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一例脾-副脾血管肉瘤的CT表现病例分析

2022.3.16

原发性脾血管肉瘤(primary splenic angiosarcoma,PSA)极为罕见,但为最常见的脾原发性非淋巴源性的恶性肿瘤。其起源于脾窦血管内皮细胞,为高度恶性的血管源性肿瘤,多见于老年男性。本院收治1例,具备完整的影像、临床、病理资料,现报告如下并文献复习。

 

患者女,63岁,主因上腹胀满不适1月余入院。患者无恶心、呕吐.无腹痛。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体格检查:脾左肋缘下约10 cm.,触之质韧。无压痛。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68 g/L,红细胞2.76×1012;肝功能——谷丙转氨酶57 U/L,谷草转氨酶74 U/L,直接胆红素10.6μmol/L,血糖6.4 mmol/L,总胆红素23.7μmol/L,尿酸122μmol/L,余无异常。

 

影像学表现:外院彩超示脾大,内有低回声结节。本院CT示(图1~4)脾脏弥漫性明显增大,下缘至髂极,平扫密度不均匀,内见多发斑点状略高密度影,并多发片状不规则低密度区;脾脏内侧泪滴状低密度结节2枚。

 

14724280612915.png


图1 CT平扫示脾脏明显增大,密度不均匀

14724280727991.png

 

图2 CT动脉期示脾脏边缘不均匀强化

 

14724280861251.png


图3 CT静脉期示脾脏向心、不均匀强化

 

14724280969324.png


图4 CT延迟期示脾脏延迟向心、不均匀强化

 

增强扫描:脾脏不均匀、延迟强化,同一部位平扫、动脉、静脉、延迟各期CT值分别约50 HU、55 HU、61 HU、71 HU。肝、胆囊、胰腺、双肾未见明显异常。CT提示:脾脏淋巴瘤?肉瘤?并淋巴结转移。

 

手术所见:脾脏肿大,约20 cm×15 cm×9 cm大小,质韧,脾门处可见一约7 cm×5 cm×4 cm大小副脾。腹腔无渗出,术中探查肝、胰腺、双肾、肠管、腹膜未见明确异常。术后病理(图5,6)回报:脾脏血管肉瘤,免疫组化显示CD31,CD34,Vim(+);CD21,CK,CD68(-)。

 

14724281111304.png

14724281117882.png


图5 中倍镜可见多发小管断面(HE ×200); 图6 高倍镜可见多发细胞分裂相(HE×400)

 

讨论:

 

脾脏组织学主要以淋巴组织和血窦成分为主,血管肉瘤是脾脏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最早于1879年由Langhans报道。脾脏血管肉瘤发病率极低,约占所有罕见肿瘤的亿分之二。PSA由脾窦内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老年男性居多,本例患者为老年女性,该病侵袭性高,多伴转移,预后极差。其临床表现隐匿,约75%的患者有腹痛表现,约8.3%的患者发生自发性脾脏破裂。亦多表现为贫血,白细胞减少,LDH升高,血小板减少等症状陌。

 

本例患者以腹胀不适来诊,体检脾脏重度肿大,血常规一一血红蛋白:68 g/L,红细胞2.76×1012,提示轻度贫血。大体病理脾脏不规则肿大,切面示多发大小不等紫红或灰白瘤结节,常伴出血、坏死。镜下示内皮细胞异常增生。相互吻合成不规则新生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血管肉瘤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血管内皮相关因子(CD34、CD31)对其有良好的标记作用。

 

影像学表现:Thompson等报道12例PSA,将其影像学表现大致分为3种,A弥漫肿大型;B多发结节型;C单发肿块型。60%患者不均匀强化伴多发坏死;20%患者伴有出血;20%患者伴有钙化;60%患者伴有肝转移;20%患者伴有骨转移;20%患者伴有腹腔积液。

 

本例患者为弥漫肿大型,不伴有腹膜后淋巴结及远处器官转移,不伴有腹腔积液。脾门区较大结节,术后为副脾,一并发生血管肉瘤病变。多数个例报道均表述PSA在CT上主要表现为脾脏增大,平扫病灶呈低密度,边缘模糊,瘤体内易发生液化坏死,可伴出血、钙化。增强扫描强化方式类似于血管瘤,即肿瘤实性部分呈斑片状或簇状向心性强化,液化坏死区无强化。本例平扫病灶边缘及内部见多发斑点状略高密度影,并多发片状不规则低密度区,考虑为病灶局部钙盐沉积和坏死液化;增强后呈不均匀延迟强化,大致符合血管源性肿瘤的强化模式,基本可排除脾脏恶性淋巴瘤的影像诊断。

 

鉴别诊断:主要与脾脏淋巴瘤、脾脏转移瘤,其他脾原发间叶源性恶性肿瘤等相鉴别。

 

脾淋巴瘤的最大CT特点是脾肿大伴弥漫密度减低,粟粒小结节状均匀低密度灶,多发、密度均匀,边界清楚的结节状肿块伴轻度均匀强化或边缘强化,单发巨大肿块呈轻度不均匀强化。腹内脾外淋巴瘤CT表现有助于继发性脾淋巴瘤的诊断。

 

脾脏转移瘤多有原发肿瘤病史,CT典型表现为脾内多发低密度结节,牛眼或靶环征样强化方式,肿块强化程度高低,与原发肿瘤是否血供丰富有关。

 

其他脾原发间叶源性恶性肿瘤,像上皮样血管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纤维肉瘤,脂肪肉瘤,横纹肌肉瘤,平滑肌肉瘤以及脾脏多形性肉瘤等,罕见发生,影像学诊断经验尚不丰富。

 

总之,脾脏血管肉瘤极为罕见,临床表现隐匿,预后较差,术前CT检查有助于指导诊断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