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一例牙龈进行性增生肿大病例报告

2022.3.16

病例报告

 

患者男性,43岁,农村在城务工人员,因牙龈进行性增生肿大2月余,影响进食及语言,来我科就诊。患者数年前有不洁性行为史,3年前HIV抗体抗原测定阳性,未进行任何抗艾治疗。

 

2月前发现颈部小肿块、牙龈增生,当地医院行颈部肿块切除活检,病理诊断(2014-11-26):(颈部淋巴结)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湖南省肿瘤医院会诊报告(2014-12-03):颈部淋巴结组织免疫组化:VIM+、CD31++、CD34+、F-8+、KI-67约10%ACT-、CD3-/CD20-、SMA-、CK-、CK5/6-、re3-。

 

病理诊断:(牙龈)恶性血管源性肿瘤,考虑为卡波西(Kaposi)肉瘤。

 

患者有"脑梗"手术史,3年来体重明显减轻,否认发烧、腹泻、咳嗽、易感冒史,家有一妻两女,均体健,夫妻四年未有性生活。

 

查体见:患者面容消瘦,右颈部耳下及耳后可见缝线及丘疹,胸壁可见多个花生粒大小丘诊,触诊无疼痛,质中偏硬,活动度差。口腔专科检查:口腔卫生差,上下牙龈及腭部黏膜广泛增生呈暗红色、紫蓝色包块,表面呈结节状,有溃烂及出血,肿胀的牙龈不同程度覆盖后牙牙面,扪诊质中偏软,无触痛,有压缩感。

 

查血常规:RBC3.88×109/L,HCT36.70%,余未见明显异常,胸部正位片:左上肺少许纤维硬结灶,HIV抗体抗原测定及梅毒螺旋体抗体试验均(+)。确诊为:①艾滋病;②口腔卡波西肉瘤;③梅毒;④颈部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讨论

 

有报道称,在艾滋病发病前4年内,患者虽未出现明显全身症状,但可出现各种典型的口腔病损,这是发现和诊断HIV感染者的重要指征。与HIV感染密切相关的口腔病损最常见为口腔念珠菌病,其在HIV感染人群中具有相当高的发生率(12%~96%),临床表现为口腔出现白色或黄色斑点或斑块,可以擦去,留下红色区域并伴有出血,其他病损为口腔毛状白斑、口腔病毒感染、HIV相关性牙周病、非霍奇金淋巴瘤、涎腺疾病及卡波西肉瘤等。

 

卡波西肉瘤是AIDS常见的并发症和致死原因,1872年由Kaposi(KS)首次报道,是一种罕见的以梭形细胞增生和血管瘤样结构为特征的恶性肿瘤,国内外对于KS的病因均不明确,Chang等研究显示KS与HHV-8感染有关,在未患KS的AIDS患者体内,若查出HHV-8检测阳性,则通常在2~4年内出现KS的预兆。

 

根据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点及预后的不同,KS分为4型:经典型、非洲型(也称地方型)、医源型(也称免疫抑制型)、艾滋病相关型(AIDS-KS)。KS可见于HIV感染的任何阶段,可发生在任何部位,口腔KS常见于腭部、其次为牙龈,表现单个或多个表面褐色、紫色、紫蓝色的斑块或结节,初期病变平坦,逐渐发展,高出于黏膜,可伴肿痛、分叶溃烂及出血等。KS皮肤病灶好发于头、颈、躯干,常呈多发性对称分布,为粉色至紫红色或棕色、棕黑色的扁平状、斑片状或结节样损害,结节颜色逐渐加深、变暗、增大,呈黑色或紫棕色斑块,可伴局部疼痛、水肿。

 

本病目前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AIDS-KS病人如得不到及时治疗,半数以上将在2年内死亡,而经过有效HAART的病人,84%可存活2年以上。

 

本例患者我科就诊时并未透露自己为艾滋病患者,仅依靠口腔病损表现,容易出现误诊、漏诊,临床上KS应与以下几种疾病鉴别诊断:①口腔鳞癌,继发于慢性溃疡或口腔OSF、白斑等癌前病变及癌前状态,临床可呈单个肿块,表面菜花状,边缘隆起不规则,底部不平,易出血。②牙龈瘤,长期慢性刺激引起,无肿瘤特有的结构,女性多见,多发生于牙龈乳头部,最常见部位为前磨牙区,肿块较局限。③淋巴管肉瘤,为蓝色或红色结节,组织病理检查为许多增生的内皮管腔,周围有淋巴细胞的灶性浸润,真皮内可有红细胞溢出。④血管肉瘤,为灰色、灰黑色或紫蓝色浸润性结节或融合性斑块,可伴有出血和溃疡。组织病理检查为真皮内有不规则的血管腔,内皮细胞增生,伴有异形性,部分可见梭形细胞和上皮细胞组成的肿瘤团块。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