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跨右侧小脑幕上下孤立性纤维瘤病例分析

2022.2.21

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SFTs)是一种少见的梭形细胞肿瘤,1931年由Klemperer等首次提出。此类肿瘤好发于胸膜腔,胸膜外其他组织也可发生。大多数SFTs表现为良性或交界性,恶性较少见。中枢神经系统的SFTs相对较少见,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病例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38岁,因“头晕2月伴行走不稳半月余”入院,查体:神志清楚,步态不稳,指鼻试验和跟膝胫试验弱阳性,闭目难立征阳性。头颅MRI平扫+增强提示:跨右侧小脑幕缘上下见到一不规则行团块状等T1、长T2异常混杂信号影,增强后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大小约3.2 cm×3.0 cm×3.6 cm。邻近右侧小脑、桥脑、中脑和第四脑室受压变形。MRI诊断为跨右侧小脑幕上下异常占位灶,考虑脑膜瘤可能,其他待排。

 

术前诊断为“右侧小脑幕缘上下沟通性肿瘤,考虑脑膜瘤”,完善术前检查,排除手术禁忌,在全麻下行“右侧小脑幕缘上下沟通性肿瘤显微切除术”。手术全切,术中见肿瘤自小脑幕裂孔突入幕上,来源于幕下,无完整包膜,血供丰富,质韧,色苍白。病理检查示:瘤组织主要由梭形细胞组成,细胞密集区和疏松区交替分布,无特征结构,细胞异型不明显,未见明显核分裂。

 

免疫组化标记结果:瘤细胞:AE1/AE3(-)、EMA(-)、CD34(+)、S-100(-)、PR(-)、GFAP(-)、Ki-67:2%(+)。病理诊断:跨右侧小脑幕上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术后随访3个月无异常。见图1~3。

 

图1  术前MRI。跨右侧小脑幕上下异常占位灶,考虑脑膜瘤可能,其他待排。

 

图2  术后复查MRI。跨右侧小脑幕上下占位术后改变。

 

图3  病理学检查镜下观察(HE染色×100)

 

2.讨论

 

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由Carneiro等在1966年首次报道,好发于中老年人,无明显性别差异,最常见于脑膜处或邻近脑膜的中枢神经组织,2007年WHO将其列入脑膜肿瘤中间叶肿瘤中的一类。中枢神经系统的SFTs常见于后颅窝。因其发生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具有差异性,常表现为局部占位效应或周边组织受损症状。因颅内是孤立性纤维瘤不常见的发生部位,诊断有一定困难。临床医生根据体征结合影像学检查提示的不同部位占位性改变,多考虑为脑膜瘤。

 

Clarencon等认为SFTs典型表现为T1、T2WI多呈等或稍低信号影,增强后局部病灶明显强化。明确诊断SFTs需要病理学支持,其组织学形态表达具有差异性,典型的SFTs多描述为瘤细胞由梭形细胞构成,疏密相间,无固定结构。免疫组化检查是诊断此病的关键,SFTs通常表达CD34、CD99、vimentin和BCL-2,但不表达Desmin、CK和S-100。一般认为CD34是比较特异和准确的免疫标记物。颅内SFTs易误诊,通常需要与以下疾病鉴别:

 

①脑膜瘤:特别是纤维型脑膜瘤,主要构成是长梭形的脑膜细胞,在富有胶原和网状纤维的基质内呈平行或束状交叉排列。瘤细胞免疫组化提示上皮细胞膜抗原、CK和S-100蛋白阳性,CD34常表达为阴性。

 

②神经鞘瘤:肿瘤细胞常排列成栅栏状,瘤细胞间血管壁可呈玻璃样变。肿瘤有包膜,胞质和血管较丰富。瘤细胞呈S-100蛋白阳性,CD34阴性或弱阳性。

 

③血管外皮细胞瘤:肿瘤细胞形态表现较为多样,可呈分枝状或鹿角状,少见或灶性见到嗜伊红染胶原纤维。瘤组织内血管表达丰富。免疫组化表达SMA、Vimentin、CD34可呈弱阳性。

 

④其他少见颅内肿瘤:临床上需要结合细胞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染色加以鉴别。

 

SFTs大多数呈良性病变发展,临床治疗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必要时可辅以放疗、化疗。大部分肿瘤完全切除患者预后较好,少数可能具有复发倾向。Metellus等认为SFTs复发可能与肿瘤切除范围有关联。极少数SFTs具有侵袭性,呈恶性表现,所以长期随访是非常必要的。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