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一例不典型 Becker 痣的皮肤镜表现病例分析

2022.3.03

患者男,16 岁,右胸部片状分布的点状色素斑 2 年。皮损的皮肤镜表现: 棕黄色背景下毛囊周围蜂窝样色素沉着,毛囊周围白晕,可见血管结构。皮损病理示: 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表皮突不规则延长,基底层色素增加,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诊断: Becker 痣。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16 岁。右胸部片状分布的点状色素斑 2 年。患者2 年前发现其右胸部少量点状棕褐色色素斑,散在分布,未到医院就诊,后右胸部类似皮疹逐渐增多,呈片状分布,无瘙痒和疼痛等自觉症状,患者因皮损无消退迹象,自觉影响美观,遂就诊本科。患者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患者,无外用及口服糖皮质激素药物史。皮肤科检查:右胸部点状棕褐色色素斑,呈片状分布,毳毛较对侧增多(图 1 ~ 2)。皮肤镜下表现:棕黄色背景下毛囊周围蜂窝样色素沉着,毛囊周围白晕,可见血管结构(图 3)。皮损病理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表皮突不规则延长,部分融合,基底层色素增加,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图 4)。诊断:Becker 痣。患者行翠绿宝石激光治疗,目前随访中。


2 讨论


Becker 痣( Becker's nevus) 又称色素性毛表皮痣( pigmentedhairy epiidermal nevus ) ,由 美 国 皮 肤 科 医 生 Samuel WillianBecker于 1949 年[1]首次报道,是一种良性皮肤错构瘤。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并非完全外显[2],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报道表明其发病与患者体内雄激素受体 mRNA 表达增加相关[3]。本病多在儿童期或青春期前后出现,好发于男性,男女比例为 5∶ 1,常在曝晒后发生,好发于一侧肩部、胸部及上背部,间或双侧,下肢亦可发生。典型临床表现为突然出现的色素斑,缓慢地离心性发展,至手掌大或更大,着色均匀的淡黄色至深棕色斑片,边缘清楚而不整齐,其周围平坦,中央部分表面可有轻度波纹。皮损表面常有发生粟粒大毛囊性丘疹及短的硬毛,有时毛发增生不明显,仅能通过与健侧的比较而发现。本病通常无自觉症状,约 5% 的患者可感瘙痒[4]Becker 痣可伴发多种发育畸形,如患侧乳房发育不良、肩部及手臂发育不良、脊柱裂或脊柱侧凸、漏斗胸、鸡胸及其他骨骼肌肉和皮肤发育缺陷等,称为 Becker 痣综合征[5]。


Becker 痣的组织病理学特点为:轻度正角化亢进和表皮增厚,也可呈轻度乳头瘤状。表皮突延长增宽,长度大致在同一水平,表皮突下缘有时可呈直角状;表皮角质细胞中黑色素增加,但黑素细胞数正常,有时真皮乳头中可见噬黑素细胞;终毛毛囊数量可增多;有时可见到多数平滑肌束(立毛肌)[6]。国内孙秋宁[7]等描述 Becker 痣的皮肤镜表现为:①网格状( 蜂窝状)色素沉着②灶性色素减退③皮纹色素减退④毛囊周围色素减退⑤可见血管结构及毛囊,与国外 Ingordo 等[8]报道 Becker痣的特征性皮肤镜表现相一致。本例患者皮损表现为片状分布点状棕褐色色素斑,虽不是典型的着色均匀的淡黄色至深棕色斑片,但结合其皮肤镜表现及病理特点,符合 Becker 痣诊断。


1646300212415979.jpg

图 1 ~ 2 右胸部皮损;图 3 皮肤镜下表现:棕黄色背景下毛囊周围蜂窝样色素沉着,毛囊周围白晕,可见血管结构;图 4 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表皮突不规则延长,基底色素增加,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少量炎性细胞浸润

临床上,Becker 痣需与伊藤痣及咖啡斑相鉴别。伊藤痣者皮损一般发生年龄早,皮损累及肩颈、锁骨上区及上臂等部位,真皮内有痣细胞,而本病患者发病在儿童后期或青春期前后,
且皮损多分布于前胸部,发病侧较对侧有多毛密集表现。咖啡斑皮损形态规则,皮肤表面光滑不起皱,无体毛增生,可予鉴别[9]。另外,Becker 痣组织病理需与雀斑样痣、脂溢性角化症、银屑病、平滑肌错构瘤等鉴别[10]。Becker 痣目前有效的治疗方式主要是激光治疗,可选择 Q开关脉冲红宝石激光、脉冲钕: 钇: 铝石榴子石激光、强脉冲光、Q 开关翠绿宝石激光单用或联合治疗[9]。


参考文献略。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