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新日志

  • 二氧化碳捕捉新材料:MOFs/SiO2杂化材料对燃烧后CO2的捕捉

    2018-04-28 10:37:44

    近日,美国三角研究园的Mustapha Soukri博士制备出了一种基于多胺的MOF/SiO2杂化材料,并探究了该材料的多种性质对CO2吸附性能的影响。作者发现通过适当掺杂(Zn)ZIF-8,MOF/SiO2杂化材料表现出了惊人的二氧化碳吸附能力及吸附稳定性,同时该材料具备大规模生产的能力,因此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该结果以“Flying MOFs polyamine-containing fluidized MOFSiO2 hybrid materials for CO2 capture from postcombustion flue gas”为题发表于《Chemical Science》(DOI: 10.1039/c7sc05372j)。

    二氧化碳捕捉          MOFs/SiO2杂化材料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多胺

    图2. MOF/SiO2杂化材料对CO2的吸附性能研究

    (图片来源:Chem. Sci., 2018, Advance Article)

    作者首先以化学稳定性及热稳定性较好的(Cr)MIL-101(SO3H)为原料制备了MOF/SiO2杂化材料,并以TEM图、比表面积及CO2吸附性能等为标准对其制备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两种材料的杂化并没有对他们各自的物理化学性质产生较大影响。之后作者通过不同的负载方式将多胺掺杂进了MOF/SiO2杂化材料,并利用同样的方法对他们的性质进行了研究。首先是固定法掺杂多胺,结果表明MOF/SiO2杂化材料比单纯的MOF材料具有更高的掺杂率。并且相比于传统的溶液吸收法,将多胺负载于MOF材料中可以提高多胺吸收二氧化碳的效率。除了将多胺固定在MOF材料上外,作者还通过杂化材料孔隙对多胺的限制作用将多胺掺杂进其中,这种方式获得的材料比固定法制备的材料具有更高的多胺掺杂率和更高的二氧化碳吸附量。

    二氧化碳捕捉          MOFs/SiO2杂化材料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多胺

    图3. 杂化材料的吸附-再生曲线及循环吸附能力

    (图片来源:Chem. Sci., 2018, Advance Article)

    除了使用(Cr)MIL-101(SO3H)作为MOF材料外,作者还将这种方法扩展到其它的MOF材料以研究MOF的组成及负载量对杂化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羧酸相比于咪唑会中和更多的胺,因此咪唑型MOF材料具有更好的稳定性。而通过均衡二氧化碳的吸附量、循环利用、热稳定性等因素,作者表示(Zn)ZIF-8/SiO2最适合进行大规模应用。

    全文作者:Ignacio Luz  Mustapha Soukri and Marty Laila 

    完整文章进入http://www.chembeango.com/news/art?id=19151查看

  • Chem. Sci.:SPRi监测出意想不到的自催化行为有助于DMFC的性能提升

    2018-04-28 10:36:27

    DMFC(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即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属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PEMFC中的一类,直接使用甲醇水溶液或蒸汽甲醇为燃料供给来源,而不需通过甲醇、汽油及天然气的重整制氢以供发电。相较于PEMFC,DMFC具备低温快速启动、燃料洁净环保以及电池结构简单等特性。尽管DMFC在便携式设备和电动汽车上具有理论上的前景,但其商业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一些技术问题的阻碍。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在于使用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副产物如甲醛,而导致电池的电压和电流密度不足。然而,DMFC中甲醛生成的详细机制仍然存在争议,因为现有的原位光谱技术如红外和质谱检测难以对甲醛进行动力学分析。现有的研究显示,甲醛是甲醇在Pt催化条件下的主要副产物,尤其是在较低的电池电位工作条件下。所以,非常需要检测甲醛产生的动力学数据以了解其中隐秘的反应机制。

      

    Chem. Sci.:SPRi监测出意想不到的自催化行为有助于DMFC的性能提升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imagingSPRi是一种宽场光学成像技术,它利用平面SPR效应来映射在亚毫米级空间和亚毫秒级时间分辨率下的折射率分布。自从20世纪90年代发明以来,SPRi日趋强大而流行,用于确定蛋白质和DNA微阵列中生物分子与配体之间的结合动力学。除了生物学应用,最新研究发现,SPRi图像可以通过检测电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产物变化带来的折射率变化,而能够对电化学反应进行动力学研究。SPRi研究单个电活性纳米粒子电化学反应的能力也已经被证实有效。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设想利用SPRi来研究在DMFC中甲醇氧化反应。

       

    Chem. Sci.         南京大学         王伟         SPRi         DMFC

    SPRi的图像和数据

    (来源:Chem. Sci.

       

    来自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伟教授所领导的课题组,成功使用SPRi技术观察到了在Pt催化条件下甲醇氧化电化学反应中产生甲醛的动力学过程(DOI: 10.1039/c7sc05347a)。该实验使他们发现了一种从未发现的机制:副产物甲醛的自催化行为。通过了解这种意想不到的反应行为,科学家有望设计出更高效的DMFC。

       

    王伟课题组采用SPRi技术以定量和实时实空间方式监测甲醇在Pt催化下的电氧化过程。由于甲醛(产物)的折射率比甲醇(反应物)的高得多,电化学反应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使得SPRi图像中光学信号增加。SPRi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允许研究产生甲醛的反应动力学及空间分布。通常的观点认为甲醛是在甲醇向二氧化碳电子转移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但是实验结果却表明甲醛是在外部电位撤回后从Pt催化剂迅速向周围扩散,而且这是一个爆发的过程,有明显的自催化特征。通过利用SPRi技术的定量和实时实空间特征,进一步对甲醛自催化行为的动力学数据进行分析。

       

    Chem. Sci.         南京大学         王伟         SPRi         DMFC

    甲醇转化为甲醛的可能机制

    (来源:Chem. Sci.

       

    研究人员最初设想是看到缓慢释放的甲醛,却不曾想结果和预计的相反。SPRi图像显示副产物甲醛大部分是在开路条件下产生的,而非连续电子转移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的中间产物。目前的工作为理解DMFC中的详细反应路径推动了理论和技术上的进步。从理论角度来看,大多数甲醇电氧化研究都是在控制电位条件下进行的。然而,当DMFC运行时,阳极电位不能很好地控制。因此,观察到的现象可能较好拟合DMFC器件在工作(有电位)和静止(开路)条件之间切换时的实际情况;从技术角度来看,甲醛的原位测定长期以来一直是技术难题。目前的工作展示了SPRi监测甲醛生成动力学过程的能力。王伟教授的团队目前计划使用SPRi技术来筛选更好的甲醇电氧化催化剂。

    原文链接:http://www.chembeango.com/news/art?id=19154

  • 德国明斯特大学Studer课题组开发了一种以硅酮为光引发剂制备纳米钯PdNPs的新方法

    2018-04-27 13:30:34

    近年来,化学家们借助光反应发展了多种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技术。2006年,Scaiano首次报道了使用紫外光(UV)结合光引发剂如 I-2959(1)制备金属纳米粒子(例如Ag,Au,Cu)的方法(Scheme 1a)(J. Am. Chem. Soc. 2006, 28, 15980)。激发态的I-2959可以发生Norrish I型C-C键断裂而产生羰基自由基,其能够将金属盐还原为相应的金属纳米粒子。I-2959也可以固定到聚合物中原位制备聚合物涂膜的Au-和Pd-纳米粒子。此外,光引发剂双(酰基)氧化膦(BAPO)也已经被成功地应用于紫外光介导的Ag,Au和Pd纳米粒子合成。虽然这类方法很有趣,但是昂贵的特殊设备(例如紫外线反应器,石英玻璃比色皿)和有害的紫外光限制了这类技术的普适性。因此,开发在可见光条件下制备金属纳米粒子的方法将是该类技术的一个巨大进步


    催化      纳米钯      Suzuki-Miyaura偶联   Org. Lett.

    (来源:Org. Lett.


    近日,德国明斯特大学Studer课题组报道了一种以硅酮为光引发剂,在可见光下制备纳米钯(PdNPs)的新方法(Scheme 1b,c)(DOI: 10.1021/acs.orglett.7b03892)。硅酮类化合物在可见光范围内具有非常好的Norrish I型反应活性(C-Si或C-C键均裂),并且已在聚合物化学中已具有广泛的应用。本篇文章作者首次将其用于金属纳米粒子的合成。通过这种方法获得的PdNPs可以被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覆膜稳定,并且可以高效、可循环使用的催化Suzuki-Miyaura偶联反应的进行。


    钯纳米粒子的制备是在惰性氛围下将硅酮与Pd(OAc)2以40:1的比例混合加入DMF中剧烈搅拌来完成的。当苯基(三甲基硅基)甲酮 (4)作为光引发剂时,以λ= 420 nm蓝光照射30分钟得到棕色反应液。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测量,这些生成的钯纳米粒(Pd@4)平均直径为5.2±0.9 nm(Figure 1a)。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可以显示Pd0的特征结合能,证明Pd离子完全被还原为Pd0。当使用双(甲硅烷基)酮(5)为光引发剂时,以λ= 462(蓝光)或520 nm(绿光)照射1小时后产生暗紫色反应混合物。TEM测量结果表明它们均形成了小的钯纳米粒子(Pd@5,Figure 1b)。在蓝光照射下得到的纳米粒平均直径为1.9±0.6 nm,而绿光照射下得到的纳米粒平均直径为1.9±0.5 nm。对照试验显示光引发剂以及光对反应都是必要的。通过在反应体系中加入2,2,6,6-四甲基哌啶-1-氧基(TEMPO),作者分离得到了得到苯甲酰-TEMPO复合物,表明硅酮发生了Norrish I型C-Si键均裂。


    催化      纳米钯      Suzuki-Miyaura偶联   Org. Lett.

    (来源:Org. Lett.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裸露的PdNP在DMF中表现出很高的稳定性,但在溶剂蒸发时纳米粒会聚集成较大的粒子。而通过加入市售的PVP(摩尔质量= 10000 g/mol)可以使PdNP进一步稳定。PdNP-与PVP的聚合体Pd@4PVP和Pd@5PVP可以在溶剂蒸发时不发生聚集。动态光散射(DLS)测试表明这些PdNP表面涂有非常薄的PVP


    催化      纳米钯      Suzuki-Miyaura偶联   Org. Lett.

    (来源:Org. Lett.


    为了测试这些PdNP的催化活性,作者将它们用作苯硼酸(6a)与碘苯(7a)的Suzuki-Miyaura偶联反应的催化剂。令人惊讶的是,更大粒径的Pd@4PVP(5.2±0.9 nm)显示出更高的催化活性,1小时后得到8aa的产率为93%(Table 1, entry 2).。作者认为Pd@5PVP反应性较低的可能原因可能是NP表面上活性中间体的较强吸附或5衍生的片段使催化剂失活。值得注意的是,Pd @4PVP能够很容易回收利用,而且回收后的Pd @4PVP 依然保持很高的催化活性(Table 1, entry 3-5)。当反应以1 mmol规模进行时能够以94%收率分离得到8aa(Table 1, entry 6)。在较低的催化剂负载量(0.1 mol%)下,偶联反应也进行得很好,以92%的产率提供8aa,但反应时间必须延长到4小时(Table 1, entry 7)。然而,使用这些PdNP催化剂却不能催化溴苯和氯苯与6a反应形成8aa


    催化      纳米钯      Suzuki-Miyaura偶联   Org. Lett.

    (来源:Org. Lett.


    接下来,作者以0.5 mol%的Pd@4PVP为催化剂,对底物普适性进行了研究。芳基碘化物7b-h上取代基的电性以及取代基的位置对反应几乎没有影响,可以以优异的收率得到偶联产物。4-溴苯基硼酸(6b)与7a的反应产生4-溴联苯(8ba),产率很低(29%)。然而,氯和氟取代的硼酸6c6d以极好的收率得到了相应的联苯8ca(99%)和8da(94%),表明6b中的溴取代基对反应是不利的。甲酰基和酰基取代的硼酸6e6f能够以优异的收率转化为联苯8ea(98%)和8fa(94%)。2-甲苯基硼酸(6g)能够以几乎定量的产率提供联苯衍生物8ga。大位阻的2,6-二甲基苯基硼酸(6h)也可以与7a偶联得到联苯8ha但反应缓慢而且催化剂负载必须增加到1mol%,收率较低(66%)。


    结语:

    。通过调节光引发剂和光源,可将PdNPs的直径调节至1.9或5.2 nm。聚乙烯吡咯烷酮可以与PdNPs结合成复合材料,并通过TEM,XPS,DLS,NMR和IRJ对其进行了表征。Pd@PVP复合材料可用于各种硼酸与一系列芳基碘化物的Suzuki-Miyaura偶联的催化剂。

    原文链接:http://www.chembeango.com/news/art?id=19152

  • 南开大学王忠文课题组完成Englerins A/B、Orientalols E/F和Oxyphyllol的全合成

    2018-04-26 13:34:04

      (-)-Englerin A(1)和B(2)是由Beutler及其同事于2008年从大戟科属植物Phyllanthus engleri的茎/根皮中分离得到的(Org. Lett. 200911, 57−60),生物学研究证明1对肾脏癌细胞展示了非常好的抑制活性(Figure 1)。Orientalols E/F(Phytochemistry 200363, 877−881)和Oxyphyllol(Tetrahedron 200359, 9991−9995)是三个结构相关的天然产物,由于天然含量极低,其生物活性未被充分研究。这五种天然产物均属于吉玛烷型倍半萜家族,其特征在于具有双环[5.3.0]癸烷骨架和嵌入的氧杂- [3.2.1]辛烷骨架。这类倍半萜因其新颖的结构和显著的抗癌活性引起了有机化学界的广泛关注,从首次分离以来,短短几年之内,就有多条全合成路线先后被报道。


    分子内交叉环加成         (-)-Englerins A/B         (+)-Orientalols E/F         (-)-Oxyphyllol         天然产物全合成         Organic Letters(-)-Englerins A/B、         (+)-Orientalols E/F、         (-)-Oxyphyllol

    (图片来源:Organic Letters


          到目前为止,自从Christmann等人于2009年首次完成(+)-Englerin A的全合成以来(Angew. Chem., Int. Ed. 200948, 9105−9108),关于此类化合物(包括它们的对映异构体和外消旋体)的全合成报道已有超过20多篇。关键合成策略包括通过交叉复分解反应关环[1-8],金催化的[2+2+2]环加成反应[9-11],1,3-偶极[3+2]环加成反应[12-14],[4+3]环加成[15-19],分子间交叉偶联反应[20],Michael加成/自由基环化[21],环缩合[22]和Nazarov环化[23]。近日,南开大学王忠文课题组Organic Letters上报道了通过环丙烷的分子内交叉环加成(IMCC)策略完成了(-)-Englerins A/B、(+)-Orientalols E/F和(-)-Oxyphyllol的全合成(DOI: 10.1021/acs.orglett.8b00552)。


          作者以(-)-Englerin A为例进行了逆合成分析,如图所示(Scheme 1)。首先从(-)-Englerin A分子内两个酯基断解成二醇6开始,二醇6可以由化合物711制备。而化合物711可以分别由812通过分子内交叉[3+2]环加成构建。化合物812则可以由相同的中间体9分别通过碳-碳双键a的环丙基化或碳-碳双键b的环丙基化来制备。三烯醇9可以由已知的化合物10制备,该化合物则可以通过市售的(R)-(+)-柠檬烯分两步获得。


    分子内交叉环加成         (-)-Englerins A/B         (+)-Orientalols E/F         (-)-Oxyphyllol         天然产物全合成         Organic Letters(-)-Englerins A/B、         (+)-Orientalols E/F、         (-)-Oxyphyllol

    (图片来源:Organic Letters


          作者最初尝试利用碳-碳双键a进行分子内环丙基化,但是并没有观察到环丙烷化产物;然后,通过分子间和分子内途径成功地进行了碳-碳双键b的环丙基化(Scheme 2)。作者以醛10为原料通过Shapiro反应将其转化成醇9dr = 10:1),经羟基保护、分子间环丙基化得到化合物15a15b。空间位阻可能对化学选择性环丙基化起到关键作用。15a的单晶X射线分析证实,环丙烷中季碳原子的绝对立体化学构型为R构型,此结果意味着Rh-卡宾从双键bRe面进攻。双键a经臭氧分解后得到8b,随后在Yb(OTf)3/CuI的催化下进行[3+2]-IMCC得到环加成产物7b,而8a反应产物比较复杂。7b经Krapcho脱羧得到16b/16b'16b:16b' = 10:1),经单晶X射线分析证实,次要非对映异构体16b'中C7和C10的立体化学与天然产物的立体化学相反,此结果表明 [3+2]-IMCC反应机制与SN2反应类似。


    分子内交叉环加成         (-)-Englerins A/B         (+)-Orientalols E/F         (-)-Oxyphyllol         天然产物全合成         Organic Letters(-)-Englerins A/B、         (+)-Orientalols E/F、         (-)-Oxyphyllol

    (图片来源:Organic Letters


          由于分子间环丙基化的立体选择性偏向于进攻Re面,作者认为在分子内环丙基化策略中,会得到与目标立体化学匹配的结果(Scheme 3)。其中,羟基是立体化学的导向基团,将Rh-卡宾部分连接到羟基上,就可以得到预期的立体化学。经过Mukaiyama酯化、Regitz重氮化和双键b的化学选择性分子内环丙基化将化合物9转化为内酯14,随后用甲醇钠/甲醇处理得到酯交换产物15。利用氯乙酰氯保护化合物15中的羟基,双键a经臭氧分解得到[3+2]-IMCC前体8c。最后,在路易斯酸Sc(OTf)3的催化下进行[3+2]-IMCC,以79%的收率获得环加成产物7c,其绝对构型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确证,与天然产物的绝对构型一致。


    分子内交叉环加成         (-)-Englerins A/B         (+)-Orientalols E/F         (-)-Oxyphyllol         天然产物全合成         Organic Letters(-)-Englerins A/B、         (+)-Orientalols E/F、         (-)-Oxyphyllol

    (图片来源:Organic Letters


          在得到7c后,作者开始尝试进行(-)-Englerin A/B的全合成(Scheme 4)。7c首先经Krapcho脱羧后得到单酯16cdr = 3:1),用DIBAL-H还原酯基得到单一非对映异构体二醇17,产物不经纯化,经Dess-Martin氧化、烯胺Saegusa氧化得到α,β-不饱和醛19,再通过Tsuji−Wilkinson脱羰基得到20,随后对20氢化-氧化得到二醇21dr > 20:1,其绝对构型通过单晶X射线确证),经过Pd/C-氢化得到6,并且dr = 3.3:1。经过双酯化和脱保护后,最终完成了(-)-Englerin A(1)的全合成。同时,在温和的皂化条件下完成了(-)-Englerin B(2)的合成。


    分子内交叉环加成         (-)-Englerins A/B         (+)-Orientalols E/F         (-)-Oxyphyllol         天然产物全合成         Organic Letters(-)-Englerins A/B、         (+)-Orientalols E/F、         (-)-Oxyphyllol

    (图片来源:Organic Letters


          最后,作者还利用中间体18完成了(+)-Orientalol F(3)、(-)-Oxyphyllol(4)和(+)-Orientalol E(5)的全合成(Scheme 5)。中间体18经过Tsuji-Wilkinson脱羰基和Luche还原后,得到(+)-Orientalol F(3)。3经Pd/C加氢得到(-)-Oxyphyllol (4)(dr = 4:1)。按照此前报道的方案(Chem. - Eur. J. 201319, 2539),完成了(+)-Orientalol E(5)的全合成。并且所有合成产物的数据都与文献报道的数据一致。


    分子内交叉环加成         (-)-Englerins A/B         (+)-Orientalols E/F         (-)-Oxyphyllol         天然产物全合成         Organic Letters(-)-Englerins A/B、         (+)-Orientalols E/F、         (-)-Oxyphyllol

    (图片来源:Organic Letters


    结语:

          作者以商业来源的(R)-(+)-柠檬烯为起始原料,首次完成了(+)-Orientalol E的全合成,并且进行了 (-)-Englerin A、(-)-Englerin B、(+)-Orientalol F和(-)-Oxyphyllol的全合成。关键步骤包括羟基导向的立体和区域选择性分子内环丙基化以及具有羰基的环丙烷1,1-二酯的立体选择性[3+2]-IMCC,用于构建核心母核氧杂-[3.2.1]辛烷双环骨架。同时,作者获得了Englerins的7,10-非对映异构体的前体。由于IMCC可以实现分子结构多样性,相信这种合成策略将在未来药物发现中具有应用前景。


    通讯作者:

    分子内交叉环加成         (-)-Englerins A/B         (+)-Orientalols E/F         (-)-Oxyphyllol         天然产物全合成         Organic Letters(-)-Englerins A/B、         (+)-Orientalols E/F、         (-)-Oxyphyllol

    王忠文教授


    参考文献:

    [1] Willot, M.; Radtke, L.; Konning, D.; Frohlich, R.; Gessner, V. H.; Strohmann, C.; Christmann, M. Angew. Chem., Int. Ed. 2009, 48, 9105−9108.

    [2] Radtke, L.; Willot, M.; Sun, H.; Ziegler, S.; Sauerland, S.; Strohmann, C.; Frohlich, R.; Habenberger, P.; Waldmann, H.; Christmann, M. Angew. Chem., Int. Ed. 2011, 50, 3998−4002.

    [3] Lee, J.; Kathlyn, A. P. Org. Lett. 2012, 14, 2682−2685.

    [4] Takahashi, K.; Komine, K.; Yokoi, Y.; Ishihara, J.; Hatakeyama, S. J. Org. Chem. 2012, 77, 7364−7370.

    [5] Zahel, M.; Keßberg, A.; Metz, P. Angew. Chem., Int. Ed. 2013, 52, 5390−5392.

    [6] Zahel, M.; Metz, P. Beilstein J. Org. Chem. 2013, 9, 2028−2032.

    [7] Zahel, M.; Wang, Y.; Jager, A.; Metz, P. ̈ Eur. J. Org. Chem. 2016, 35, 5881−5886.

    [8] Zhang, J.; Zheng, S.; Peng, W.; Shen, Z. Tetrahedron Lett. 2014, 55, 1339−1341.

    [9] Molawi, K.; Delpont, N.; Echavarren, A. M. Angew. Chem., Int. Ed. 2010, 49, 3517−3519.

    [10] Jimenez-Nunez, E.; Molawi, K.; Echavarren, A. M. Chem. Commun. 2009, 47, 7327−7329.

    [11] Zhou, Q.; Chen, X.; Ma, D. Angew. Chem., Int. Ed. 2010, 49, 3513−3516.

    [12] Nicolaou, K. C.; Kang, Q.; Ng, S. Y.; Chen, D. Y. J. Am. Chem. Soc. 2010, 132, 8219−8222.

    [13] Hanari, T.; Shimada, N.; Kurosaki, Y.; Thrimurtulu, N.; Nambu, H.; Anada, M.; Hashimoto, S. Chem. - Eur. J. 2015, 21, 11671−11676.

    [14] Kusama, H.; Tazawa, A.; Ishida, K.; Iwasawa, N. Chem. - Asian J. 2016, 11, 64−67.

    [15] Xu, J.; Caro-Diaz, E. J. E.; Theodorakis, E. A. Org. Lett. 2010, 12, 3708−3711.

    [16] Xu, J.; Caro-Diaz, E. J. E.; Batova, A.; Sullivan, S. D. E.; Theodorakis, E. A. Chem. - Asian J. 2012, 7, 1052−1060.

    [17] Wang, J.; Chen, S.; Sun, B.; Lin, G.; Shang, Y. Chem. - Eur. J. 2013, 19, 2539−2547.

    [18] Wang, C.; Sun, B.; Chen, S.; Ding, R.; Lin, G.; Xu, J.; Shang, Y. Synlett 2012, 23, 263−266.

    [19] Nelson, R.; Gulias, M.; Mascarenas, J. L.; Lopez, F. 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14359−14363.

    [20] Gao, P.; Cook, S. P. Org. Lett. 2012, 14, 3340−3343.

    [21] Li, Z.; Nakashige, M.; Chain, W. J. J. Am. Chem. Soc. 2011, 133, 6553−6556.

    [22] Ushakov, D. B.; Navickas, V.; Strobele, M.; Maichle-Mossmer, C.; Sasse, F.; Maier, M. E. Org. Lett.2011, 13, 2090−2093.

    [23] Morisaki, K.; Sasano, Y.; Koseki, T.; Shibuta, T.; Kanoh, N.; Chiou, W.; Iwabuchi, Y. Org. Lett. 2017, 19, 5142−5145.

    原文链接:http://www.chembeango.com/news/art?id=19065

  • 【催化】二氧化碳电还原选择性创新高:DAT掺杂的铜银双金属多孔催化剂

    2018-04-25 13:49:55

    大气中适量的 CO2 能够吸收太阳辐射的热量,维持地球温度,对人类生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但是近50年来,不可再生能源的大量消耗使得大气中 CO2 的含量剧增。过量的 CO2 会给全球带来无法估量的破坏,主要有臭名昭著的的温室效应、海洋酸化以及对人类身体健康损害等。

    【催化】二氧化碳电还原选择性创新高:DAT掺杂的铜银双金属多孔催化剂

    目前,已经实践的减少大气中 CO2 含量的研究方法有 CO2 捕集、CO2封存、CO2 转化等,这些方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大气中 CO2 浓度增加的问题。在这些方法中,电化学还原CO2无疑是最具有吸引力的。上世纪八十年,日本科学家发现过渡金属能够有效地将 CO2 还原成简单的化工原料如 CO、CH4、HCOOH、C2H4 等,从此之后,电化学还原 CO2逐渐成为了各国科学家关注的热门研究方向。尽管取得了一些进展,电化学还原CO2的方法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目前采用的催化剂大多存在催化活性低、选择性和稳定性差等问题。

    二氧化碳        电还原        多孔催化剂        3,5-二氨基-1,2,4-三氮唑(DAT)

    图1 电化学沉积法制备的催化剂的SEM图

    (图片来源:J. Am. Chem. Soc. 2018, ASAP)

    近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Andrew A. Gewirth教授研究出了一种铜银双金属多孔催化剂,可以有效地催化CO2还原反应,并对C2化合物具有较高的选择性。虽然铜银催化剂被证实可以提高CO2还原反应的选择性,但是它们的催化活性及选择性还远远达不到工业化生产的标准,Gewirth教授报道的铜银双金属催化剂具有纳米孔结构,能够在较低的电势下以较高的选择性还原CO2。该成果以“Nanoporous Copper−Silver Alloys by Additive-Controlled Electrodeposition for the Selective Electroreduction of CO2 to Ethylene and Ethanol”为题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DOI: 10.1021/jacs.8b01868)。

    二氧化碳        电还原        多孔催化剂        3,5-二氨基-1,2,4-三氮唑(DAT)

    图2. 金属催化剂的XRD及XPS图谱

    (图片来源:J. Am. Chem. Soc. 2018, ASAP)

    作者首先以硫酸铜、3,5-二氨基-1,2,4-三氮唑(DAT)和硫酸银为原料,通过电化学沉积法制备了不同银含量的铜银双金属催化剂。结果发现,在没有银参与的情况下,沉积物呈现出线状结构(Cu wire),而加入了银但没有DAT时,沉积物主要呈颗粒状(CuAg-poly),而加入了DAT后,沉积物则拥有多孔结构(CuAg-wire)。XRD及XPS的结果也证实了通过不同原料制备的金属催化剂确实含有对应的元素。此外,进一步研究表明,DAT的加入会使得铜银双金属催化剂的电活性表面积增加7~8倍。

    二氧化碳        电还原        多孔催化剂        3,5-二氨基-1,2,4-三氮唑(DAT)

    图3. 金属催化剂催化CO2还原反应

    (图片来源:J. Am. Chem. Soc. 2018, ASAP)

    在了解了铜银双金属催化剂的结构特性后,作者通过流动电解槽对它们还原CO2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表面形貌不同, DAT的参与可以使得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提高5~6倍。此外,虽然铜银双金属催化剂的电活性表面积只比铜催化剂多10%,但是其还原电流密度却高出60%。对CO2还原产物的分析不仅表明催化剂吸附的CO是C2H4和C2H5OH的中间产物,并且C2H4和C2H5OH的法拉第效率可以分别达到60%和25%,作者表示这是目前相同条件下得到的最高选择性。此外,原位拉曼光谱分析表明造成这种高选择性的原因可能是催化剂结构对Cu2O覆盖层的稳定作用及对CO中间体的吸附作用。

    全部作者:Thao T. H. Hoang, Sumit Verma, Sichao Ma, Tim T. Fister, Janis Timoshenko, Anatoly I. Frenkel, Paul J. A. Kenis, and Andrew A. Gewirth


  • 利用改进的Julia-Kocienski试剂立体选择性构建三取代双键及其在Limazepine E和Barmumycin全合成中的应用

    2018-04-24 13:07:42

    Limazepine E(6是由Mahmud课题组于2009年从微球菌ICBB 81771菌株分离得到的(J. Nat. Prod. 2009, 72, 690–695),属于吡咯并[1,4]苯并二氮杂类(PBD)天然产物。多数PBD类天然产物能够共价结合DNA的小沟,表现出抗癌活性,并且许多PBD及其抗体偶联物(ADC)已被评估为抗癌药,目前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Julia-Kocienski试剂       Limazepine E       Barmumycin       三取代双键       全合成       J. Org. Chem.Limazepine E、       Barmumycin

    (图片来源:J. Org. Chem.


          大多数吡咯并[1,4]苯并二氮杂类(PBD)天然产物具有右旋三环体系,并且含有C2亚烷基,如图所示(Figure 1)。生物学研究表明,C2双键可以显著增加抗癌活性,但C2亚烷基的立体选择性引入仍然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构建双键的经典方法(如Wittig成烯和Julia-Kocienski烯化)均缺乏选择性或主要得到Z-异构体;另外,基于立体选择性Ireland-Claisen重排引入了三取代双键也是一种常用方法,但是所需的3-亚乙基脯氨酸合成砌块至少需要9步线性步骤合成,缺乏经济性和简洁性。近日,拉脱维亚Gints Smits课题组J. Org. Chem.上发表了利用改进的Julia-Kocienski试剂立体选择性构建三取代双键,并将其用在了Limazepine E的全合成中(DOI: 10.1021/acs.joc.8b00643)。


          逆合成分析如图所示(Scheme 1),该路线的关键在于三取代双键的后期引入,然后是选择性还原C11羰基得到Limazepine E。中间体双内酰胺9可以由廉价易得的原料异烟酸和反式-4-羟基-L-脯氨酸构建,然后氧化得到酮8


    Julia-Kocienski试剂       Limazepine E       Barmumycin       三取代双键       全合成       J. Org. Chem.Limazepine E、       Barmumycin

    (图片来源:J. Org. Chem.


    具体的合成路线如下:

          首先是13的合成(Scheme 2),作者以异烟酸为起始原料,按文献(Tetrahedron Lett201758, 2426–2428)进行多步反应得到硝基苯甲酸10,与反式-4-羟基-L-脯氨酸缩合生成中间体11,将酰胺11还原氢化,然后在高温下用苯甲醛二甲基缩醛处理得到醇12,随后经Dess-Martin氧化得到酮13


    Julia-Kocienski试剂       Limazepine E       Barmumycin       三取代双键       全合成       J. Org. Chem.Limazepine E、       Barmumycin

    (图片来源:J. Org. Chem.


          在得到酮13后,作者尝试在C2位进行立体选择性引入三取代双键(Table 1)。经过前期的研究,作者确定利用Julia-Kocienski烯化反应引入三取代双键,为了找到最佳的Julia试剂,首先合成了经典的苯并噻唑基砜14a,2-吡啶基砜14b和四唑砜14c14d,并在三种不同碱(Li,Na和KHMDS)存在下与酮13进行Julia-Kocienski烯化反应(Table 1)。 实验结果发现,砜14a14b缺乏立体选择性,并且收率较低;但四唑砜14c14d使用KHMDS作为碱反应以53%-75%的产率和良好的立体选择性得到了预期产物15


    Julia-Kocienski试剂       Limazepine E       Barmumycin       三取代双键       全合成       J. Org. Chem.Limazepine E、       Barmumycin

    (图片来源:J. Org. Chem.


          为了优化反应条件,作者进一步筛选了反应溶剂(Table 2)。在五种不同的溶剂中,发现只有DCM与之前使用的THF具有相当的立体选择性,但反应性有所降低。


    Julia-Kocienski试剂       Limazepine E       Barmumycin       三取代双键       全合成       J. Org. Chem.Limazepine E、       Barmumycin

    (图片来源:J. Org. Chem.


          接下来,作者推测Julia-Kocienski试剂14的立体效应可能会对反应的立体化学结果产生决定性影响。为了验证这个假设,作者又合成了几种体积较大的Julia-Kocienski试剂并进行烯化反应(Table 3)。实验结果显示,除14h以外所有的砜均以良好的立体选择性得到了烯15。而14h反应性低,可能是由于空间位阻造成的。利用(2,4,6-三环己基苯基)-四唑砜14j与酮13进行Julia-Kocienski烯化效果最佳,得到预期烯烃15的异构体比例E/Z高达97:3。


    Julia-Kocienski试剂       Limazepine E       Barmumycin       三取代双键       全合成       J. Org. Chem.Limazepine E、       Barmumycin

    (图片来源:J. Org. Chem.


          在得到双内酰胺15后,根据此前报道的路线(Org. Lett. 201315, 4406–4409),可以一步完成Limazepine E(6)的全合成。与先前的12步合成路线相比,新开发的方法只需9步就可以完成Limazepine E(6)的全合成,并且还能够对C2位进行后期结构修饰。


          利用改进的Julia-Kocienski试剂进行烯化反应立体选择性构建三取代双键,还可以进一步应用于Barmumycin 19的全合成(Scheme 3)。


    Julia-Kocienski试剂       Limazepine E       Barmumycin       三取代双键       全合成       J. Org. Chem.Limazepine E、       Barmumycin

    (图片来源:J. Org. Chem.


          对于Barmumycin(19)的全合成,作者以文献报道的脯氨醇衍生物16为原料,经Dess-Martin氧化得到酮17。接下来,用新开发的砜14j和经典的砜14c分别进行Julia-Kocienski烯化来制备18。 结果发现14jE/Z为3:1)比14cE/Z为2:1)具有更好的的立体选择性。最后,按文献方法(J. Org. Chem. 201075, 8508–8515),经多步反应将中间体18进一步转化为Barmumycin。


    结语:

          作者开发了一种改性的Julia-Kocienski烯化方法,采用新型位阻较大的的芳基四唑砜作为Julia-Kocienski试剂实现了立体选择性引入三取代双键,并且将该方法成功地运用到了Limazepine E和Barmumycin的全合成当中。


  •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叶涛课题组完成对海洋天然产物Iriomoteolide-2a C(6)−C(28)片段的合成研究

    2018-04-23 12:48:33


     Iriomoteolide-2a1),是Tsuda课题组于2015年从日本冲绳岛附近海底Amphidinium sp.甲藻(HYA024株)中分离得到的一种新型大环内酯类化合物(J. Heterocycles2015, 91, 265)。该化合物结构具有以下特征,包含11个手性中心、3个羟基、2个环内双键、1个环外双键及相邻两个四氢呋喃环结构的23元线性聚酮化合物,其相对和绝对的立体化学主要通过核磁共振判定,包括Mosher法和偶合常数等综合分析。此类化合物具有很显著的细胞活性,对人类B淋巴瘤DG75细胞和人宫颈腺癌HeLa细胞具有强效的细胞毒活性,IC50值分别为6和30 ng/mL。iriomoteolides类新型大环内酯海洋天然产物具有的独特生物学特征和结构复杂性一直鼓励着化学家们对其开展全合成研究。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叶涛课题组一直致力于生物活性海洋天然产物的全合成及其衍生物/类似物的合成工作,2010年全合成了iriomoteolide-1a的大环母核结构(Chem. Commun. 2010, 46, 4773),随后完成了amphidinins E和F以及epi-amphidinin F的全合成(Org. Chem. Front. 2018, 5, 629)。近日,该课题组在Organic Letters上发表了海洋天然产物Iriomoteolide-2a C(6)−C(28)片段的合成研究工作(DOI: 10.1021/acs.orglett.8b00542)。


    更多内容进入http://www.chembeango.com/news/art?id=18839

  • 德国哥廷根大学Ackermann课题组开发首例锰催化羰基化环化并将其用于复杂分子后期修饰

    2018-04-23 12:47:37

    通过过渡金属催化有机化合物和CO的羰基化来构建含羰基分子的方法非常具有步骤经济性。而在众多羰基转化反应中,螯合作用辅助的脱氢环化被证明是一项原子经济性策略,可用于合成生物活性杂环。研究表明,羰基化环化过程可以由多种含杂原子的基团来完成,包括胺、苯胺、亚胺、酰胺、吡啶和苯酚。尽管取得了众多进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第一,羰基化炔烃环化需要使用珍贵的过渡金属如铑、钯、铱和钌,而储量更丰富的3d金属催化剂的应用方法比较稀缺。第二,脱氢环化过程需要消耗化学计量的有毒金属氧化剂。第三,反应必需的导向基团通常不是目标分子的组成部分,需要额外的步骤来进行安装、处理和去除。


    近日,来自德国哥廷根大学的Lutz Ackermann课题组Angew. Chem. Int. Ed.上报道了螯合作用辅助的锰催化羰基化环化(DOI: 10.1002/anie.201801111)。该方法能够以氧化还原中性的形式构建药物相关化合物中的吡啶并[1,2-a]嘧啶-4-酮结构(图1)。这类方法的特点包括:(i)首例锰催化羰基化炔烃环化;(ii)用于无氧化剂环化的无痕导向基团策略;(iii)可在环境压力下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吡啶并[1,2-a]嘧啶-4-酮;(iv)可用于结构复杂的天然产物和药物的后期多样化操作。值得一提的是,锰催化剂比铑、钌、钯和铱等常用催化剂的性能更好。


    更多内容进入原文http://www.chembeango.com/news/art?id=18837

  • Haruhiko Fuwa课题组完成对(−)-Enigmazole A的全合成

    2018-04-23 12:46:03

    文章作者:北漂

          (−)-Enigmazole A(1,Figure 1),连同其两个同类物15-O-methylenigmazole A(2)和13-hydroxy-15-O-methylenigmazole A(3)是由Gustafson及其同事于2010年从巴布亚新几内亚海绵Cinachyrella enigmatica中分离得到的一种结构复杂的18-元大环内酯类海洋天然产物(J. Am. Chem. Soc. 2010132, 10278–10285)。其特征在于分子结构含有8个手性中心带有环外双键的四氢吡喃环2,4-二取代的恶唑环。(−)-Enigmazole A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活性,对NCI-60人类肿瘤细胞系的细胞系具有抑制作用,并且可以选择地抑制表达激酶的细胞增殖。因此,(−)-Enigmazole A及其同源物是潜在的抗癌药物。然而,关于1及其同系物的生物学功能的详细研究至今还没有公开报道。


    (−)-Enigmazole A      全合成      海洋天然产物      大环内酯类      Angew. Chem. Int. Ed.(−)-Enigmazole A

    (图片来源:Angew. Chem. Int. Ed.

          由于该类化合物具有复杂的结构和特殊的生物活性,引起了有机化学家的极大兴趣。Molinski等人首次完成了1的全合成,并确证了天然产物的绝对构型(J. Am. Chem. Soc. 2010132, 10286–10292)。随后,Smith课题组(J. Am. Chem. Soc. 2015137, 15426–15429)和Fürstner课题组(Angew. Chem. Int. Ed. 201655, 1406–1411)也相继完成了化合物1 的总合成。近日,日本中央大学Haruhiko Fuwa课题组Angew. Chem. Int. Ed.上再次发表了(−)-Enigmazole A的全合成工作(DOI: 10.1002/anie.201801561)。


          前人关于的1的全合成主要通过大环内酯化或炔烃复分解反应实现分子闭环以构建大环骨架。而作者设计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合成策略(Scheme 1),利用金属Au催化的Meyer-Schuster型重排反应将炔丙醇苯甲酸酯4重排,随后对重排产物α,β-不饱和酮进行分子内的烯烃复分解反应构建出大环5。其中5中的α,β-不饱和羰基将作为一种多功能官能团,可以在后期进行结构多样化合成或天然同系物和结构类似物的合成。中间体4则可以由羧酸6和醇7通过酯化获得。中间体6中的四氢吡喃环结构可以由烯烃8通过烯烃交叉复分解/分子内氧杂-迈克尔加成反应来构建。最后,烯烃8由二噻烷9和环氧化物10通过偶联反应得到。


    (−)-Enigmazole A      全合成      海洋天然产物      大环内酯类      Angew. Chem. Int. Ed.(−)-Enigmazole A

    (图片来源:Angew. Chem. Int. Ed.


    (−)-Enigmazole A的具体合成路线如下:

          首先是羧酸6的合成(Scheme 2)。作者以已知的醇11为起始原料,经Swern氧化、二硫醇缩合得到二噻烷9,随后在t-BuLi作用下与环氧化物10 偶联开环得到醇12,水解二硫缩醛得到羟基酮13。经Evans-Tishchenko还原得到酯14(d.r.>20:1),还原脱除Bz得到1,3-二醇8。在二代Hoveyda-Grubbs催化剂(HG-II)的催化下,烯烃8与巴豆醛进行烯烃交叉复分解反应得到四氢吡喃化合物15(d.r.>20:1),四氢吡喃环部分的相对构型由NOE实验效应确证。最后,化合物15经过Wittig亚甲基化,仲羟基TBS保护、选择性脱除伯羟基TBDPS保护基得到醇16,其被氧化成羧酸6


    (−)-Enigmazole A      全合成      海洋天然产物      大环内酯类      Angew. Chem. Int. Ed.(−)-Enigmazole A

    (图片来源:Angew. Chem. Int. Ed.


          另一片段7的合成中(Scheme 3),作者以已知的烯丙醇17为起始原料,首先进行TBS保护羟基、末端双键选择性断裂得到醛19,再经二溴烯烃化和Corey-Fuchs炔基化得到炔20。在n-BuLi作用下去质子化,用乙醛捕获得到消旋炔丙醇化合物21。最后,用苯甲酰氯酰化,然后脱除TBS得到醇7


    (−)-Enigmazole A      全合成      海洋天然产物      大环内酯类      Angew. Chem. Int. Ed.(−)-Enigmazole A

    (图片来源:Angew. Chem. Int. Ed.


          在得到两个关键中间体羧酸6和醇7之后,作者开始进行(−)-enigmazole A(1)的全合成研究(Scheme 4)。首先将羧酸6和醇7进行Yamaguchi酯化得到酯4,然后在IPrAuCl / AgSbF6催化剂体系作用下进行Meyer-Schuster型重排反应得到α,β-不饱和酮22,随后在第二代Grubbs催化剂(G-II)催化下进行烯烃复分解反应实现闭环得到大环骨架5E/Z> 20:1)。在Wilkinson催化剂作用下催化氢化5得到酮23,用L-selectride还原得到醇24及其C15差向异构体(d.r.=3:1),通过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对映异构体。将24乙酰化后,脱去PMB,并将得到的醇25氧化得到酮26。用Takai-Lombardo试剂(Zn,TiCl4,CH2Br2)将26中酮羰基进行亚甲基化,得到烯烃27。用HF水溶液脱去TBS得到醇28,其被磷酸化、氧化得到磷酸盐29。最后,将9-芴基甲基和乙酰基脱去得到(−)-enigmazole A(1),并且全合成得到的产品与天然产物的光谱数据和旋光度均一致。


    (−)-Enigmazole A      全合成      海洋天然产物      大环内酯类      Angew. Chem. Int. Ed.(−)-Enigmazole A

    (图片来源:Angew. Chem. Int. Ed.


    结语:

          作者以市售的(R)-Roche酯为起始原料,经29步反应(最长线性步骤)完成了(−)-enigmazole A(1)的全合成,为enigmazole同类物和类似物的合成及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合成方法学基础。


  • 贵州大学 | 超分子自组装:有机白色发光材料制备的新方法

    2018-04-20 13:20:58

    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OLEDs是一种基于有机半导体电致发光特性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发光技术。利用有机材料制备出二极管,加载低的电压,就可以实现电子空穴复合发光,将电能转换为光能。与现在市场上主流的液晶显示技术(LCD)相比,OLEDs 具有全固态、自发光、广视角、色域广、响应速度快、超薄、可柔性、工作温度范围宽、节能、制备工艺简单等特点,被称为“梦幻显示器”,在国际各大研究院校以及显示技术公司中掀起了研究热潮。而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Whit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WOLEDs)是在首个OLED发明7年后,由J.Kido及其合作者研究得到的。尽管当时制备的WOLEDs性能不高,但是该里程碑式的成果奠定了WOLED的研究基础。经过二十年来众多科研工作者的努力,WOLEDs的性能及理论研究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已经逐渐进入主流的显示和照明市场。而随着生产技术日趋成熟,WOLEDs在柔性显示、绿色照明等领域也有希望占据主导地位。

    有机白光材料  葫芦脲  固体荧光

    图1. 葫芦脲及荧光分子G1的结构

    (图片来源:ACS Appl. Mater. Inter. 2018, ASAP)

    近日,贵州大学贵州省大环化学及超分子化学重点实验室的倪新龙教授利用超分子化学主客体相互作用获得了一种白色电致发光材料。传统的有机发光材料通常是通过有机合成对其光物理性质进行调控,但是这种方法不仅耗时耗力,而且对环境不友好。与传统方法不同,超分子组装可以通过简单地改变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对有机材料光物理性质的调控。作者通过不同葫芦脲对同一有机染料的包结分别得到了蓝色和黄色有机发光材料,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出了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白色有机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该成果以“White Light Emission from Cucurbituril-Based Host−Guest Interaction in the Solid State: New Function of the Macrocyclic Host”为题发表于《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DOI: 10.1021/acsami.8b02573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http://www.chembeango.com/news/art?id=18579

  • 日本九州大学Tohru Oishi课题组:海洋天然产物Amphidinol 3中C31–C67片段的合成及结构修正

    2018-04-19 15:07:22

    Amphidinol 3(AM3是由海洋甲藻Amphidinium klebsii产生的一种海洋天然产物,具有很强的抗真菌和溶血活性,但其作用方式尚不明确。Naoki课题组在1991年报道了AM3的平面结构(J. Am. Chem. Soc. 1991113, 9859),由于分离的量极其有限,并且在分子无环碳链上存在许多立体异构中心,使得其绝对构型的确定工作成为了一项艰巨的任务。最终,Tachibana课题组在1999年通过核磁共振分析(包括基于偶合常数的构型分析)确定了其绝对构型(Figure 1a, J. Am. Chem. Soc.1999121, 870)。迄今为止,已有大量amphidinol及其相关化合物被发现并确证,在这些同系物中,karlotoxin-2(KmTx2)于2010年被发现并报道,并在2015年进行了结构修正,据报道其THP环与AM3的环相反(Figure 1c)。


    Amphidinol 3        天然产物合成        构型修正        海洋天然产物        Angew. Chem. Int. Ed.Amphidinol 3

    (来源:Angew. Chem. Int. Ed.


          由于KmTx2中B环的绝对构型与AM3中B环的绝对构型相反,因此研究人员通过天然产物降解反应和化学相关性证实了AM3中B环的绝对构型,还将C2和C51的绝对构型分别修正为RS(Figure 1b, Org. Lett. 2008, 10, 5203; Org. Lett. 2013, 15, 2846)。C51构型定错的原因在于应用JBCA法,偶合常数J值(JH50-H51 = 3.4Hz)处于中间范围;C38绝对构型的判定出现了同样的情况,即虽然C39的绝对构型由Mosher法确定,而C38-C39的相对构型由JBCA法确定,观察到的偶合常数J值(JH38,H39 =5.1Hz)同样处于中间范围。如果通过JBCA法确定的C38位绝对构型为R是错误的,则C32,C33,C34,C35和C36的绝对构型也应该不正确。因此,确认C38的绝对构型就显得尤为重要。近日,日本九州大学Tohru Oishi课题组Angew. Chem. Int. Ed.上发表了Amphidinol 3中 C31–C67片段的合成(DOI: 10.1002/anie.201712167),并利用天然产物降解及中间体合成与天然产物核磁对比的方法修正了部分手性中心的绝对构型。


          作者计划通过比较天然产物与合成模型化合物1a1b之间的核磁数据来确定AM3中C38的绝对构型(Figure 2)。C31-C67片段1a是2013年修正后的AM3结构片段,而1b在C32-C38处具有相反的立体化学构型。1a1b通过B环与A环或其对映体之间的烯基锂-醛偶联反应构建C39手性中心,然后分别进行Julia‑Kocienski烯化。


    Amphidinol 3        天然产物合成        构型修正        海洋天然产物        Angew. Chem. Int. Ed.Amphidinol 3

    (来源:Angew. Chem. Int. Ed.


          C31-C67片段(1a)的合成如图所示(Scheme 1)。作者以已知化合物2为起始原料,经保护基保护与脱保护得到伯醇3,然后经Dess-Martin氧化、Horner-Wadsworth-Emmons成烯反应得到α,β-不饱和酮,其被氢化得到饱和甲基酮5。随后酮5通过与Comins试剂6的烯醇三氟甲磺酸酯化、与Me3SnSnMe3的 Stille偶联和锡-碘交换反应转化为烯基碘7。用t-BuLi处理碘化物7得到烯基锂8,然后将其与醛9偶联得到仲醇10和C43-差向异构体11(2.2:1)。在分离和保护基团操作之后,所得的伯醇13被氧化成醛与砜14进行Julia-Kocienski烯化、脱保护,得到了C31-C67部分1a,为单一E-异构体。


    Amphidinol 3        天然产物合成        构型修正        海洋天然产物        Angew. Chem. Int. Ed.Amphidinol 3

    (来源:Angew. Chem. Int. Ed.


          非对映异构体1b的合成如图所示(Scheme 2)。首先将仲醇15转化为甲磺酸酯、脱去Bn,经分子内SN2反应得到环氧化物16,并在C39处反转立体化学。通过二锂试剂17亲核开环得到醇18,TBS保护后转化为19,再通过Ni催化的区域选择性氢化/碘化将得到的末端炔烃转化成碘代烯烃,脱去PMB基团后用TES保护得到碘代烯烃20。按照Scheme 1中相似路线,将碘化物20和醛9偶联得到仲醇22和C43-差向异构体23,然后经进一步转化得到了C31-C67片段1b的异构体混合物(E:Z = 3:1)。


    Amphidinol 3        天然产物合成        构型修正        海洋天然产物        Angew. Chem. Int. Ed.Amphidinol 3

    (来源:Angew. Chem. Int. Ed.


          在得到1a1b后,作者将其NMR数据与天然产物进行比较,AM3和1a1b的C31-C51部分的化学位移的差异如图所示(Figure 3)。两种非对映异构体的C52-C67片段与AM3中对应片段的化学位移一致,但是C31-C33片段与AM3中相应结构的化学位移出现了偏差。1a1H和13C NMR中化学位移都出现较大的偏差,表明之前确证的AM3结构不正确。对于1b,偏差基本在误差范围内;然而C38和H40a观察到的偏差不可忽略。由于CH3(C69)和CH2(C70)之间具有NOE效应,说明AM3中C30-C31烯烃构象发生扭曲可能与C38-C41空间接近。模型化合物和天然产物之间的构象差异可能导致化学位移不同,但NMR分析显示,化合物1b可能与AM3构象类似。因此,C38-C41处化学位移的偏差可能是由于1b的结构中缺乏C30-C31烯烃引起了磁各向异性效应。由于1a(4.6 Hz)和1b(5.4 Hz)JH38,H39和值比较接近,JBCA法并不能用于构型确定。


    Amphidinol 3        天然产物合成        构型修正        海洋天然产物        Angew. Chem. Int. Ed.Amphidinol 3

    (来源:Angew. Chem. Int. Ed.


          随后,作者将所得样品转化为MTPA酯26a-c(Scheme 3),其不含C30-C31双键但保留C38-C39片段。38R非对映异构体26a1a的前体10制备,38S非对映体26b1b的前体22制备,26c由天然产物AM3制备得到。


    Amphidinol 3        天然产物合成        构型修正        海洋天然产物        Angew. Chem. Int. Ed.Amphidinol 3

    (来源:Angew. Chem. Int. Ed.


          将(S)-MTPA酯26a(38R, 39R)和26b(38S, 39R)的氢谱数据与天然产物的(S)-MTPA酯26c的数据进行比较,所得C36-C47化学位移的差异如图所示(Figure 4)。显然,26c26a之间的偏差很大(红条),但26c26b(蓝条)的化学位移相同。因此,C32-C36和C38位的正确绝对构型与最初提出的构型相反,应修改为32S,33R,34S,35S,36S和38S


    Amphidinol 3        天然产物合成        构型修正        海洋天然产物        Angew. Chem. Int. Ed.Amphidinol 3

    (来源:Angew. Chem. Int. Ed.


    结语:

          作者合成了AM3的C31-C67片段(1a)以及C32-C36和C38位的非对映异构体(1b),并确证了该天然产物的绝对构型。通过比较化合物1a1b与AM3相关片段及其降解产物的NMR数据,将AM3的绝对构型修正为32S,33R,34S,35S,36S和38S


    更多内容请见原文http://www.chembeango.com/news/art?id=18828

  • 国外有机氟化合物最近研究成果:无金属参与的烯烃羟基氟化反应

    2018-04-18 11:09:28

      烯烃或炔烃的1,2-双官能化可以引入两个邻位官能团,是快速构建分子复杂性的策略之一,这类反应的典型例子为Sharpless不对称二羟化或氨基羟基化反应。另一方面,在药物分子或其他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引入氟原子后,可能会引起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和相应的药理学特性。药物学家们对有机氟化合物浓厚的兴趣推动了有机氟化学的研究。在有机氟化合物中,氟代醇是一类在药物分子中广泛存在的化合物亚结构,例如氟氢可的松(1A)是第一种含氟市售药物(Figure 1)、抗炎皮质类固醇二氟泼尼酯(1B,Sirion 2008)或抗丙型肝炎药索非布韦(1C,Gilead 2013)均包含1,2-氟代醇亚结构。


    羟基氟化反应        烯烃        1,2-氟代醇        HF·Py        m-CPBA        Organic Letters烯烃、        1,2-氟代醇、        HF·Py、        m-CPBA

    (来源:Organic Letters


          目前,1,2-氟代醇的合成主要是通过含氟亲核试剂对环氧化物开环得到,而环氧化物通常使用m-CPBA经Prilezhaev反应或其他反应从烯烃衍生而来。由于此方法成本低、实用性强,所以对烯烃直接进行1,2-双官能化来制备1,2-氟代醇产物是理想的合成方法(Scheme 1)。大多数烯烃的羟基氟化主要依赖具有亲电性的氟源(Selectfluor,NFSI)对底物进行亲电加成实现,这类反应在某些情况下会产生相反的区域选择性。此外,还有一类通过自由基途径进行,但这类反应限于苯乙烯类衍生物(Scheme 1)。近日,瓦伦西亚大学Pablo Barrio、菲利普王子研究中心Santos Fustero路易斯维尔大学Gerald B. Hammond等人在Organic Letters上报道了无金属参与的烯烃羟基氟化反应(DOI: 10.1021/acs.orglett.8b00681)。

    更多内容去原文阅读http://www.chembeango.com/news/art?id=18663

  • 江南大学张晓磊与南京大学燕红研究团队合作实现碳硼烷甲胺的硼氢键功能化反应

    2018-04-17 16:03:01

    文章作者:张晓磊


    近日,江南大学药学院张晓磊博士联合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燕红教授在碳硼烷功能化领域取得研究进展,首次实现了碳硼烷甲胺的选择性硼氢键功能化(图1)。该成果“Pd(II)-Catalyzed Synthesis of Bifunctionalized Carboranes via Cage B−H Activation of 1-CH2NH2-o-carboranes”在线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期刊Chemical Science上(DOI: 10.1039/C8SC01154K)。


    Chemical Science         碳硼烷         硼氢键功能化         钯催化         机理研究

    图1. 碳硼烷甲胺的选择性硼氢键二芳基化

    (来源:Chemical Science


    碳硼烷是一类含有碳,氢和硼原子的多面体笼状簇合物。它们具有一系列特殊的性质,比如良好的热稳定性及化学稳定性,疏水性以及三维立体结构等,这些性质使得该类化合物的应用已被拓展至材料,医药,能源等领域。碳硼烷甲胺作为一类含氨基的碳硼烷衍生物,已在药物合成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比如该类化合物被用于制备含硼试剂在硼中子捕获治疗中杀死癌细胞。但是,由于碳硼烷甲胺中氨基的脆弱性和强配位性,传统的合成策略难以实现其硼端的衍生化,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该类物种的结构多样性,不利于后续的生物活性筛选。作者经过仔细分析,利用瞬态导向基团的定位效应,通过钯金属的催化,实现了碳硼烷甲胺中硼氢键的选择性二芳基化。通过该方法可快速制备一系列分子结构中含有芳基和氨基的双功能碳硼烷衍生物(图2)。该反应表现出了良好的官能团兼容性操作简便无需额外的步骤来对底物进行预活化或者脱除导向基,且产物中的胺基可发生进一步转化。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Chemical Science         碳硼烷         硼氢键功能化         钯催化         机理研究

    图2. 钯金属催化合成含芳基和氨基的双功能碳硼烷衍生物

    (来源:Chemical Science


    Chemical Science         碳硼烷         硼氢键功能化         钯催化         机理研究

    图3. 基于活性碳硼烷亚胺-金属配合物的反应性研究

    (来源:Chemical Science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是江南大学的张晓磊博士,他和南京大学的燕红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的研究方向为金属有机化学并致力于研究“基于活性物种的反应性和催化化学”。目前已拓展了基于“活性碳硼烷亚胺-金属配合物” (图3)的反应性和催化化学,发展了两类新的硼氢键功能化底物(碳硼烷甲醛和碳硼烷甲胺)并用于碳硼烷功能化反应(见本文和J. Am. Chem. Soc. 2017, 139, 14511)。后续计划将致力于该反应体系的多样性功能化,不对称功能化以及潜在应用研究。


    作者介绍:


    Chemical Science         碳硼烷         硼氢键功能化         钯催化         机理研究
    张晓磊博士
    Chemical Science         碳硼烷         硼氢键功能化         钯催化         机理研究

    参考文献:

    X. Zhang, H. Yan, “Pd(II)-Catalyzed Synthesis of Bifunctionalized Carboranes via Cage B−H Activation of 1-CH2NH2-o-carboranes”, Chem. Sci. 2018, DOI: 10.1039/C8SC01154K.


  • 西北大学 | 新型笼状结构主体对烷基胺识别性质及反应性的调控

    2018-04-17 16:01:30

    笼状结构是一类由具有一定尺寸和几何形状的空穴以及大量分枝、桥联和连接基团组成的超分子组装体。这种结构允许其构建具有特殊动力学特征的主体,并且能通过结合多个底物或者一个多功能底物而实现对特殊物种多位点的高选择性识别。因此在超分子化学的研究中,笼状结构一直是化学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在笼状结构的发展过程中,金属有机笼状配合物以其优异的识别及催化性能一直处于这个领域的主导地位,而其他有机笼状配合物的开发则较为缓慢。近期,一种基于阴离子配位的新型超分子笼状结构出现在学者们的眼中,其独特的组装方式赋予这种结构一些特殊的识别性质,因此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笼状结构   超分子   分子识别   四乙基铵离子   选择性催化

    图1. 基于阴离子配位的超分子笼状结构

    (图片来源:J. Am. Chem. Soc. 2018, ASAP)

    近日,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合成与天然功能分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吴彪教授以之前的工作为基础设计出了一种新的笼状结构配体。与之前的设计不同,新型配体的中间结构为三苯基三嗪,作者希望通过这种新的设计可以使得配体与阴离子具有更强的结合性。结果表明,在配体中加入磷酸阴离子可以得到具有更大空腔体积的笼状分子(Cage 3),并且新合成的笼状分子可以通过调节自身形状和尺寸来适应不同的客体分子。该成果以“Controlling the Recognition and Reactivity of Alkyl Ammonium Guests Using an Anion Coordination-Based Tetrahedral Cage” 为题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DOI: 10.1021/jacs.8b01488)。


    笼状结构   超分子   分子识别   四乙基铵离子   选择性催化

    图2. 配体的合成步骤(左)及笼状分子Cage 3的晶体结构(右)

    (图片来源:J. Am. Chem. Soc. 2018, ASAP)

    作者以4-溴苯腈为原料,通过简单的5步反应便得到了配体化合物(图2,左),之后向配体的乙腈溶液中加入等摩尔的四丁基磷酸铵并通过乙醚的气相扩散成功获得了Cage 3的单晶结构(图2,右)。单从单晶的结构上看,Cage 3与之前报道过的Cage 2具有类似的尺寸,但是通过准确的计算得知Cage 3的空腔尺寸为136 Å3,这比Cage 2 的87 Å3大了56%。受到这种大尺寸的启发,作者推断Cage 3能对四乙基铵离子进行包结,并猜测它们的亲和性要强于四乙基铵离子的类似物——四甲基铵离子, 而核磁及单晶数据也证实了作者猜想的正确性(图3)。


    笼状结构   超分子   分子识别   四乙基铵离子   选择性催化

    图3. Cage 3对四乙基铵离子的识别和晶体结构(左)及Cage 2Cage 3对四甲基铵离子、四乙基铵离子的识别

    (图片来源:J. Am. Chem. Soc. 2018, ASAP)

    由于新型笼状主体分子具有较高的柔性,作者推测其可以根据客体分子的尺寸而改变自身的形状及大小来匹配包结的客体。为了验证这个猜想,作者选取了四类铵盐作为客体分子(图4),利用核磁滴定、竞争配位等手段研究他们与Cage 3的识别行为,结果发现对于较大的客体分子如TBA+和TPA+Cage 3并不能有效的包结;而对于其他小尺寸客体,Cage 3的亲和性也不尽相同(图4)。


    笼状结构   超分子   分子识别   四乙基铵离子   选择性催化

    图4. Cage 3对不同客体的亲和性

    (图片来源:J. Am. Chem. Soc. 2018, ASAP)

    最后,作者发现这种笼状结构可以选择性催化N-单甲基化反应。在三乙烯二胺(DABCO)进入到Cage 3的空腔后,即使在过量CH3I存在的条件下,甲基化反应也只发生在一边的氮原子上。

    全文作者:Wenyao Zhang, Dong Yang, Jie Zhao, Lekai Hou, Jonathan L. Sessler, Xiao-Juan Yang, and Biao Wu

    通讯作者:

    笼状结构   超分子   分子识别   四乙基铵离子   选择性催化

    吴彪教授


  • 哥伦比亚大学化学工程系 | 丙烷脱氢的深入研究:双金属催化剂的不同效果

    2018-04-16 19:12:49

    丙烯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气体,具有易燃、有毒、不溶于水、应用广等特点。作为极其重要的化工原料,丙烯主要被用于制备聚丙烯、异丙烯、丙酮以及环氧丙烷等化合物,同时也被用于生产一些化工原料、合成树脂和合成橡胶等。随着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依靠石油蒸汽裂解和催化裂化的方法制备的丙烯已经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石油资源的消耗也使得丙烯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发展一条经济、环保的非石油路线以增产丙烯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现阶段,通过丙烷脱氢制备丙烯是比较有希望大规模生产丙烯的方法。如已经实现工业化的丙烷直接脱氢法(DDP),受热力学平衡限制,丙烷直接脱氢法的转化率难以提高,催化剂容易失活,同时丙烷脱氢反应热力学驱动力较小,反应过程需要大量的能量。与直接脱氢法相比,丙烷的氧化脱氢法具有焓变小于零、过程为放热反应及能耗低等特点,可以克服热力学平衡限制并延长催化剂实用寿命。CO2作为一种温和的氧化剂,在丙烷的氧化脱氢反应中会改变其脱氢途径,同时CO2可以通过消耗H2来提高底物转化率。

    丙烯   丙烷脱氢   二氧化碳   催化   双金属

    近日,哥伦比亚大学化学工程系的Jingguang G. Chen(陈经广)教授研究了二氧化铈负载的双金属催化剂对丙烷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催化效果。一般而言,丙烷和二氧化碳的反应有两种途径,一种为丙烷的氧化脱氢(CO2-ODHP, 式1),另一种为丙烷的干气重整(DRP,式2)。反应中这两种途径是一起发生的,但是它们对丙烷的转化率天差地别,因此了解催化剂在反应中主要催化丙烷与二氧化碳通过哪种途径进行反应对提高丙烷的转化率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发现Fe3Ni催化的丙烷和二氧化碳反应主要为CO2-ODHP途径,而Ni3Pt则是主要是DRP途径。该成果以“Combining CO2 reduction with propane oxidative dehydrogenation over bimetallic catalysts”为题发表于《自然通讯》(DOI: 10.1038/s41467-018-03793-w

    丙烯   丙烷脱氢   二氧化碳   催化   双金属

    表1. 催化剂对二氧化碳和丙烷反应的催化效果

    (图片来源:Nat. Commun. 20189, 1398)

    作者首先利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二氧化铈负载的Fe3Ni、Fe3Pt及Ni3Pt等催化剂,并通过连续反应器探究了这些催化剂对二氧化碳和丙烷反应的催化效果。结果表明,尽管单独的Fe3对于反应没有催化效果,但是Fe3Ni双金属催化剂表现出了良好的催化活性及选择性;相较与Fe3Ni,含有贵金属的Fe3Pt不仅催化活性更低,其选择性及稳定性也不如Fe3Ni;而Ni和Pt的结合则会提高催化剂对DRP途径的选择性。此外,作者通过XANES发现在反应条件下,Ni和Pt是以单质形式存在,而Fe在Fe3Ni催化剂中则是以氧化态存在的。

    丙烯   丙烷脱氢   二氧化碳   催化   双金属

    图1. 催化剂的XANES图谱

    (图片来源:Nat. Commun. 20189, 1398)

    此外,为了进一步了解二氧化碳和丙烷的两种反应途径,作者通过DFT计算了C-H键及C-C键断裂的能量,结果发现C-C键的断裂偏向于发生在Ni3Pt的表面,而C-H键的断裂则偏向于发生在Fe3Ni和FeO/Ni的表面。

    丙烯   丙烷脱氢   二氧化碳   催化   双金属

    图2. 催化剂催化二氧化碳和丙烷反应的DFT计算结果

    (图片来源:Nat. Commun. 20189, 1398)

    全文作者:Gomez, Elaine, Kattel, Shyam, Yan, Binhang, Yao, Siyu, Liu, Ping, Chen, Jingguang G.

    通讯作者:

    丙烯   丙烷脱氢   二氧化碳   催化   双金属

    陈经广教授
    文章作者:Grenemal


  • 加州大学尔湾分校SergeyV. Pronin课题组:蒽醌-氧杂蒽酮异二聚体的简洁合成方法

    2018-04-13 12:59:37

    蒽醌-氧杂蒽酮异二聚体是一大类芳香聚酮衍生的真菌代谢物。这些天然产物表现出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增殖作用、形成离子通道、抗球虫活性和抗菌活性。蒽醌-氧杂蒽酮异二聚体结构中含有独特的嵌入在多个羰基之中的双环[3.2.2]壬烯片段(图1),并在不同分子中呈现不同的氧化态(如123)。这种片段被认为是由蒽醌衍生亚单元的氧化异二聚化生成的,并且两个单体以几乎垂直的方式连接,产生了特征性的分子形状。蒽醌-氧杂蒽酮异二聚体的桥多环核心成为了多个课题组的合成研究课题。


    蒽醌-氧杂蒽酮异二聚体      Hauser-Kraus环化      分子内醇醛缩合      acremoxanthone A      J. Am. Chem. Soc.蒽醌-氧杂蒽酮异二聚体、      acremoxanthone A

    图1. 典型的蒽醌-氧杂蒽酮异二聚体

    (来源:J. Am. Chem. Soc.


    近日,来自加州大学尔湾分校SergeyV. Pronin课题组J. Am. Chem. Soc.上报道了蒽醌-氧杂蒽酮异二聚体的合成方法,通过5步组装即可得到这些天然产物的官能化五环核心(DOI: 10.1021/jacs.8b03110)。为了证明这一概念,作者还利用商业化原料经10步反应合成了acremoxanthone A(3)。作者相信,快速获得官能化的五环核心可以实现蒽醌-氧杂蒽酮异二聚体的轻松组装。而五环核心(如4)可由苯酞衍生物5与取代苯并环庚烯酮6通过Hauser-Kraus环化、分子内醇醛缩合和仲醇消除得到。


    苯酞衍生物可由商业化的原料制备得到,而苯并环庚烯酮片段的合成鲜有文献报道。因此,作者先探索了苯并环庚烯酮的合成路线(图2)。作者选择了可购买的溴化物7为起始原料,先使用PhSO2Na将其转化为砜8,再与烯丙基氯9和苄基溴10反应得到了氧化芳基化前体11。烯醇醚11与[双(三氟乙酰氧基)碘]苯(PIFA)在六氟异丙醇(HFIP)中反应得到了1:4混合的不饱和酮1213


    蒽醌-氧杂蒽酮异二聚体      Hauser-Kraus环化      分子内醇醛缩合      acremoxanthone A      J. Am. Chem. Soc.蒽醌-氧杂蒽酮异二聚体、      acremoxanthone A

    图2. 苯并环庚烯酮片段的合成

    (来源:J. Am. Chem. Soc.


    接下来,作者发现使用氰基苯酞21的锂衍生物处理1213的混合物,再加入强酸并加热,可以直接得到五环产物23(图3)。这一反应过程涉及1213之间的可逆转化,lithio-21在异构化中起催化作用,并且1213的初始比例不影响23的收率。


    蒽醌-氧杂蒽酮异二聚体      Hauser-Kraus环化      分子内醇醛缩合      acremoxanthone A      J. Am. Chem. Soc.蒽醌-氧杂蒽酮异二聚体、      acremoxanthone A

    图3. 桥多环部分的组装

    (来源:J. Am. Chem. Soc.


    获得了五环化合物23之后,作者用其进行了acremoxanthone A(3)的合成(图4)。仲醇23与硫代羰基二咪唑(TCDI)一起加热后经历消除过程转化为目标五环中间体4。然后,用保险粉还原中间体4中的一个羰基得到了苄醇24,收率和非对映选择性都很高,但分子中C10的构型与目标不符。接下来,在Pd(PPh3)4催化作用下,24和芳基锡烷25发生羰基化Stille交叉偶联,生成了二苯甲酮衍生物26;经三溴化磷和过量的三溴化硼处理后,再在醋酸和HFIP的混合溶剂中进行溶剂解反应,便得到了只在C4ʹa位还保留一个甲氧基的醋酸酯27,并且此时C10也转化为了目标构型。最后,中间体27在弱碱作用下关环形成氧杂蒽酮部分,至此,作者使用商业化的原料通过10步反应合成了acremoxanthone A(3


    蒽醌-氧杂蒽酮异二聚体      Hauser-Kraus环化      分子内醇醛缩合      acremoxanthone A      J. Am. Chem. Soc.蒽醌-氧杂蒽酮异二聚体、      acremoxanthone A

    图4. (±)-Acremoxanthone A(3)的合成

    (来源:J. Am. Chem. Soc.


    总结:

    Pronin课题组报道了一种合成蒽醌-氧杂蒽酮异二聚体中官能化五环核心的简洁方法,其中的关键步骤在于通过烯醇醚的分子间氧化芳基化反应和Hauser-Kraus环化-醇醛缩合反应构建独特的双环[3.2.2]壬烯片段。此外,作者利用这种方法快速合成了(±)-acremoxanthone A。


    通讯作者:

    蒽醌-氧杂蒽酮异二聚体      Hauser-Kraus环化      分子内醇醛缩合      acremoxanthone A      J. Am. Chem. Soc.蒽醌-氧杂蒽酮异二聚体、      acremoxanthone A

    SergeyV. Pronin助理教授


  • 中科大龚流柱课题组:多催化剂接力催化苯乙烯、烯丙醇和H2/CO合成α-季碳手性醛

    2018-04-13 12:58:39

    文章作者:麻绳梨宫


    近年来,两种或更多种催化剂联合使用的多催化剂接力催化体系(multi-catalyst relay catalysis,图1已成为很有前景的有机合成策略。在这样的体系中,不同类型的催化剂(即金属催化剂,有机催化剂或酶催化剂等)在一次操作中即可协同或独立实现传统的多步合成,这样就大大减少原料,溶剂,时间等的浪费。

      

    Chem        龚流柱        中科大        催化

    图1 多催化剂接力催化概念

    (来源:Chem

      

    虽然接力催化领域不断获得了一些成就,但多催化体系仍然存在问题和艰巨的挑战:(1)涉及三个以上截然不同催化剂的多催化剂体系鲜有报道,因为在实现更复杂的转化同时,可能会导致许多催化剂和中间体的兼容性问题;(2)成功的多催化剂体系,尤其是那些提供通用和多种转变的体系,数量仍然有限;(3)大多数的多催化剂体系催化不对称串联反应时需使用设计的底物,它们需要多步合成。针对上述问题和挑战,近日,中科大龚流柱课题组通过Rh催化加氢甲酰化和Pd、有机催化剂共催化不对称烯丙基化联用,实现了将简单易得的苯乙烯、烯丙醇和H2/CO转变为α-季碳官能化醛。相关文章发表在Chem上(DOI:10.1016/j.chempr.2018.03.010)。

      

    Chem        龚流柱        中科大        催化

    图2 反应路线

    (来源:Chem

      

    过渡金属催化的羰基化烯丙基化(如Tsuji-Trost reaction)是有机合成中比较经典的反应。这两个重要过程的结合,意味着在一个反应器中同时进行两个反应,大大提高了合成效率。在作者的假设中,烯烃在Rh催化下进行选择性加氢甲酰化,然后在Pd和胺协同催化下,对原位产生的醛进行不对称α-烯丙基化,最终产生α-季碳官能化的手性醛。List课题组报道了由Pd/有机催化剂协同催化的醛和酮直接α-烯丙基化反应(Angew. Chem. Int. Ed201150, 9471–9474),龚流柱课题组之前也报道过Rh /手性布朗斯特酸催化烯烃的氨基甲基化反应(Org. Lett201719, 1076–1079)。受到这些醛类化合物不对称α-烯丙基化研究的鼓舞,作者对其假设进行探究。选择烯丙基醇作为烯丙基化剂是因为它们易于取用,选择Pd和有机催化剂的共催化剂体系以促进原位产生的醛的不对称α-烯丙基化。如图3所示,在非手性Pd(0)催化剂和BINOL衍生的手性磷酸存在下,烯丙醇转化为带有手性阴离子的对烯丙基Pd配合物。非手性胺与由烯烃加氢甲酰化过程产生的α-支化醛形成烯胺中间体,烯胺II与对烯丙基Pd配合物IV反应形成手性亚胺VI,其在原位水解后产生α-季碳手性醛3并释放出胺。在此催化体系中,由于烯胺形成过程引起的外消旋作用,不对称加氢甲酰化并不是必需的,手性磷酸是控制整个反应中立体选择性的唯一手性因素

      

    Chem        龚流柱        中科大        催化

    图3 反应机理

    (来源:Chem

      

    研究初期,作者以含有Rh配合物、Pd(PPh3)3、手性磷酸(R)-TRIP和手性胺A1的多催化剂体系和苯乙烯(1a),肉桂醇(2a)在H2/CO气氛下反应。为减少由H2/CO引起的副反应,并抑制CO配位导致Pd催化剂的失活效应,作者使用了1 bar的气体(CO / H2 = 1:1),这是反应的关键因素。降低Rh配合物用量至1 mol %,可以有效地提高产率。另外,增加胺A1用量至1 eq.,反应的收率和立体选择性均大幅提高(图4)。

      

    Chem        龚流柱        中科大        催化

    图4 条件筛选

    (来源:Chem

      

    在确定最优反应条件后,作者对底物进行拓展,研究发现一系列肉桂醇都可以顺利地得到α-季碳醛,产率为中等到极好(57%-97%),并具有高至极好的对映体选择性(86%–99% ee,3b3i)。

      

    Chem        龚流柱        中科大        催化

    图5 反应物筛选

    (来源:Chem

      

    紧接着作者用2-苯基丙-2-烯-1-醇和苯乙烯反应对苯乙烯衍生物的通用性进行探究。该反应均能以中等至高等收率得到手性醛类,并具有高至极好的对映体选择性(84%-99%ee,3s3aa)。

      

    Chem        龚流柱        中科大        催化

    图6 反应物筛选

    (来源:Chem

      

    通讯作者:

    Chem        龚流柱        中科大        催化

    龚流柱教授


    Chem        龚流柱        中科大        催化

    韩志勇副研究员


  • Science:改造血红蛋白可用于催化高应变碳环化合物

    2018-04-12 14:25:58

    在环状有机分子中,环应变由键角键长比例、非键合取代基的空间位阻效应等因素决定。最简单的碳环——环丙烷和环丁烷具有26-28 kcal/mol的环应变。将碳碳多重键或桥键引入这些小环体系中,会引起额外的应变和结构刚性。例如,具有内环双键的环丙烯具有54 kcal/mol的环应变,而双环[1.1.0]丁烷的环应变高达66 kcal/mol。这些碳环在化学合成中作为中间体具有特别的吸引力,因其可以通过应变释放而转化成特殊的化合物;而在超分子材料领域,高环应变的碳环结构赋予少见的结构刚性,导致一些有趣的物理性质,比如高机械稳定性和高玻璃化转变温度。这些应变结构的固有能力也可以响应外力而得到释放,而导致物理性质(如电导率)发生根本改变,这是刺激响应材料非常需要的特征。

       

    然而,高环应变大大增加了合成的难度。制备双环丁烷的常用路线是从二溴-2-(溴甲基)环丙烷亚结构开始,使用有机锂试剂进行锂-卤素交换,然后在严格无水和低温条件下进行亲核取代。另一种途径则是依赖碳烯到炔烃的双重转化,但是在文献中的几个例子大多局限于亚甲基碳烯。合成不对称双环丁烷结构非常有挑战性,并且可以同时产生多个手性中心。通过将对映选择性碳烯添加到炔烃中来进行环丙烯合成还需要基于铑、铱和钴的过渡金属手性催化剂。在温和条件下开发具有高效率和选择性的可持续催化系统,将是在合成高应变碳环方面的重大进步。

      

    Science        加州理工学院        Frances H. Arnold        血红蛋白        环丙烯        双环丁烷

    血红蛋白催化下双环丁烷的形成

    (来源:Science

      

    酶是生物学上的催化剂,能够加速化学转化达到几个数量级,同时显示出对选择性的精确控制。尽管大自然已经合成出了各种含环丙烷的产物,但环丙烯或者双环丁烷片段却极为少见。这可能是由于在分离/纯化条件下这些结构的稳定性较差导致其分解。尽管如此,研究者设想通过定向进化来优化这些酶的活性和选择性,可以重新利用现有的酶来催化合成高应变碳环化合物。


    来自美国加州理工学院Frances H. Arnold教授所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设计了一种酶,在催化合成高应变碳环化合物方面迈出了一大步(DOI:10.1126/science.aar4239。在制造出用于催化环丙烷化的酶之后,研究人员可以用这种新型生物催化剂将一个或两个碳烯与碳-碳三键反应制备出环丙烯或双环丁烷,而这是自然界没有发现过的反应。

      

    Science        加州理工学院        Frances H. Arnold        血红蛋白        环丙烯        双环丁烷

    双环丁烷的形成和衍生化的范围

    (来源:Science

      

    Arnold教授的团队使用一种血红蛋白,是具有中心铁-卟啉配合物的金属酶。在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中,血红蛋白可以帮助将氧气从肺部传递到全身组织。通过定向进化改变蛋白质活性位点周围的氨基酸残基,直到他们发现了一种在反应方面表现优异的变体。进化蛋白甚至可以以手性方式进行反应:环丙烯几乎完全以单一对映异构体的形式被生产出来,并且双环丁烷反应首先产生exo-endo构型环。环丙烯可以用作合成结构单元、生物正交成像前体和聚合物合成中的单体。通过新的进化蛋白大规模生产环丙烯,可以方便研究人员进一步探索其在不同领域的潜在效用。


    进化蛋白通过活化碳-碳键而使得碳烯添加到炔烃,稳定环丙烯中间体的反应性(双环丁烷的形成)以及碳烯转移过程的精确立体控制,实现了所需的转化。进化蛋白的生物催化反应具有令人惊讶的广泛底物范围,以及高反应性和选择性,为大规模制备超过25产品提供路线。这种生物催化系统可以轻松合成自然界罕见的多功能分子结构,扩大了生物系统的一系列化学结构。


    通讯作者:

    Science        加州理工学院        Frances H. Arnold        血红蛋白        环丙烯        双环丁烷

    Frances H. Arnold教授

    第一作者:

    Science        加州理工学院        Frances H. Arnold        血红蛋白        环丙烯        双环丁烷

    Kai Chen


  • 传统催化剂性能的提升:MOF材料的包结增强Crabtree催化剂的稳定性及选择性

    2018-04-12 14:22:10

    有机金属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是通过有机配体与金属离子自组装而成的一类新型有机-无机杂化多孔材料。与其它多孔材料相比,MOFs具有大的比表面积、高的孔隙率以及结构和性质可调等特性,这些优良性质使其在催化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而Crabtree催化剂作为最好的商业化烯烃加氢催化剂,会在加氢条件下生成无催化活性的多金属氢化物,这极大的限制了其催化性能。虽然一些方法如对Ir配体进行修饰或者引入较大尺寸的配体阴离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催化剂的聚集效应,但学者们仍然需要更为有效的方法来进一步改进Crabtree催化剂的催化效果。

    有机金属框架    催化    稳定性    Crabtree催化剂

    图1. 金属有机框架结构对Crabtree催化剂的包结作用

    (图片来源:Angew. Chem. Int. Ed2018, ASAP)

    近日,利物浦大学化学院的Matthew J. Rosseinsky教授和牛津大学化学系的Andrew S. Weller教授联手,利用阳离子交换作用成功将Crabtree催化剂[Ir(cod)(PCy3)(py)][PF6](2-PF6)包裹于MIL-101(Cr) MOF(1-SO3Na)中,并发现MOF结构的包裹可以增强催化剂对烯醇加氢反应的催化活性及选择性。该成果以“Encapsulation of Crabtree’s Catalyst in Sulfonated MIL-101(Cr): Enhancement of Stability and Selectivity between Competing Reaction Pathways by the MOF Chemical Microenvironmen” 为题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DOI: 10.1002/anie.201710091)。

    有机金属框架    催化    稳定性    Crabtree催化剂

    图2. 进入MOF结构前后催化剂性质的变化

    (图片来源:Angew. Chem. Int. Ed2018, ASAP)

    作者首先通过成熟的方法合成了磺化的MIL-101(Cr)(1-SO3H),并通过AcONa/AcOH缓冲溶液(pH=4.7)对1-SO3H进行处理以增加其内部可交换的Na+数量。因为水溶液会导致催化剂失活,作者利用无水无氧的丙酮作为溶剂,1-SO3Na2-PF6为反应底物,通过离子交换反应得到了2@1-SO3Na,并通过XRD、BET及核磁等手段证明了2@1-SO3Na的存在且其晶体结构、元素组成等在离子交换前后并没有发生较大变化。

    有机金属框架    催化    稳定性    Crabtree催化剂
    图3. 1-SO3Na2@1-SO3Na在液相(左)及固相(右)中催化烯烃加氢反应

    (图片来源:Angew. Chem. Int. Ed2018, ASAP)

    在确定了1-SO3Na2@1-SO3Na的结构特性后,作者研究了MOF结构的包裹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文章选取了一系列没有其他官能团修饰的烯烃为反应底物,在温和的条件下对其催化加氢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这些烯烃,MOF结构的包裹并没有增强其催化效果,相反,由于加氢反应发生在2@1-SO3Na的孔隙内而不是表面,金属有机框架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催化剂的活性。而与溶液中的反应不同,固态下MOF结构可以使催化剂的催化效果增加6倍

    有机金属框架    催化    稳定性    Crabtree催化剂

    图4. MOF包结对催化剂稳定性及选择性的影响

    (图片来源:Angew. Chem. Int. Ed2018, ASAP)

    除了研究1-SO3Na对催化剂催化效果的影响外,作者还对其反应选择性的影响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因为MOF结构的特性,它对其内部的分子具有一定约束作用,因此可能会对不同底物的同一类型反应产生不同的效果。实验结果与预测的相符,对于不同的底物,MOF对其产物选择性有着不同的影响。此外,通过长时间的反应结果可以发现,没有MOF的保护,Crabtree催化剂在3小时后便失去催化活性了,而催化剂进入到MOF结构中后,其活性可以得到很好的保存

    全文作者:Grigoropoulos, A. , McKay, A. I., Katsoulidis, A. P., Davies, R. P., Haynes, A. , Brammer, L. , Xiao, J. , Weller, A. S. and Rosseinsky, M. J.

    通讯作者:

    有机金属框架    催化    稳定性    Crabtree催化剂

    Rosseinsky, M. J.

    有机金属框架    催化    稳定性    Crabtree催化剂

    Weller, A. S.


  • 【纳米材料】新型碳纳米材料的制备:sp3杂化成键的氮化碳纳米线

    2018-04-11 13:04:52

    碳是目前已知的同素异形体最丰富的材料,除了常见的三维碳材料如石墨、金刚石外,还主要包括二维碳材料如石墨烯、石墨炔等,一维碳材料如碳纳米管及零维材料如富勒烯。其中,一维碳纳米材料是指径向尺寸为纳米级,轴向尺寸为微米级的纳米材料。自从发现以来,这种基于C-C键的材料以其优异的化学、光物理学、电磁学及力学特性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并在储能材料、电子器件、传感器及催化等领域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但现阶段一维的碳纳米材料主要是碳纳米管及碳纳米纤维,它们中大部分的碳原子都是以sp2杂化轨道成键,而以sp3杂化轨道成键的一维碳纳米材料相对较为少见。然而基于sp3杂化轨道成键的一维碳纳米材料都具有极高的杨氏模量其强度与常见的碳纳米管相比毫不逊色。此外,基于这种材料的纤维、聚合物都展现出了独特的性质,因此逐渐成为了学者们研究的重点。

    近日,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化学学院的John V. Badding教授以吡啶为原料制备出了有序的sp3杂化轨道成键的氮化碳纳米线。 固态的吡啶具有与苯不同的晶体结构,因此,通过压缩小尺寸芳香族化合物制备的低维度晶体的性质也不同,此外,氮化碳纳米线中的氮原子可以提高这种材料的加工性,改变其光致发光性,甚至可能减少能带隙。该成果以“Carbon Nitride Nanothread Crystals Derived from Pyridine”为题发表与《美国化学会志》(DOI: 10.1021/jacs.7b13247)。

    纳米材料  纳米线  压缩

    图1.  基于吡啶制备的氮化碳纳米线材料

    (图片来源:J. Am. Chem. Soc2018, ASAP)

    为了得到了氮化碳纳米线,作者首先对液态的吡啶进行缓慢的加压,发现吡啶会在1-2 GPa的压强下变成固体,而反应则会在大约18 GPa的时候发生。但是仅通过压缩吡啶的方法得到的晶体产物并不会具有纳米线的衍射图案。因此作者在得到产物后继续以23 GPa的压强压缩产物,持续1小时后再缓慢地降低压强,最后得到了半透明的黄色固体。通过与化学汽相沉积法制备的氮化碳薄膜相比,氮化碳纳米线在轴向上的堆积及轴向上的原子结构都展现出了更为高度的有序性。同时,固态核磁碳谱及氮谱表明通过这种方法制备的纳米线中碳原子的杂化方式确实以sp3为主。

    纳米材料  纳米线  压缩

    图2. 纳米线材料的红外(左)及核磁(右)图谱

    (图片来源:J. Am. Chem. Soc2018, ASAP)

    此外,如前文所述,纳米线通常具有光致发光性质。但与纯碳纳米线相比,氮掺杂的碳纳米线展现出了不同的蓝光、绿光及红光发射性质。在掺杂了氮以后,碳纳米线的发射波长都出现了一定的红移,作者推测这是可能与碳纳米线能带隙的降低有关,而这种光学性质的改变可以被用于特定的生物成像。

    纳米材料  纳米线  压缩

    图3. 纳米线材料的光致发光性质

    (图片来源:J. Am. Chem. Soc2018, ASAP)

    全文作者:Xiang Li, Tao Wang, Pu Duan, Maria Baldini, Haw-Tyng Huang, Bo Chen, Stephen J. Juhl, Daniel Koeplinger, Vincent H. Crespi, Klaus Schmidt-Rohr, Roald Hoffmann, Nasim Alem, Malcolm Guthrie, Xin Zhang, and John V. Badding

    通讯作者:

    纳米材料  纳米线  压缩

    John V. Badding


1477/8<12345678>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0
  • 日志数: 272
  • 建立时间: 2018-03-27
  • 更新时间: 2018-08-13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