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抗病毒药所致Cotard综合征病例分析

2022.2.21

伐昔洛韦(Valacyclovir)是一种常用抗病毒药,用于治疗带状疱疹。该药经由肾脏排泄,用药前须评估肾功能,以确定适宜的用量,而神经毒性是伐昔洛韦剂量不当时的罕见而严重的不良反应。


一项发表于Prim Care Companion CNS Disord的个案报告中,一例双侧肾细胞癌(RCC)患者正在接受家庭血液透析,由于伐昔洛韦剂量不当而发生Cotard综合征。研究者希望通过本病例增进医务人员对伐昔洛韦神经精神不良反应,以及Cotard综合征的了解。


病例


患者A,女性,55岁,罹患双侧RCC,既往曾有焦虑病史,无其他精神障碍史,因精神状态改变被送入急诊,表现为莫名大笑、舞蹈及尖叫,声称「我在天堂里了」。


患者家人反映,患者于就诊当天上午出现精神异常,既往从未有过类似表现。评估过程中,患者人物定向力完整,但时间及地点定向力受损;认为自己已经死去,目前身在天堂;否认任何不适主诉,否认幻听、幻视、自杀及杀人观念。


躯体检查提示肾功能不全,血尿素氮及肌酐升高;脑电图异常,提示中重度弥漫性脑病,无局灶、偏侧及癫痫样放电。进一步了解病史后得知,就诊前患者正在使用伐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剂量为1000mg tid。考虑到患者的RCC病史,伐昔洛韦的剂量应相应调整至500mg/d。


患者立即接受血液透析,并连续3天接受了透析,每次4个小时。第2天,患者的精神症状显著改善,虚无妄想消失;第3天,患者的精神状态即完全恢复至基线水平。


讨论


伐昔洛韦是另一种常用抗病毒药阿昔洛韦的L-缬氨酸酯前药。阿昔洛韦在体内氧化代谢为9-羧甲氧甲酯鸟嘌呤(9-CMMG),该物质可穿透血脑屏障,抑制线粒体DNA聚合酶活性,导致线粒体毒性,并最终增加尿毒症毒性(uremic toxicity)。高龄及肾功能不全者更容易出现神经毒性反应,而4小时的透析可使血中9-CMMG水平下降64%,进而降低其毒性。


1882年,Cotard综合征由Jules Cotard首次报告。该综合征的常见临床表现包括显著的虚无妄想、焦虑、激越及感知觉损害。该综合征并非ICD及DSM的正式诊断条目,但可归入妄想性障碍(F22*及297.1)。目前针对该综合征的个案报告仅有200例左右,平均起病年龄为52岁,女性多于男性,抑郁和焦虑属于高危因素。针对该综合征的发生机制,目前有多种假说,如有研究者认为,患者前岛叶皮质体积下降,而该脑区与内感性知觉相关。Cotard综合征可能与多种疾病有关,包括躯体及精神疾病,临床中需要全面了解病史,以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本病例中,患者因药物中毒出现了罕见的神经精神表现。对于临床医师而言,一旦患者出现急骤发作的神经精神症状,尤其是存在肾功能不全等背景因素,也应考虑到类似的可能性,真正全面完善病史采集及鉴别诊断,而非简单地将“排除躯体疾病或药物所致”作为例行程序。


文献索引:Kassam AS, Cunningham EA. Cotard syndrome resulting from valacyclovir toxicity. Prim Care Companion CNS Disord. 2018;20(1):17l02143.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