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垂体颗粒细胞瘤影像学特征分析

2022.2.25

 

垂体颗粒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缓慢生长的良性病变。目前发表的文献仅报道50多例,并且多数都是病理及外科方面的报道,专门影像方面的很少。由于缺乏影像诊断特征,因此人们对这种肿瘤的认识不足,现对3例不同医院收治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垂体颗粒细胞瘤以及结合既往文献,分析如下。

 

例1男,63岁,无明显不适症状,体检CT发现鞍上占位。入院后泌乳素提示366.1mIU/L(正常值53.0~360.4mIU/L)。CT平扫显示鞍上区一个边界清晰的实性肿块,矢状位径线约为2.8 cm×2.0 cm,平扫CT值约为47~59HU,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CT值约为90~101HU。MRI显示鞍内及鞍上一个类圆形肿块,肿块信号欠均匀,以等T1、短T2信号为主,病灶与垂体柄分界不清,垂体可见。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术前MRI考虑脑膜瘤。患者行胼胝体入路手术部分切除肿瘤。

 

术中内镜提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十分紧密,肿瘤呈灰白色,血供异常丰富,质地较韧。术后病理:神经垂体颗粒细胞瘤。免疫组织化学结果:CD68(+),TTF1(+),CD163(+),EMA(-)(图1A~F)。

 

图1A~F  男,63岁。A.轴位CT示鞍上区一个边界清晰的类圆形肿块,CT值约为47~59HU;B.增强轴位CT示肿块明显强化,CT值约为90~101HU;C.矢状位MRI示鞍上区肿块以等信号为主,内见少许低信号;D.冠状位T2WIMRI示肿块起源于垂体柄,病灶以低信号为主,内见少许更低信号及少许高信号;E.增强冠状位MRI示肿块明显强化,垂体可见,垂体柄未见明显增粗;F.免疫组织化学CD68×400(+)

 

例2男,50岁,因“头痛、头晕2周”入院。体格检查无视力缺损,无乳腺发育及内分泌激素分泌异常,CT平扫显示鞍区及鞍上区一个类圆形的实性肿块,矢状位径线为0.68 cm×1.2 cm,CT值约为46~59HU。MRI提示鞍内及鞍上一个圆形肿块,呈等T1、等T2信号,病灶与垂体柄分界不清,垂体可见。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MRI诊断鞍区良性肿瘤。患者行翼点入路手术分块全切肿瘤。

 

术中见肿瘤起源于垂体柄,向下侵及鞍隔。肿瘤呈白色,质地较韧,血供异常丰富。术后患者头痛明显缓解。术后病理:神经垂体颗粒细胞瘤。免疫组织化学结果:S-100(+),CD45(+),NSE(+),Ki-67<1%,Syn(-),GFAP(-),CK(-),CgA(-),CD68(-)(图2A~F)。

 

图2A~F  男,50岁。A.轴位CT示鞍区及鞍上区一个边界清晰的类圆形肿块,CT值约为46~59HU;B.冠状位MRIT1WI平扫示肿块呈低信号,视交叉略受压抬高,病灶与双侧颈内动脉分界清晰;C.轴位MRIT2WI示肿块以等信号为主;D.冠状位增强T1WIMRI示肿块来源于垂体柄,病灶明显均匀强化;E.矢状位增强T1WIMRI示垂体可见并明显均匀强化;F.免疫组织化学S-100×1000(+)

 

例3女,53岁,因“头痛伴呕吐1周”入院,行CT检查发现鞍上占位。入院后实验室检查泌乳素提示1038.4mIU/L(正常值53.0~360.4mIU/L)。CT平扫显示鞍区及鞍上区一个类圆形的高密度肿块,矢状径线为1.9 cm×2.4 cm,CT值约为40~50HU,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动脉期CT值约为70~140HU,静脉期CT值约为100~200HU。术前CT及外院MRI考虑脑膜瘤。

 

患者行翼点入路手术部分切除肿瘤。术中内镜提示肿瘤起源于垂体柄,位于视交叉后下方并压迫视神经,与下丘脑及颈内动脉粘连紧密,肿瘤为蜡黄色,实性,质韧,包膜存在,血供极其丰富。肿块部分切除术后MRI显示鞍内及鞍上一个类圆形肿块,呈长T1、等T2信号,病灶与垂体柄分界不清,垂体可见。增强后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术后病理:(鞍区)颗粒细胞瘤。免疫组织化学结果:AAT(+),Ki-67(+)2%,S-100(+),TTF-1(+),Vimentin(+)(图3A~F)。

 

图3A~F  女,53岁。A.轴位CT示鞍上区一个边界清晰的类圆形肿块,CT值约为40~50HU;B.增强轴位CT示肿块明显强化CT值约为70~140HU;C.肿瘤部分切除术后轴位T1WIMRI示肿块呈等信号,信号均匀;D.轴位T2WIMRI示肿块呈等信号为主,信号稍欠均匀;E.增强矢状位T1WIMRI示肿块起源于垂体柄,肿块明显不均匀强化,垂体可见;F.免疫组织化学S-100×1000(+)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