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一例Schimke免疫-骨发育不良病例分析

2022.4.04

患儿,男,7岁,因“间断头痛9个月”入院。患儿入院前9个月出现发热,体温38 ℃,伴咳嗽、流涕,2 d后出现头痛,为双颞部搏动性疼痛,伴眼痛、非喷射性呕吐及昏睡,无其他伴随症状,每日发作10余次,每次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当地医院诊断“病毒性脑炎”,予抗感染、降颅压治疗2 d后症状消失。


入院前5个月患儿“感冒”发热,又出现头痛、呕吐,再次予降颅压、抗感染治疗后缓解;入院前3个月患儿再次出现头痛、呕吐发作,不伴发热,持续时间2~3 h;以后患儿间断头痛、呕吐,2~3周发作1次,多发生于感冒后。患儿为母亲第2胎第2产,母亲妊娠期有先兆流产史,曾保胎治疗,妊娠32周早产,出生体重1500g,新生儿期健康。自幼生长发育迟缓,身高、体重均明显低于同龄儿,智力、语言、运动发育正常,1岁会走、会说话;约1岁6个月牙齿萌出;平素体质弱,易患感冒;否认家族遗传史。


体格检查:神志清,精神反应可,血压正常;身高89 cm,体重13 kg,头围48 cm,双眼睑轻度浮肿;心肺腹检查无异常;皮肤散在直径2~7 mm咖啡牛奶斑(躯干显著);特殊面容:三角脸、宽鼻梁、扇风耳,颈短,鸡胸,躯干短而宽(坐高40 cm);脊柱侧弯,腹部前凸;四肢近端短,远端大致正常;肘关节、膝关节活动稍受限;颅神经检查无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腱反射正常引出,病理征、脑膜刺激征阴性,感觉及小脑共济检查无异常,独行时步态呈鸭步(图1、图2)。



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电解质、肝功、肾功和肌酶正常;血白蛋白:24.2 g/L(正常值:35~55 g/L);尿常规:蛋白(+++),余正常;24 h尿蛋白定量:77 mg/(kg·d)[>50 mg/(kg·d)];血脂四项:总胆固醇9.25 mmol/L(正常值:1.80~5.20 mmol/L)、甘油三酯2.84 mmol/L(正常值:0.40~1.70 mmol/L)、低密度脂蛋白5.86 mmol/L(正常值:0~3.36 mmol/L)、高密度脂蛋白2.09 mmol/L(正常值:1~1.55 mmol/L),均增高;CD系列:CD340.4%(正常值:550%~820%),CD4 7%(正常值:25%~57%),CD8 31.1%(正常值:190%~340%),CD4/CD8 0.2(正常值:1.1~20),CD4和CD4/CD8比值明显减低;Ig系列大致正常;甲状腺功能五项正常;尿筛查、血串联质谱正常;24 h脑电图:正常;脑血流图:双侧椎动脉血流速度112~124 cm/s(正常值:75~105 cm/s),双侧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基本对称;眼底正常,双眼压正常。


(2)影像学检查:脊柱侧位X线片:椎体普遍变扁,胸腰椎明显,侧位显示前中部厚而膨隆,后部变薄且凹陷,状如梨形。椎体前缘不规则,部分椎体上下缘可见骨质缺损(图3A)。骨盆正位片:双髂骨变短,基底部增宽,髋臼顶水平状或下凸(图3B)。四肢长骨X线片:双股骨头细小、碎裂、下移,股骨近端明显变短,颈干角<90°,双侧髋脱位,假关节形成,股骨远端改变轻微,肱骨近端可见类似改变,手足等管状骨形态大致正常。诊断结果:骨软骨发育异常–脊柱骨骺发育不良。头颅MRI、磁共振血管造影、磁共振静脉成像未见异常。



(3)遗传学检查:由基因公司进行SMARCAL1基因检测:取外周静脉血2 ml,乙二胺四乙酸钠抗凝,提取基因组DNA,用PCR-Sanger测序技术分析SMARCAL1基因编码区外显子和邻近内含子区突变。该患儿送检样本SMARCAL1基因编码区发现2个杂合突变位点:(1)3号外显子c.797-798delCC,p.P266QfsX5,两个碱基的缺失突变导致移码突变,该突变来自患儿母亲;(2)7号内含子IVS7+1G>T,剪接位点突变,该突变来自患儿父亲(图4)。



诊疗经过:根据患儿三角脸、宽鼻梁、身材矮小、颈及躯干短、脊柱侧弯、腰椎前凸、皮肤散在咖啡牛奶斑等特殊体貌;脊柱骨骺发育不良;眼睑浮肿,蛋白尿、高脂血症、低蛋白血症,符合肾病综合征诊断标准;平素体质弱,易患感冒,CD系列检查结果提示存在细胞免疫缺陷;综合上述临床特点,结合基因学检查,患儿诊断Schimke免疫-骨发育不良(SIOD)成立。予低盐、低脂及高蛋白饮食,卡托普利口服降低蛋白尿、保护肾功能及匹多莫德口服调节免疫功能等对症治疗,患儿住院期间未诉头痛等不适,病情稳定出院。电话随访患儿于9岁时因肾功能衰竭死亡。


讨论


SIOD是一个多系统受累、进行性加重的罕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Schimke等于1971年首先描述,后由Spranger等于1991年命名。本病的发病率约为1:(100~300万),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常见临床表现有:(1)身材矮小:常表现为颈部和躯干短,腰椎前凸和腹部突出;(2)特殊面容:包括宽而塌的鼻梁和大鼻头,躯干咖啡牛奶斑,部分患者咖啡牛奶斑可延伸至手臂、颈部和腿;(3)脊柱骨骺发育不良:为最常见的影像学异常表现,包括卵圆且扁平的椎体,小而变形的股骨头骨骺,浅而发育不良髋臼窝;(4)激素耐药的进展性肾病:几乎所有SIOD患者有蛋白尿;73%演变为终末期肾病,肾脏病理学为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5)T细胞缺乏:通常为CD4和CD8降低。


近期有学者根据已发表的文献总结了SIOD临床表现,除上述外,还有一些少见的异常表现,如近一半患者有严重的偏头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卒中,受累患者多有热不耐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卒中有弥漫性、进行性加重为脑动脉硬化的可能。本患儿有频繁发作的头痛,并以此为主诉首诊于神经内科,头痛发作多发生于感染发热后,结合患儿头痛的特点,考虑为偏头痛。SIOD诊断基于临床特征,分子遗传学检测进一步证实诊断;MARCAL1是与SIOD相关的唯一基因突变,约90%的患者可检测到该致病基因突变。


该基因位于染色体2q34~q36,含有18个外显子,编码954个氨基酸,编码蛋白SMARCAL1表达于全身多个系统,故导致多系统受累,如肾脏、骨骼、胸腺、甲状腺及血管等。本患儿SMARCAL1基因发现2个杂合突变位点。其中在3号外显子存在一个微缺失突变c.797-798delCC,该突变导致其编码的蛋白质的第266个氨基酸残基由原来的脯氨酸替换为谷氨酰胺,并且因移码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最终翻译一个只含有270个氨基酸残基的截短蛋白,即P266QfsX5,该突变类型尚未见文献报道。另一个突变位于7号内含子5'端第一个碱基处,即IVS7+1G>T,该突变将导致7号内含子在前体mRNA成熟过程中出现剪接异常,该突变类型目前亦未见文献报道。家系验证显示以上突变分别来自患儿父母,表明这两个突变位点位于不同的等位基因,符合隐性遗传规律。


SIOD尚无特异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重症患儿通常在4~8年死亡,常见的死亡原因有感染、卒中、肺动脉高血压和充血性心脏衰竭、肾功能衰竭等。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