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颅内间叶型软骨肉瘤病例分析

2022.2.21

Mott于1899年报道了第1例颅内软骨肉瘤

(intracranial condrosarcoma,IC)。随着学者们对肿瘤不同分型的重视,Lichtenstein等于1959年首先报道了间叶型软骨肉瘤(mesenchymal condrosarcoma,MC),描述其为一种恶性程度高的、侵袭性强的肿瘤。Dahlin等[]在1962最先报道了1例颅内间叶型软骨肉瘤(intracranial mesenchymal condrosarcoma,IMC)。IC只占所有原发颅内占位的0.15%,十分罕见,大部位于颅底,IMC更只占其中的30%,目前英文文献报道约40例。IMC在临床特征上有异于其他IC的独特特征,特此讨论。

 

患者女性,41岁,因“左下肢乏力伴行走不稳2个月”入院。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首发左拇趾麻木、无力,逐渐向上发展至左下肢无力,行走困难需換扶。左上肢乏力不明显。右侧肢体无影响。

 

查体神志清楚,颅神经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左下肢肌力髋、膝、踝关节均为n级,趾关节II-级,左上肢肌力肩、肘、腕、指关节均为V-级,右侧肢体肌力V级;左下肢肌张力呈折刀样增高,左上肢及右侧无明显异常;左侧肢体膝反射、跟腱反射增强(+++),余肢体腱反射正常;左侧巴氏征、奥本海默征等病理征可疑阳性(+/-)。

 

影像学:头颅MRI平扫(图1)示占位大小约5 cm×6 cm×4 cm,主体位于右侧额叶后部及大脑镰旁,少量延伸至左侧,周围环形水肿带明显,T1、T2加权呈等、低混杂信号,增强后边界清楚,呈明显、欠均匀的强化,并可见脑膜尾征,中央可见低信号片状影,嚢变亦可见,中线稍向左侧移位约2mm。MRV示额部上矢状窦显示不清,周围可见走行扭曲紊乱的小血管影。术前诊断为“双侧额后、镰旁脑膜瘤”。

 

图1  术前增强MRI和MRV

 

手术治疗:完善术前检查后全麻下行开颅肿瘤切除术,取额后冠状切口,右侧骨瓣铣开,切开右额硬脑膜即见肿瘤位于矢状窦旁,小心止血、分离肿瘤边界后,铲除与矢状窦、大脑镰粘连的肿瘤基底部,然后分块切除肿瘤,肿瘤质地偏硬,血供丰富,出血较多;肿瘤部分长入矢状窦内,粘连紧密,难以完全切除,最终达次全切除。术中输血200mL×2次。

 

术后当日患者左下肢肌力恢复至髋、膝、踝、趾III级,3曰后在家属搀扶下开始下地行走,病程中患者情况平稳无特殊,术后11天出院时肌力检查:髋、膝、踝、趾均IV+级,右下肢腱反射增强。术后病理结果为:MC。经充分沟通后,患者及家属决定回当地进—步治疗,术后1个月左右患者接受普通放疗+静脉化疗(药物不详)。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MRI增强扫描(图2),显示病灶处无明显复发征象,瘤腔清晰可见,矢状窦内少量肿瘤残留可能。

 

图2  术后3个月增强MRI

 

病理特点:大体标本呈分叶状,可见出血、钙化及嚢变,切面灰白质韧。镜下见(图3):梭形瘤细胞片巢状或编织状密集排列,核染色深,核分裂相可见,小血管丰富,部分区域可见软骨形成、骨化、钙化,分化好的软骨区域与未分化的间质交错分布,二者之间的交界缘清晰。免疫组化:Vim(+),CD99(+),CD34(-),PR(-),EMA(-/+),S100(+),D2-40(-/+),MIB-1:40%。

 

图3  肿瘤病理镜下表现(×100)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