的信号强度明显降低,与皮下脂肪信号相同。在MRI检查还可以显示肿瘤内的坏死及囊性变在T2加权序列中呈高信号,而病灶内的钙化在T2加权序列中呈低信号,增强序列不强化。以往认为病理是诊断骨脂肪瘤的金标准,目前国际上认为在一般情况下跟骨脂肪瘤可通过影像学诊断,不必强求通过病理诊断。


(3)临床分型。骨内脂肪瘤是Milgram根据病理学及影像学分为3型:Ⅰ期为骨组织被破坏,有活力的脂肪细胞代替,病灶表现为透亮影;Ⅱ期由于部分脂肪坏死钙化,表现为病灶内的点状钙化影,周围被有生命活力的脂肪细胞,边缘可有硬化边;Ⅲ期为脂肪细胞坏死、钙化伴有囊性变,且被骨化现象包围,在放射学上形成密度增高的不透亮区。


(4)鉴别诊断。骨内脂肪瘤的组织学或影像学表现与许多疾病相似,如成软骨细胞瘤、布罗迪脓肿、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骨样骨瘤、成骨细胞瘤、骨囊肿、骨梗死、骨巨细胞瘤等。组织学检查可区分骨内脂脂瘤和骨纤维异常增生,因为后者是一种无脂肪的纤维-骨梭形细胞病变,骨纤维异常增生好发于儿童或者青少年。布罗迪脓肿活检的特点主要是炎症和骨坏死。骨巨细胞瘤好发于长骨干骺端,多成皂泡样结构,骨巨细胞瘤的CT值较高,接近于肌肉的CT值。而且,骨巨细胞瘤和骨囊肿在MRI上呈长T1长T2信号。此外,成软骨细胞瘤、成骨细胞瘤和骨样骨瘤可通过影像学表现与骨内脂肪瘤鉴别。


(5)治疗。骨脂肪瘤的治疗有两种观点: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一部分学者认为,对于无症状的或症状较轻不影响日常生活的骨内脂肪瘤患者,建议采取保守治疗,定期复查。因为骨内脂肪瘤是一种良性肿瘤,极少发生恶变。另有一部分学者认为骨内脂肪瘤会有病理性骨折、感染及恶变倾向等并发症,主张积极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选择病灶刮除术+自体或异体骨移植术+内固定术。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包括:病变部位长期疼痛,影响生活质量者;发生病理性骨折者;肿瘤生长过快,有恶变倾向者。骨脂肪瘤预后良好,手术切除后极少复发。本例患者左下肢间歇性疼痛4年余,加重2周,入院行左胫骨远端病损切除术、右侧髂骨取骨植骨术、钢板内固定术,术后恢复顺利,1年后取出内固定钢板,现术后2年余,患者左下肢无明显疼痛不适,活动不受限,复查提示无肿瘤复发。


综上所述,骨内脂肪瘤是一种很少见的良性骨肿瘤,临床症状不明显,往往容易被忽视。过去认为病理学检查是诊断骨内脂肪瘤的金标准,但是,目前许多国家认为一般情况下通过CT和MRI检查足以作出诊断,无须活检。针对治疗,无症状的骨内脂肪瘤可选择保守治疗,有手术适应证者采用病灶刮除术、自体或异体骨移植及钢板内固定治疗,预后良好,复发率及恶变率极低。本文结合经治的1例胫骨远端骨内脂肪瘤,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重点对其病因学、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选择进行分析,以提高人们对该病的认识。

 

来源:中国骨伤2021年10月第34卷第10期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