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一例电烧伤致腹膜后穿孔合并消化道大出血病例分析

2022.3.24

病例资料


患者男,50岁,2013年7月3日接触1万V高压电致伤,伤后3 h入当地医院治疗。


诊断:电烧伤总面积70%TBSA,深度为深Ⅱ~Ⅳ度。入院后予抗休克、抗感染、脏器保护、营养支持及创面清创换药等治疗。


伤后第5天行双下肢切痂微粒皮移植+异体皮(来源不详)覆盖术。伤后第10天晚间患者便血约1 000 mL,遂转入ICU治疗,予止血、补充血液制品、禁食、持续泵入生长抑素、抑酸、保护胃黏膜等治疗,患者间断呕血及便血,量为300~600 mL。


伤后第17天患者大量呕血及便血,总量约4 000 mL,经积极抢救,生命体征逐渐稳定,但每日仍有不同程度便血,量为200~300 mL。伤后第19天行全身CT检查示双侧肺不张、双肺胸腔积液、双肺感染、腹腔及盆腔积液等。为求进一步治疗,于伤后第20天转入笔者单位,转运途中排稀血便约350 mL。


患者精神萎靡、意识清楚、焦虑,呈消瘦、贫血貌。双肺可闻及明显湿性啰音,腹平软、无腹膜刺激征,肠鸣音活跃。右手中指及左手示指远节、中节焦黑炭化,躯干、双上肢可见痂皮覆盖,局部可见脓性分泌物积聚;臀部、头顶部创面黄白色坏死组织未脱,会阴部采用磺胺嘧啶银暴露治疗,包皮局部发黑坏死;双下肢微粒皮移植术后,异体皮大部分附着稳妥,部分异体皮存活良好,部分创面溶痂,其下见脓性分泌物,部分异体皮干性坏死紧贴骨质(图1A)。


患者体温38.6 ℃,呼吸频率26次/min,脉搏93次/min,血压169/95 mmHg(1 mmHg=0.133 kPa),指端血氧饱和度0.99。


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15.01×109/L,中性粒细胞0.91,红细胞计数3.65×1012/L,Hb 112 g/L,血小板计数151×109/L;血生化检查示血钾3.23 mmol/L,血钠153 mmol/L,血氯112 mmol/L;降钙素原18.88 ng/mL;B型促尿钠排泄肽1 896 pg/mL。患者既往体健,否认溃疡及其他基础病史。


本院诊断:(1)电烧伤总面积70%,其中Ⅲ~Ⅳ度50%TBSA。(2)消化道出血。(3)肺部感染。(4)双侧肺不张。(5)双肺胸腔积液。(6)腹腔积液。(7)盆腔积液。(8)电解质紊乱。


1648113409431823.png

图1电烧伤致腹膜后穿孔合并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治疗。1A.入院时创面情况;1B.胃镜检查见十二指肠巨大血肿伴活动性渗血;1C.剖腹探查术后引流管放置示意图;1D. 腹部手术切口、窦道口及腹部创面均以负压材料封闭固定行VSD治疗;1E.腹部手术切口开裂,表面可见大量坏死组织;1F.伤后56 d,经负压治疗,腹部开裂切口坏死组织清除,可见新鲜肉芽组织增生;1G.剖腹探查术后31 d移植皮片成活佳;1H.创面愈合后情况


入本科后予禁食、水,持续泵入生长抑素、埃索美拉唑,补充血液制品与肠外营养支持等治疗。住院当日晚间患者出现呕血及多次血便,量约1 600 mL,经积极保守治疗,出血症状逐渐缓解,但每日仍间断排黑便,量约400 mL。


伤后第25天晚间,患者再次大量便血及少量呕血,量约1 200 mL,并伴有休克表现,保守治疗效果欠佳。床旁胃镜检查见十二指肠巨大血肿伴活动性渗血(图1B)。


经消化内科、普外科及介入科会诊讨论后于次日凌晨行急诊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十二指肠水平部起始端3 cm×3 cm破裂口,腹膜后巨大血肿形成,量约3 000 mL,腔壁可见脓苔。


遂行胃大部切除(毕罗Ⅱ式)术、十二指肠破裂修补术、造瘘术,并于十二指肠修补处、后腹膜腔最低点、左膈下、十二指肠残端放置双套管引流,于右膈下、左侧盆腔放置乳胶引流管,并留置小肠营养管、胃管、十二指肠造瘘管、胆囊造瘘管(图1C)。


术后及后续治疗中腹部切口、窦道口及腹部创面均以负压材料封闭固定(图1D),双套管接医院中心负压引流,负压大小为–79.8~–59.8 kPa。每日持续通过冲洗管以大量生理盐水、呋喃西林灭菌溶液及庆大霉素生理盐水交替持续腹腔冲洗,防止管道堵塞。


排气后逐步给予鼻饲葡萄糖氯化钠溶液、米汤、肠内营养乳剂等,并逐步拔除左右膈下、左侧盆腔、十二指肠残端引流管及胃管。


但治疗期间患者腹膜后引流管内反复有食糜样物质流出,经普外科多次会诊,先后多次行腹部造影及CT检查等明确为十二指肠瘘、结肠瘘,根据腹腔引流情况禁食,主要经肠外途径补充营养,继续腹腔内持续冲洗引流等。


伤后第127天患者因发热及CT检查示右侧髂窝内积液,急诊行腹腔脓肿清创引流置管术,术中见右侧腹膜后腔隙内残留约150 mL稀薄脓液,未与腹腔相通,遂于窦腔最低点放置2条双套管引流。术后各引流管、手术切口及腹部残余创面继续予VSD,腹腔持续冲洗引流,并予流食。


治疗过程中,根据引流及创面情况定期更换负压材料;患者腹部正中手术切口术后局部线状开裂,可见网膜组织外露(图1E);经多次负压治疗后,切口逐步肉芽化(图1F)以植皮封闭。治疗期间无严重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患者创面较深,移植微粒皮几乎未见成活,约50%TBSA创面需植皮封闭。双上肢、上腹部及臀部创面换药治疗并用异体皮覆盖,痂皮残留干燥部位则行暴露治疗,下腹部、会阴、双下肢暴露溶痂创面应用负压引流治疗,并视创面情况定期更换负压材料及调整负压大小,为植皮创造条件。


患者长期禁食,同时因创面消耗明显,严重消瘦,为避免大范围取皮加重病情,并减少供皮区不愈风险,由患者2个儿子捐献头皮,分别于伤后第40、51、63、76天先后4次行躯干、双下肢清创+异体/自体头皮移植术。术后植皮存活良好,患者大部分创面封闭,病情相对平稳。


伤后第84天,因患者右小腿大范围胫骨外露,膝关节、踝关节开放并发化脓性关节炎,行右大腿截肢;利用患者头皮及残肢部分愈合创面,取刃厚皮行残余创面补充植皮术。


此后,随病程时间延长,已移植的异体皮逐步脱落,创面再次暴露,遂于伤后第98、111、127天取自体头皮行残余创面清创植皮术,创面基本封闭。患者历次手术植皮后均行VSD治疗,术区引流良好,移植皮片全部成活(图1G)。


患者在本科治疗4个月,创面封闭,拔除部分腹腔引流管后于伤后第158天转往普外科,经手术及全肠外营养治疗等,逐步拔除全部腹腔引流管痊愈出院(图1H)。


讨论


患者既往体健无溃疡病史,此次腹膜后穿孔合并反复大出血考虑为应激所致。烧伤引起的应激性溃疡也称为Curling溃疡,多发生在伤后1~3周,与患者病程表现一致。烧伤应激性溃疡导致严重大出血合并穿孔者非常少见,像本例患者形成腹膜后穿孔的情况更为少见。


另外,本例患者已50岁,电烧伤严重,伤后多次出现消化道大出血,一般情况差,消瘦明显,感染表现严重,整体病情复杂、危重,死亡风险极高。


该例患者救治难点主要集中在腹腔穿孔、肠瘘及大面积烧伤等方面,它们之间可相互影响,加重病情。因此,从救治角度看,一是需尽快封闭腹部手术切口,并防止因窦道引流口、肠瘘等污染可能导致的严重腹腔感染;二是尽快封闭创面,避免过度消耗及脓毒症的发生加重患者病情。


在具体治疗过程中,笔者通过合理评估伤情及治疗风险,针对不同阶段、不同部位采取合理对症治疗方案。如早期主要针对消化道出血行对症及手术治疗,创面以负压临时封闭;腹部情况稳定后主要以修复创面为主,并结合应用新鲜异体头皮及VSD技术等,使治疗过程平稳、有序,最终治愈。


VSD技术的合理应用在该患者的成功救治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针对腹部情况:(1)应用负压封闭腹部手术切口、腹腔引流窦道口及腹部创面,其独立封闭环境及负压形成的高效对外单向引流,避免了周围烧伤创面及体外环境通过污染与腹腔相通的窦道、手术切口等而导致的侵袭性腹腔感染。(2)通过负压的固定作用,可明显减少腹部切口张力,降低后期切口开裂程度,并迅速使开裂切口得以肉芽化封闭。(3)通过应用负压材料填塞腹腔引流管与窦道之间的空隙,增加负压吸力,以利于避免引流管管腔堵塞,保障引流通畅。


针对创面情况:(1)通过反复清创、负压封闭创面、定期更换的方式,使创面坏死组织得以快速清除,并使暴露创面得以临时封闭,患者感染得到迅速控制。(2)负压材料能够全方位与创面接触,有效地引流渗出液,有利于消除局部肿胀,减轻渗出液中炎症介质、乳酸等物质对创面的损害,改善创面愈合环境,促进组织生长。(3)负压对手术移植皮片具有良好的固定、引流作用,可提高植皮成活率。


由于患者一般情况差,大范围切取自体皮肤,短期内难免加重患者病情,有再次导致应激性溃疡穿孔的风险,也易引发供皮区愈合不良,导致创面扩大。笔者采用移植患者亲属捐献头皮的方式,具有以下优点:(1)快速封闭创面,减少患者消耗,赢得治愈时间。(2)减少自体供皮区,利于稳定病情。(3)供体无配型限制,愈后无明显后遗症,同一供者可多次捐献,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患者供皮区有限的困境。但多次应用异体头皮移植也有不足,如排斥时间不定,随着异体皮脱落行补充植皮可能延长整体治疗时间等。


早期依照普外科医师建议予患者每日5 000 mL左右的液体进行腹腔冲洗,但极易发生堵管,后尝试加快冲洗速度使冲洗量达到每日12 000 mL左右,基本能够保障管道通畅。正是通过持续的大剂量腹腔冲洗及通畅引流,患者即便是在出现十二指肠瘘、结肠瘘的情况下,也未发生明显腹腔感染。冲洗过程中需注意冲洗液应适当加温(37 ℃),避免大量低温液体进入腹腔;冲洗应以快速持续为宜,在手术过程也应当注意连接负压持续冲洗,避免腹腔引流管堵塞。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