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一例蚊虫叮咬致体表骨化性肌炎病例分析

2022.3.09

一、病例介绍


患儿女,9岁,2016年4月6日因“发现右肘部皮下肿物9个月”就诊。家属代述,患儿高敏体质,对多种物质(花粉、 海鲜等)有过敏倾向,无其他特殊既往病史。9个月前,右上肢曾被蚊虫叮咬,局部形成高张力水泡,未行特殊处理,数周后,水泡内出现米粒大小肿物,随时间推移,肿物逐渐变大,伴压痛。检查:患儿体态偏胖,右肘部桡侧皮肤可见一直径约2 cm半球形隆起,表面局部皮肤光亮、皮纹消失,颜色略深于肤色,肿物中央可扪及一边界清楚的实心硬块,质韧,有蒂与深部相连,硬块与皮肤间存在少量积液,按压时肿物可整体陷入皮下;同时见右侧内踝处亦有一蚊虫叮咬后形成的 高张力水泡(图1)。门诊初步诊断:右上肢皮下肿物(性质待查)。


局麻下行肿物切除手术,切开表层皮肤后,见皮下少量疏松结缔组织,肿块表面包膜完整,绝大部分位于脂肪层浅面,蒂部与脂肪层深面粘连,完整切除肿块后,分层缝合皮肤。肿块为实心的不规则体,切开时有砂砾感,中央呈白色、胶冻样改变。病理提示,肿块内大量梭形细胞浸润,可见大量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及骨小梁结构,符合骨化性肌炎组织 学表现(图2)。手术后24 h内开始放射治疗(外院治疗),每天1次,每次给予5 Gy,连续5 d。14 d时拆线,切口愈合良好。



图l 1A:病灶大体观,小图示肿物中心为实质肿块,外层少量积液;1B:肿块以蒂部与脂肪深面相连.小图示肿块截面;lc:术后15 d;1D:右侧内踝蚊虫叮咬后形成高张力水泡
图2 2A:HE染色显示陈旧性病变区由成熟板层骨纤维组织和薄壁血管组成;2B:过渡区由成骨细胞、成纤维细胞数量不等的成熟骨及骨样基质组成,夹杂薄壁扩张血管;标尺为10μm


二、讨论


骨化性肌炎最早由Von Dusch在1868年命名,其实质是一种异位骨化,好发于肌肉系统,但也可出现在肌腱、皮下脂肪,甚至是神经组织内,通常单发且界限清楚。骨化性肌炎可分为进行性和局限性2类,进行性骨化性肌炎是一种遗传性、进行性、全身性结缔组织病。局限性骨化性肌炎在 临床中并非罕见,常见于年轻、精力旺盛、运动较多的青少年和成人,男性为主心。也可见于老年人和妇女,但罕见于儿童。通常结合患者现病史、既往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x线、cT、MRI或B超),骨化性肌炎并不难诊断,但应注意 与同样表现为软组织内肿块状钙化的骨旁型肿瘤如骨肉瘤、软骨瘤、软骨肉瘤、脂肪瘤、脂肪肉瘤、滑膜瘤、滑膜肉瘤等行 鉴别诊断。局限性骨化性肌炎多为外伤引起,也可无明显诱 因,通常病程长,症状少,在x线片上钙化形态规则,而骨旁型肿瘤在临床上可扪及肿块,其钙化的形态常常不规则。血管造影或cT检查有助于疑难病例的进一步鉴别。


本例在诸多方面存在特殊性,易发生诊断不明或误诊。 ①患者为9岁女孩,此年龄段的骨化性软组织病变多数是进 行性骨化性肌炎。②该患者肿物不是单纯囊性或实质性外 观,而呈现外层积液、内部实心肿块的特殊结构。③既往鲜有关于蚊虫叮咬致病的相关报道。对此,我们推测可能为局 部微环境变化诱导了间充质细胞增殖、分化为成骨细胞。进而逐渐形成病灶。


本例病理学检查见镜下细胞聚集形成骨小梁,大部分区域呈陈旧性骨化性肌炎改变,由成熟板层骨、纤维组织和薄壁血管组成。部分区域由成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骨样基质混合而成,夹杂薄壁扩张的血管,可见多核巨细胞和泡沫细胞,呈过渡区改变。


作为整形外科医生,有必要对以体表肿物形式表现的骨 化性肌炎加深认知。在治疗上,除了手术切除病灶外,为防止复发应行放射治疗,以阻止病灶内细胞的增殖、分化,进而预防局限性骨化性肌炎的形成。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