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一例回状颅皮合并头部多发皮脂腺囊肿病例分析

2022.3.28

患者男,35岁。主因“头部多发包块增大1年余入院”。患者于7年前发现头皮多发纵向皱褶,自觉皮肤油脂分泌旺盛,但因无任何不适,未予重视。近两三年来,头部皮肤多次出现包块,自行消退。

 

本次入院前1年余患者头部再次出现多发包块,直径约0.5 cm,无压痛、瘙痒,活动度差,表面无红肿、破溃,无其他伴随症状。当时患者未重视,未到医院就诊。入院前近1年时间里,患者发现包块逐渐增大,期间曾出现破溃,可挤出白色豆腐渣样内容物,破溃自行愈合,未行特殊治疗。

 

入院前1个月患者用针利破包块后发现包块增大速度加快,予莫匹罗星软膏外用后疗效欠佳。现患者头部包块最大处已增至4.0 cm×3.0 cm,表面光滑,毛发脱落。患者既往体健,否认头部外伤史、食物及药物过敏史,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病史,不吸烟,饮酒约十年。患者发育良好,智力正常。

 

查体:头颈部皮肤呈现多发纵向皱褶,约七八条,外观呈“脑沟回状”,长4.0~8.0 cm,宽1.5 cm,深1.0 cm,绷紧头皮可使皱褶变浅,不能完全消失。局部头皮增厚、质韧、活动度差。头部可见多发不规则隆起包块,包块表面质软,色红白,无活动度,其上无毛发,无触痛。面部及手足部皮肤无增厚,未见杵状指(趾)。诊断为回状颅皮(cutis verticis gyrata,CVG),头部多发皮脂腺囊肿。因患者对CVG外观无治疗意愿,因此仅行手术切除头部包块。

 

病理检查显示:送检(头皮)组织为增生的鳞状上皮,上皮角延长,皮肤附属器增生,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并见多核巨细胞,考虑为炎性病变。

 

讨论

 

CVG又称为皱褶性厚皮病,是一种头部皮肤过度生长的畸形外观,临床上并不多见。Alibert于1837年在世界上首次报道该病,1907年Unna首次命名该病为cutis verticis gyrrata,并沿用至今。

 

本病可见头部皮肤增厚、隆起、折叠,形成突起的嵴和凹陷的沟,嵴可以有2~20条,宽约0.5—2.0 cm,沟深约1.0 cm,形状似脑回状,好发于头顶及枕部。根据头皮显著的回状沟、嵴损害,无毛发异常之特征,诊断可确定。本病外观类似皮肤松弛,区别是皮肤伸牵时沟嵴并不能消失。CVG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正常头皮与帽状腱膜间有坚韧的纤维隔障存在,当头皮由于结缔组织与皮脂腺的增生而使头皮增厚松弛时,因受纤维隔障的制约,部分头皮不能伸展,因此形成凹凸不平如脑回状的形态改变。

 

此病变的深度限于帽状腱膜层,不侵犯深部组织。病理检查通常显示真皮层胶原增生,皮脂腺肥大,并伴有黏液性改变。POLAN和BUTTERWORTH于1953年将CVG划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好发于男性,是一种先天性、遗传模式不明确的疾病,多于青春期后发病,甚少发生在幼年,病变多伴有包括精神分裂症、智力障碍和癫痫在内的神经精神疾病,可能与基因缺陷有关,是一种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少数单发,不伴有其他疾病。原发性CVG多有显著的皮脂溢出,对化脓性细菌高度易感。继发性CVG可以在任何年龄段发生,可因头皮局部的炎症、创伤、肿瘤、痣等引起,也可是某些综合征或系统性疾病的一种表现,如肢端肥大症、白血病、黏液性水肿、梅毒、副肿瘤综合征、厚皮厚骨膜综合征(pachydermperiostosis,PDP)等。

 

本病应特别注意与PDP相鉴别,后者又称为骨膜增生厚皮症、特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是一种特发性的肥大的骨关节病变,特征是长骨末端骨膜下骨形成杵状指(趾),面部和头皮软组织的增厚导致面部皮肤增厚,皮脂腺分泌旺盛,多汗症及头皮脑回样病变,该病头皮脑回样组织病理特征是增大的表皮附属器以及成纤维细胞、胶原和基质的增生。

 

本例患者无引起继发性CVG的外伤、病史、临床疾病及综合征表现,结合原发性CVG多皮脂溢出显著等特点,患者自出现CVG后多次出现头部包块,考虑由原发性CVG继发头部皮脂腺囊肿。继发性CVG在原发病治愈后多可自行好转,原发性CVG多选用手术治疗。

 

既往手术治疗原发性CVG的方法包括CVG部分切除缝合术及切除植皮术,但前者因遗留较多手术瘢痕,后者因植皮区无毛发等缺陷,术后外观效果均不能令人满意。近年来多采用头皮扩张皮瓣转移修复术的方法治疗CVG,该方法修复面积大,皮瓣转移后对头部外形无影响,转移的扩张皮肤与周围皮肤颜色、质地一致,毛发生长及汗腺、皮脂腺分泌正常,且切口瘢痕细小、隐蔽,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