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一例原发性睾丸类癌病例分析

2022.4.05

患者 男,53岁。左侧阴囊内肿胀疼痛1周余,下坠感明显,并向。左侧腹股沟区放射,呈进行性加重,抗炎治疗1W后症状无明显缓解。体检:左侧阴囊内可扪及1个3.8 cm×5.4 cm大小肿块,质硬,有压痛;睾丸、附睾触摸不清。

 

阴囊透光试验阳性。实验室检查及病毒学检查阴性。

 

影像检查:B超示左侧睾丸形态饱满,仅见少量正常组织,内见大小约3.1 cm×4.6 cm的实质不均质团块,境界尚清晰,形态不规则,与正常睾丸组织分界清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提示左侧睾丸肿块内彩色血流偏少,探及高阻动脉频谱。左侧阴囊内见4.2 cm×2.9 cm的液性暗区,内部透声尚好,并见一大小约0.8 cm强回声斑块伴声影。双侧附睾未见异常。

 

诊断:左侧睾丸内实性占位,左侧睾丸鞘膜积液,左侧阴囊石可能。

 

CT平扫:左侧睾丸增大,大小约4.5 cm×3.7 cm,密度不均,CT值约27.2HU,其内见点状钙化,CT值407.6HU。增强扫描动脉期示病灶呈中度强化,CT值约46.0HU;延迟70s扫描病灶进一步强化,但密度不均匀,CT值22.3~107.0HU。

 

CT诊断为:左侧睾丸精原细胞瘤,睾丸炎症不除外。

 

手术病理表现:术中发现左侧睾丸外形较左侧明显增大,触之质硬。大体病理见睾丸大部分被肿瘤组织占据,残留小部分正常组织,可见黏液水肿区,肿瘤切面呈灰白色夹杂淡黄色。

 

镜下病理示:癌细胞小,大小形态一致,胞核位于中央,癌细胞排列成条索状、线状及巢状,未见畸胎瘤成分。

 

免疫组织化学: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嗜铬素A、突触素、角蛋白阳性,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甲胎蛋白、上皮膜抗原阴性。病理诊断:左侧睾丸类癌,左侧附睾与精索未见癌组织。

 

讨论:

 

类癌是一种罕见的、生长缓慢的、能产生小分子多肽类或肽类激素的肿瘤,即神经-内分泌细胞瘤。它通常起源于黏膜腺体腺管Kulchitsky细胞,常发生在胃肠道,偶发于支气管、胆囊、胰腺、甲状腺及卵巢等。类癌分泌的活性物质如5-羟色胺、组胺等在作用于全身不同器官后,能引起皮肤潮红、腹泻等症状,称类癌综合症。尽管它具有恶变倾向,但一般不发生转移,目前以早期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方法。

 

原发于睾丸的肿瘤最常见是生殖细胞瘤,而原发性睾丸类癌罕见,其发病率不到所有睾丸肿瘤的1.0%,且一般不出现类癌综合征(包括本例)。本例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单纯性原发睾丸类癌,诊断明确。

 

本例除临床阳性体征和影像提示一侧睾丸肿块外,肿瘤内钙化灶在超声上呈现强回声斑块伴声影征象,CT平扫显示点状高密度影;而肿瘤内黏液水肿区在超声上提示彩色血流偏少,其对应于CT增强扫描所见肿块呈不均匀强化伴斑状低密度影。单凭临床和影像表现等尚难与睾丸其他肿瘤相鉴别,但CT平扫显示肿瘤内钙化(包括为畸胎瘤的一部分)对提示本病有一定参考意义。本病最终结果仍有赖于病理诊断。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