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成人型石骨症病例分析-1

2022.2.10

石骨症(osteopetrosis)又称大理石骨病、先天性骨硬化、广泛性脆性骨质硬化等,于1904年德国放射学家ALBERS-SCHONBERG首先描述,故又名Albers-Schonberg病,1926年KARSHNER依据病变特征将其命名为石骨症。石骨症是破骨细胞减少和/或功能异常所致的因骨吸收障碍而引起的罕见病,文献报道北美发病率为1/50万。本文报道1例具有典型X线表现的石骨症患者,并复习文献,以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


病例简介


患者,女,18岁,因“活动后右侧髋关节疼痛不适1年余”于2017-08-29就诊。查体:脊柱侧弯,无压痛及椎旁叩击痛;骨盆向左侧倾斜,双侧髋关节活动轻度受限,“4”字试验阳性,右侧稍重;双侧膝关节外翻畸形,膝关节活动度可,被动屈伸未见明显不适;测量双侧下肢等长(见图1)。X线检查示:(1)全身骨密度增高,骨小梁粗糙、模糊,骨皮质厚,髓腔窄小;(2)脊柱侧弯畸形,椎体“夹心蛋糕”样改变,肋骨串珠样;(3)两侧髂骨翼呈典型“同心环状征”;(4)双侧胫骨、指骨、掌骨可见不同程度骨中骨征;(5)颅骨增厚,颅底硬化明显;(6)双侧髋关节、膝关节软骨下骨密度增高,关节间隙窄(见图2~8)。全身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ECT)检查示:(1)双侧股骨下段、胫骨及腓骨两端膨胀变形,骨代谢异常增高;(2)双侧肱骨上段、耻骨及双侧肋骨代谢异常(见图9)。






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沉降率19mm/1h,白细胞计数5.42×109/L,球蛋白33.9g/L,清蛋白24.6g/L,碱性磷酸酶87U/L,血钙、磷、尿酸等均未见异常。诊断为:(1)石骨症,(2)脊柱侧弯畸形。未针对本病做特殊治疗。既往史及家族史:患者自幼生长发育与同龄儿无异,10年前因摔伤致右胫骨骨折,石膏固定保守治疗后痊愈。近期发现下肢变形,走路姿势异常。父母非近亲结婚,否认家族遗传病。


讨论


临床分型及特点  1942年,CLAIRMONT、SCHING初次确认了石骨症具有家族遗传性。根据遗传形式不同,将其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石骨症(ARO)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石骨症(ADO)。ARO发病率为1/30万~1/20万,有地区特异性。ARO发病早,多出现在婴儿和儿童期,进展迅速,病死率较高。ARO可分为3个亚型:(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恶性石骨症(MOP)多在婴幼儿期发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故又称为恶性石骨症;患者骨皮质增厚,髓质钙化,使有效造血成分变少,出现肝、脾代偿性增大和贫血,长期造成患儿生长发育缓慢,钙质失去正常代谢,多数出现维生素D缺乏症,亦可有粒细胞、血小板减少,使部分患儿在出生后不到1岁便因感染或出血而死亡。生化检测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水平大多正常,酸性磷酸酶水平常升高,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水平明显升高。连锁分析已将MOP定位于11q12-913D11S1983和D11S2371之间14CM的区域。(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中间型石骨症(IRO)多在儿童期由创伤性骨折而确诊,多数患儿矮小、贫血,鲜见肝、脾大(3)碳脱水酶Ⅱ缺陷综合征,表现为骨硬化合并肾小管性酸中毒,临床大多有肾性酸中毒表现,且智力低下,反应迟钝。随年龄增长,该型骨病变及临床症状可逐渐好转,骨折后,骨痂生长快,但属病理性愈合。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