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双膦酸盐导致上、下颌骨大面积坏死病例报告

2022.1.08

药物性相关颌骨坏死(medication 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MRONJ)是一种因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骨质疏松症等疾病,大量使用抗骨吸收类药物或其他靶向药物后而发生的严重并发症。临床上常表现为颌骨,尤其是牙槽骨暴露、流脓、长期伤口不愈合及死骨形成,并伴有疼痛、牙松动、面部红肿等症状。

 

自2003年首次报道后,相关的病例逐渐增多,尤以双膦酸盐类药物性颌骨坏死最多(bisphosphonate-associ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BRONJ)。但颌骨坏死的范围多为牙槽区域,且单发的报道较多,上、下颌骨均有坏死的案例并不多见,现报道1例肺癌患者长期应用唑来膦酸后,引起上、下颌骨大面积坏死的病例。

 

1.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53岁。2019年5月因“右面部红肿、口内流脓1周”来我科就诊。病史:患者1周前出现右侧面颊部红肿、疼痛,逐渐加重,并伴有口内“黄色”脓性物流出。患者曾于2016年8月因牙齿松动、疼痛在当地医院拔除了右上第二前磨牙后,其伤口一直未愈,常有流脓、疼痛症状。追问病史,该患者于2012年被诊断为小细胞肺癌,手术后配合药物(吉非替尼)靶向治疗。

 

2013年因发现肺癌腰椎骨转移,先后静脉滴注唑来膦酸、帕米膦酸二钠,每4周1次进行治疗,持续5年。否认糖尿病史、放疗史。专科检查:右侧眶周、鼻唇沟及颊部皮肤红肿,口内右侧上颌前牙区、前磨牙区、磨牙区多处骨暴露,黄褐色死骨形成,右上后牙区颊侧大部分软组织缺如,牙龈黏膜红肿、溃烂,挤压见脓性分泌物。13、12牙位联冠修复体,21、22牙位牙齿松动明显。右下颌43-47牙位联冠修复体,46牙位修复体下方牙龈红肿,见瘘管,可探及骨面(图1)。

 1.png

曲面断层片示:右上颌骨及左上颌前部见大面积低密度骨破坏,右下颌骨前磨牙区、磨牙区见局限性低密度骨破坏(图2)。锥形束CT(CBCT)提示:右侧上颌骨至对侧前牙和第一前磨牙区见大面积虫噬样骨破坏,死骨形成,死骨周缘可见骨硬化表现,牙槽嵴顶凹凸不平,右上颌窦慢性炎症反应;右下颌骨前磨牙区、磨牙区亦见虫噬样骨破坏、死骨形成表现(图3)。

 2.png

1611879816907192.png

结合患者病史,诊断为:上、下颌骨药物性骨坏死。治疗:局部给予3%过氧化氢溶液和0.9%氯化钠溶液冲洗牙周及死骨周腔隙,2次/d;0.02%醋酸氯己定溶液漱口,3次/d;给予抗感染治疗,全身输液(头孢呋辛钠3g/次,2次/d;替硝唑100mL/次,2次/d),控制急性感染。治疗1周后患者面部肿胀及疼痛症状显著减轻。因患者全身体质差,暂未行手术治疗,目前已随访5个月。

 

2.讨论

 

2.1病因

 

BRONJ的发病机制被认为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其中与破骨细胞功能抑制、微循环功能障碍、口腔细菌感染等均有关系。双膦酸盐是一类主要作用于破骨细胞,抑制骨吸收的药物,使用双膦酸盐的时间越长,发生颌骨坏死的风险越高。有研究表明,用药时间超过6个月者,发生颌骨坏死的风险明显增加。且在已报道的病例中,90%以上BRONJ患者为静脉注射双膦酸类药物所致。

 

本病例患者双膦酸盐静脉用药时间达5年,因此发生了上颌骨大面积坏死及下颌骨部分坏死。近年来,除了双膦酸盐类药物引起的颌骨坏死外,一些抗骨吸收、抗血管生成新型药物导致颌骨坏死的报道也越来越多,如狄诺塞麦(denosumab)、贝伐单抗(bevacizumab)、舒尼替尼(sunitinib)等。故2014年美国颌面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oralandmaxillofacialsurgeons,AAOMS)将BRONJ归类为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MRONJ)。同时,拔牙、不良修复体、口腔卫生状况不良等局部因素也被认为会增加颌骨坏死的发生率,尤其是拔牙,被视为最危险的局部因素。该患者有拔牙史,从拔牙后创口不愈到上颌骨大面积死骨形成约2年时间,病情发展迅速;拔牙后牙槽骨外露,长期处于局部感染状态,加速了颌骨的坏死。

 

双膦酸盐除作用于硬组织外,还作用于口腔黏膜细胞,影响口腔黏膜细胞的再上皮化。若加之局部不良修复体的压力作用,会使黏膜变薄、破损,这可能是本例中右下颌骨磨牙区出现骨坏死的原因。

 

2.2临床特点

 

Abu-Id等总结了626例BRONJ患者病变部位分布情况,下颌骨受累占67%,上颌骨占25%,上、下颌骨同时受累占8%。本病例上、下颌骨均发生坏死,且上颌骨坏死涉及双侧,如此广泛的范围,临床较少见。根据AAOMS的分期标准,该病例的病变已发展至第3期,累及了上颌窦、鼻腔等邻近组织。MRONJ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拔牙后创口不愈,创区黏膜溃烂,颌骨暴露,随着病程发展形成死骨、瘘管,长期溢脓等。

 

影像学上,MRONJ的早期阶段似乎无特征性改变,往往发现溶骨性骨质破坏时已是晚期阶段,但也有学者发现,长时间服用双膦酸盐类药物者早期CT影像可见颌骨骨质硬化,甚至颌骨广泛硬化,其中牙槽嵴及齿槽骨板硬化是其特征性改变。本病例在死骨周缘亦可见骨硬化的表现。

 

2.3治疗与预防

 

大量研究报道表明,MRONJ的发生原因既有长期使用抗骨吸收、抗血管生成药物等全身因素,也有拔牙、不良修复体、牙周病、根尖周病等局部因素。本病例提示,患者使用抗骨转移药物前,应进行全面的口腔检查,消除局部风险因素。用药前应积极治疗牙周病及根尖周病、去除不良修复体、拔除残根等;用药期间,需谨慎进行拔牙等有创操作;若确实需要进行拔牙等有创手术时,应于术前、术后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并注意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利用邻近牙龈黏膜等软组织覆盖拔牙创面,尽量严密缝合创口;一旦骨坏死形成,应早期积极处理,去除死骨,促进创口愈合。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