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一例面部结节伴胀痛诊断分析

2022.4.06



病例摘要



患者男,73岁。因面部结节伴轻度胀痛1个月于2013年11月到我院皮肤科门诊就诊,诊断“皮肤感染”,给予克拉霉素口服,2周后结节略有消退,再次来院就诊予皮损组织病理检査,结果提示淋巴瘤可能,遂收住血液科病房。发病期间患者无进行性消瘦,无发热、盗汗、乏力、关节酸痛等不适,二便正常。


体格检査:神志清,精神佳,营养良好,双侧腹股沟触及4个蚕豆大可活动的淋巴结,系统检査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査:额部、眉弓、面颊部、下颌部近十个黄豆至蚕豆大红色结节及斑块,部分中央坏死伴黒痂(图1A、B)。皮损质地中等,轻度压痛。


1442987747766.png


实验室及辅助检査:血常规白细胞分类中淋巴细胞0.66(正常值0.20-0.40,以下同)、中性粒细胞0.29(0.50-0.75),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均正常,未见异形细胞。抗核抗体阳性,核型胞质型,滴度:1:320、余阴性。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略高于正常,免疫球蛋白M、补体C3、C4均正常,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均正常。肝功能、血生化正常。


胸腹部CT:两侧腋下、纵隔、腹腔、腹膜后及双侧腹股沟区多发增大淋巴结,较大的直径为2.5cm;头颅鼻咽CT:未见异常。颈部B超:双侧颈部及锁骨上淋巴结增大,最大的33mmx11mm。骨髓活检示: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细胞系、红细胞系增生减低,巨细胞系增生,形态异常,正常造血结构消失,可见异常淋巴类细胞骨髓弥漫性分布,此类细胞胞体较小,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部分区域可见大细胞浸润,浆细胞散在多见;骨髓染色体检査提示核型分析未见明显异常;骨髓RT-PCR:未检测到常见的29种白血病融合基因转录本。皮损组织病理检査:表皮未见明显异常,真皮、皮下组织内见密集异形淋巴样细胞浸润,细胞小到中等大,核不规则,部分核呈泡状,可见核仁,部分胞质透亮,血管丰富伴内皮肿胀,散在嗜酸细胞浸润(图1C);免疫组化检査:CD3(图2A)、CD43、CD5(图2B)、CD45阳性,CD4部分阳性(图2C),CD8弥漫阳性(图2D),T细胞内抗原(TIA)-1阳性(图2E),CD30(2F)、多发性骨髓瘤癌基因1(MUM1)灶性阳性,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35%阳性,CD56、CD20、CD79a、CD10、CD15、CD23、CK、Bcl-6、Bcl-2Pa、潜伏膜蛋白1(latent membrane protein-1,LMP-1)、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阴性。


1442987774178.png


诊断: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IV B期。


治疗:患者家属考虑患者年纪大,承受不了化疗的不良反应,对患者隐瞒病情,放弃治疗。



讨论



淋巴瘤可原发于皮肤,皮肤外没有累及,也可继发于其他部位淋巴瘤细胞浸润到皮肤,最常见的是来源于淋巴结。一些以结内病变为主,不属于那些已经明确的独立的T细胞淋巴瘤中的任何一种称为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属侵袭性淋巴瘤,常累及全身,表现为淋巴结增大,可累及肝、脾、骨髓、皮肤等处。


本病需与明确的独立的T细胞淋巴瘤鉴别,如最常见的原发皮肤淋巴瘤——蕈样肉芽肿(MF)和Sezary综合征,MF进展缓慢,皮疹常从斑片演变成斑块,很少在数年内发展成瘤样肿块,而Sezary综合征为MF的红皮病亚型。成人T细胞淋巴瘤患者可出现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类皮损,前者常全身播散,表现为丘疹、结节、肿瘤或红皮病,后者常表现为鱼鳞病样改变。结外NK/T细胞淋巴瘤临床以鼻腔及面中部进行性毁损性病变为特征,肿瘤最初常常局限于上呼吸道,很少累及骨髓,但很快播散到皮肤、胃肠道、睾丸、颈部淋巴结等部位,皮肤受累,表现为结节并多伴有溃疡。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皮损好发于肢体,其次为躯干,大多为多发,黄褐色至红色,皮下结节或斑块。原发性皮肤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多发生在50岁以上男性,病变表现为实体的、无症状的皮肤或皮下紫红色肿块,表面可发生溃疡,约25%的患者可有部分或全部消退,而经局部切除并加以化疗具有良好的预后。


孙剑笠等对58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进行分析,82.8%的患者因浅表淋巴结增大或鼻咽及口咽部肿物就诊,其中累及皮肤和皮下组织各1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皮肤损害常在四肢,江山和梁伶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类型),主要表现为四肢多发结节、肿块十余年。龚瑜等报告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1例并发结节性痒疹,皮损累及头面部、躯干、四肢。游丽芳等报告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1例,以颈部、胸部散在黄豆大淡红色丘疹及骨髓浸润为主要表现,无淋巴结损害。本例患者的皮损仅累及面部。


本例易与具有结节、肿块、继发形成溃疡为突出表现的皮肤病混淆,首先是好发于面部的鳞状细胞癌、结节溃疡型基底细胞癌。其次与感染性皮肤病如孢子丝菌病,马尔尼菲青霉病,皮肤分枝杆菌病皮损相似,还要排除肉芽肿性皮肤病、皮肤血管炎、Sweet综合征等。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正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特别是皮肤组织病理、免疫病理有特征性改变。治疗通常对化疗敏感,但复发率高,远期生存率低,目前尚无标准的治疗方案,CHOP(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为主的方案疗效差异较大,5年生存率为25%~45%。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