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两例鼻中隔多形性腺瘤病例分析

2022.3.06

多形性腺瘤最早曾被医学界命名为“混合瘤”,是生长在大涎腺和口内小涎腺交界性的肿瘤。本病尤其好发于腮腺,其次为全颌下腺、舌下腺,后以“多形性腺瘤”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病理分类中,其来源是鼻黏膜黏液腺或异位唾液腺。多形性腺瘤发于鼻腔者少见,现将我院收治的2例鼻中隔多形性腺瘤病例报告如下。 


病例 1 


男性,年龄35岁。主因左鼻塞伴间断性左鼻出血、嗅觉障碍2月,于2012年8月4日来我院就诊。病程中无头痛,打喷嚏、流涕等症状。鼻腔检查见左鼻腔充满暗红色肿物,基底宽,位于鼻中隔前部,大小约3.0×2.5×2.3 cm³,边界清楚,表面光滑,质韧,易出血。右鼻腔检查未见异常。鼻咽镜和间接喉镜检查未见异常。颈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鼻窦CT示:左侧鼻腔前部肿物性质待查,全组副鼻窦未见异常。完善术前检查后,在局麻下行左鼻中隔肿物切除术。手术在鼻内镜下进行,于肿瘤外0.2 cm处做环形切口,切透粘软骨膜,沿软骨面剥离,将瘤体完整切除。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创面后,凡士林纱条堵塞鼻腔,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48小时后抽出油纱条,病理报告:左鼻中隔多形性腺瘤。约1个月鼻中隔创面愈合,随访1年,未见复发。 


病例 2 


女性,年龄28岁。主因左鼻塞伴间断性左鼻出血半年,于2013年7月15日入院就诊。病程中无头痛、打喷嚏、流涕、嗅觉减退等症状。鼻腔检查见左鼻腔粉红色肿物,基底宽,位于鼻中隔前部,约1.6×1.2×0.6 cm³大小,边界清楚,表面光滑,质地中等,触之易出血。右鼻腔检查未见异常。鼻咽镜及间接喉镜检查未见异常。颈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鼻窦CT示:左侧鼻腔前部肿物性质待查,全组副鼻窦未见异常。完善术前检查后在局麻下行左鼻中隔肿物切除术。手术在鼻内镜下进行,于肿瘤外0.2 cm处做环形切口,切透粘软骨膜,沿软骨面剥离,将肿物完整切除。凡士林纱布覆盖创面后,凡士林纱条填塞鼻腔,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48小时后取出油纱条。病理检查结果为:鼻中隔多形性腺瘤。约1个月鼻中隔创面愈合,随诊1年,未见复发。 


讨论 


多形性腺瘤是来自腺体上皮的肿瘤,含有外胚层和中胚层成分。多形性腺瘤绝大部分发生于涎腺,尤其好发于腮腺,其次为颌下腺、舌下腺及口腔内的小涎腺。原发于鼻部者很少见。 在鼻部多形性腺瘤多见于鼻尖、鼻中隔、上颌窦,但亦有发生于鼻翼、鼻根、鼻底等部者。鼻部多形性腺瘤来源于鼻粘膜的浆、粘液腺,也有人认为来源于鼻中隔的上皮组织迷芽或胚性残余的犁鼻器。


鼻中隔多形性腺瘤主要表现为进行性鼻塞,有时伴间断性出血和嗅觉障碍。无其他特异性表现。检查见鼻中隔前部隆起性肿物,粉红色或暗红色,界限清楚,质地中等,表面光滑。其确诊必须靠活组织病理检查。


多形性腺瘤多具有包膜,但受一些因素刺激,可能促使肿瘤迅速生长,突破包膜并向周围扩散,甚至呈恶性变。故凡疑为多形性腺瘤者,多不主张活检,以免破坏其包膜的完整性。如确对诊断持怀疑时,我们建议将肿物完整切除后做快速冷冻切片检查。鼻中隔多形性肿瘤的治疗方法一般不采取放射治疗或是化学治疗应为肿瘤细胞成熟度较高,不仅对X线不敏感而且也容易诱导肿瘤发生恶变;如果采取的手术方式为从局部切除到广泛切除的形式,那么经过鼻侧进路和上颚进路对组织损伤较大,术后的并发症自然会较多出现。因此,在没有波及到眼眶和筛顶的肿瘤,通过使用鼻内镜手术治疗较为适合。本文2例病例,均采取鼻内镜手术治疗,切除范围准确,术后出血量均少于15 mL,术后48小时后取出油纱条,约1个月患侧鼻中隔创面完全愈合,无鼻中隔穿孔,及鼻腔粘连,随诊1年,未见复发。 


复发和恶变是鼻及鼻窦多形性腺瘤的生物学特性。外科手术是治疗多形性腺瘤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首次手术方法是否正确和彻底是治愈的关键。通过上述病例可见,鼻内镜下进行鼻中隔多形性肿瘤手术切除,具有以下几点优势:①手术损伤范围较小,能够较为完好地保护患者的鼻腔结构;②手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伤口愈合时间相对较快,患者鼻腔的生理功能能够恢复的较好;③术后不会出现遗留面部瘢痕的危险。


因此,一经确诊本病,应立即采取鼻内镜手术,并将肿瘤连同周围正常组织切除,以防止复发。我们在术中将肿瘤及其周围2cm范围内的正常粘软骨膜一同切除,随诊1年,未见复发。但是鼻内镜手术也必须要选择适当的适应证,在出现肿瘤范围过大、鼻内镜下没有办法清晰地看到肿瘤范围,或者医生指出肿瘤疑似有恶变的情况,则需要改变手术方式,采用开放性手术,以防止肿瘤切除范围不充分或者手术致使瘤体出现破裂的情况。总之,无论采取哪种手术方式,完整切除肿瘤包膜是降低复发的最有效手段。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