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颞骨不典型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病例分析

2022.2.05

患者男,31岁。因右耳前肿物1年余入院。右侧听力轻度受影响。既往否认手术史及外伤史。专科检查:右耳前区肿物约3.0 cm×2.5 cm,颜色正常,边界清楚,质地硬,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活动度可。实验室检查均阴性。

 

CT:右侧颧骨、颞骨鳞部及颞下颌关节窝骨质硬化,局部骨质囊变并可见一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大小约2.0 cm×2.4 cm,病变堵塞右侧外耳道致外耳道狭窄。MRI:病变以等T1、短T2信号为主,其内可见点状长T2信号影,DWI呈低信号。手术记录:病灶位于右侧颧弓根部、颞下颌关节外上方、关节囊表面,钝性分离肿物,完整切除并送病检。

 

病理检查:病变组织由增生的纤维母细胞,胶原纤维构成,其内可见多核巨细胞、破骨细胞、灶性出血及含铁血黄素,并较多炎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结果:CKp(-),CD163(+),Ki-67>10%,SMA(+),S-100(-),HMB45(-),P63(-),CK5/6(-)。

 1563495906564556.png

图1aCT平扫冠状位示右侧颧弓根部、颞颌关节外侧缘软组织肿块;图1b骨窗示颧弓根部、颞骨鳞部骨质硬化并可见小囊状骨质破坏影;图1cVR图红色部分代表骨质硬化范围,蓝色代表软组织肿块;图1dT1WI示病灶呈等信号;图1eT2WI示病灶呈低信号,其内可见小点状高信号影;图f病理图(HE,×100)

 

讨论:

 

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giant cell reparative granuloma,GCRG)是一种临床极为少见的非肿瘤性良性病变,但因有局部侵袭性,可对周围骨质造成破坏,故具有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性。最常发生于颌骨,以下颌骨多见,较少发生于颞骨。GCRG约占骨良性病变的7%,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多见,女性发病率较高,可能与激素水平有关,也有人认为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

 

GCRG的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清楚,多数人认为和外伤、炎症有关。外伤引起骨内出血和含铁血黄素沉积,从而引起骨的增生修复性反应,但目前报道的部分病例中患者并无外伤史,本例患者亦无明确外伤史;另外,出血后引起炎症反应过程,炎症亦可加重骨内出血,二者相互作用引起骨的慢性炎性反应,从而导致肉芽肿形成,本例患者中就有间质出血及炎细胞浸润。

 

另有文献报道妊娠可影响本病的发生、发展,妊娠期病变易复发和进展。临床症状主要为疼痛、局部包块、听力下降、耳闷等。GCRG的病理特点为病变纤维化明显,基质中成纤维细胞大量增生,呈椭圆形或梭形;多核巨细胞分布不规则,且大小不一;病变内有出血及含铁血黄素沉着,有类骨质或新生骨形成,有较多炎性单核细胞浸润;病变的侵袭性主要是由基质细胞增生所致。

 

GCRG的影像学表现多样,但无特异性。在CT中主要以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为主,也可表现为病变周围骨质硬化改变,病变内可有囊变及沙粒样残留碎骨片,一般无骨膜反应。MRI主要表现为特征性的“三低信号”,即T1、T2及DWI均呈低信号,有囊变时在T2WI可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后病变呈不均匀明显强化。本例病变的影像学表现以骨质硬化为主,骨质破坏范围较小,且边缘软组织肿块的范围亦较骨质破坏范围大,以往文献报道的病例中并未见此种表现,故易误诊为软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

 

鉴别诊断:1)软骨肉瘤:多见于颅骨的软骨结合处,CT亦以膨胀性骨质破坏为主且具有侵袭性,但其密度更混杂一些,可见多发的钙化影及骨质破坏影;MRIT1WI呈等低信号,T2WI以混杂高信号为主;2)骨巨细胞瘤:好发于四肢长管状骨的干骺端,膨胀性骨质破坏为主,但无局部侵袭性,但当二者内均有出血时,鉴别困难;3)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棕色瘤:病理形态改变与GCRC相似,由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引起,多骨受累(主要为长管状骨),实验室检查示甲状旁腺激素升高,钙磷代谢异常。本病血中钙磷代谢正常,故可排除。本病的最终确诊还需依靠病理诊断。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