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一例右心房血管内皮肉瘤伴双肺及头颅多发转移病例分析

2022.3.15

 

患者男,41岁,咳嗽咳痰1个月余,为黄色脓痰,量较多,痰中带有鲜血,一天约5~6 口血痰,咳嗽时伴胸闷不适及咽痛。胸片示双肺炎症,拟诊为“双肺炎症”,予头孢硫脒抗感染,止血酸、止血芳酸止血治疗3 d后,患者症状无明显缓解,予升级至头孢米诺、左氧氟沙星联合抗感染4 d,感症状缓解,入院前1周复诊仍有咳嗽、咳痰,痰中带血。为进一步治疗入我科治疗。患者自诉有“肺结核”病史。

 

体格检查:体温36.5 qc,脉搏95次/min,呼吸13次/min,血压120/90 mmHg(1 mmHg=0.133 kPa)。心前区无隆起,未触及震颤,心界扩大,心率95次/min,可及早搏,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CT检查示右心房内软组织密度影,边界不清,增强后右心房见不规则充盈缺损影,大小约5.7 cm×3.6 cm,平扫CT值约27 HU,增强后动脉42 HU,静脉期约68 HU(图1)。

 

1647315697992434.png


心包及右侧胸腔见水样密度影,右肺不张。右上肺见类圆形无肺纹理区。CT诊断示右心房占位,考虑肿瘤或血栓。心包及右侧胸腔积液,伴右肺不张。右上肺大泡。临床术前诊断:右心房占位。于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右心房肿瘤切除及右心房修补术,术中见心包内广泛疏松粘连,右心房肿瘤外侵及心包,右心房内见5 cm×5 cm大小肿块,三尖瓣无明显累及,予右心房肿瘤切除,并牛心包补片修补右心房缺损,手术顺利。术后病理示大部分为上皮样圆形多边形细胞弥漫成片,少量短梭形细胞混杂其中,有圆形腺腔样空隙。

 

免疫标记结果:Vimentin(+),CD31(+),CD34(+),Bel-2(小灶性+),Ki67(50%+)。结合免疫酶标考虑右心房血管内皮肉瘤(图2)。CT复查,双肺多发结节灶,平扫及增强后强化程度较清,考虑多发转移,头颅CT平扫内见多发高密度结节灶,CT值54 HU,周边见水肿影环绕,考虑头颅多发转移(图2)。患者于术后10个月死亡。

 

1647315698791408.png


讨论

 

右心房血管内皮肉瘤是一种高度恶性原发于心脏的肿瘤,非常罕见。心原性血管内皮肉瘤原发部位多为右心房和心包,右心房肿瘤常向腔内生长,肿物较大时常阻塞房室口或腔静脉入口。心脏血管内皮肉瘤多数位于右心房,起病较缓慢,病情逐渐加重,早期以胸闷、气促为主要症状,晚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包积液等。由于临床表现不典型以及发病率低,故诊断较困难。心包常广泛受累,主要累及心包脏层。心包膜可见群集或散在的肿瘤结节,部分心包弥漫性增厚,甚至闭塞心包腔,多数心包腔内含血性积液。

 

肿物主要侵及心肌、传导系统,甚至穿破房壁导致心包积血、心包填塞。本例患者心脏血管内皮肉瘤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平扫肿瘤位于右心房内,密度均匀,CT值约27HU,增强后有持续中度强化特点,动脉期CT值42 HU,静脉期CT值68HU。双肺转移CT表现与原发病灶一致,平扫密度较低,增强后持续中度强化。然而颅内转移灶密度明显高于周围正常脑实质的密度,平扫CT值约54 HU,这与原发病灶并不一致,较大转移灶内可见液化坏死。

 

心腔内肿瘤常见心房黏液瘤,常生长在房间隔、三尖瓣上,往往带蒂,可随心脏搏动而摆动,超声对黏液瘤诊断特异性较高。原发于右心房的恶性肿瘤血管肉瘤为多见,横纹肌肉瘤主要发生在心室壁,常以室间隔、前壁多发,只有长成巨大肿块时才凸入腔内,一般不发生于房壁,转移瘤多附壁生长,一般可找到原发灶。心脏血管内皮肉瘤主要是血行转移,Glancy等报道的41例中有27例发生转移,其中25例肺转移。国外文献记载心脏血管内皮肉瘤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肺、肝脏、胸部淋巴结、骨以及。肾上腺等。

 

本例CT复查时,双肺弥漫性转移,病情发展迅速,值得注意的是,本病例中出现头颅的多发转移,是以往文献未曾提到的。有学者认为,血管内皮肉瘤早期不易发现,临床上表现为急剧恶化的过程,常于发病后数周到2年内死亡,平均自然生存时间仅6个月。如能早期发现,切除肿瘤或者心脏移植是治疗血管内皮肉瘤的积极方法之一。有学者认为,手术中的可疑肉瘤应将侵及的心壁全层切除,范围应广,必要时使用涤纶布修复,以防复发。放疗可延长生存期,化疗效果难以肯定。心脏血管内皮肉瘤预后很差。平均自然生存时间是3个月。本例患者行肿瘤扩大切除术,术后接受了化疗,术后双肺及头颅转移,最后死于多发转移,生存时间为10个月。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