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膨胀海绵致鼻中隔穿孔病例报告

2022.3.04

病历资料 


患者,女,50岁,汉族。体重43 kg, 身高153 cm。因“鼻塞、流脓涕伴头昏、头痛10余年,加重半年”至我科门诊就诊。行副鼻窦冠状位CT扫描示全组副鼻窦炎并鼻息肉,遂住院治疗。患者诉既往体健,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否认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


入院体检:体温36.8 ℃,心率79 次/min,呼吸18 次/ min,血压110/60 mmHg,心肺听诊无异常。专科检查:双侧外耳道通畅,双侧鼓膜无充血、混浊及穿孔。鼻外观无畸形,鼻腔隙狭窄。双侧总鼻道及中鼻道填塞半透明软组织,无坏死及液化。双侧下鼻甲后端肥大明显。鼻道脓路征阳性。鼻中隔偏曲不明显。嗅觉明显减退。鼻咽部检查未见异常。副鼻窦区有压痛及叩击痛。咽喉部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治疗: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在强化+局麻下经鼻内镜行双侧蝶窦开放+双侧前组鼻窦开放+双侧鼻息肉摘除+双侧中鼻甲部分切除+双侧下鼻甲后端部分切除术,手术顺利,术中出血约120 mL。术后双侧鼻窦填塞凡士林纱条,双侧鼻腔填塞涂有红霉素眼膏的膨胀海绵。术后给予抗感染、止血等治疗。术后第2天取出凡士林纱条及膨胀海绵。


术后第5天行双侧鼻腔及鼻窦鼻内镜术后换药,鼻内镜下检查可见双侧鼻窦黏膜水肿,鼻中隔无缺血、坏死及穿孔。双侧下鼻道可见血痂残留。


术后第10天患者诉鼻腔通气良好,无头痛、头昏症状。嗅觉有所恢复(患者已出院)。行双侧鼻腔及鼻窦鼻内镜术后换药发现双侧鼻窦黏膜水肿减轻,鼻中隔前段可见双侧鼻中隔黏膜对称性出现约0.2 cm×0.3 cm的色泽变黑处,无穿孔。患者门诊每天鼻内镜下用涂有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的可吸收性明胶海绵贴敷鼻中隔黏膜缺血部位。


术后第17天患者诉鼻腔通气良好,无头痛、头昏症状。嗅觉有所恢复。患者无鼻腔干燥,呼吸时无哨鸣音。鼻内镜下检查发现鼻中隔前段有约0.3 cm的穿孔。鼻窦黏膜水肿减轻。


术后2个月复查患者无不适主诉。鼻内镜下检查鼻中隔前段可见约0.3 cm的穿孔。鼻窦黏膜色泽正常,无鼻息肉复发。半年后行鼻中隔穿孔修补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讨论 


慢性鼻窦炎作为鼻科常见病及多发病,病因较多,如急性鼻炎因素、急性传染性疾病因素、细菌致病因素、变态反应性因素、鼻窦的解剖形态因素、临近的感染扩散因素、外界感染的致病因素、全身性致病因素等。保守治疗慢性鼻窦炎往往效果欠佳。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能到达较好的效果。膨胀海绵作为鼻内镜手术后填塞鼻腔常用材料,具有费用低廉、效果佳的特点。术后用膨胀海绵规格均为8 cm×2 cm×1.5 cm。


鼻中隔由骨部和软骨部组成。骨部以筛骨正中板和梨骨为主体。软骨部主要由鼻中隔软骨构成。鼻瓣区是鼻腔气道最狭窄的部分,即鼻阻力最大的部位。一般认为鼻瓣区的界限,上外侧是上侧鼻软骨下缘,内侧是鼻中隔,下方为梨状孔的底部以及下鼻 的前端。该病例特点:该患者为中年女性,体重偏瘦,身高偏低,鼻腔隙整体狭小。该鼻中隔穿孔位于鼻中隔前端,为软骨穿孔,位置为鼻瓣区。而鼻瓣区是鼻腔最狭窄处。考虑为双侧鼻腔填塞膨胀海绵膨胀后对鼻中隔前端压力大,导致鼻中隔前端黏膜缺血,即使2 d后取出膨胀海绵后鼻中隔黏膜缺血情况也不能改善,进一步引起鼻中隔黏膜缺血、坏死及软骨穿孔。因患者术中未行鼻中隔矫正术,故不存在对鼻中隔黏膜损伤的问题。


术者在以后的手术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必要时填塞膨胀海绵前用生理盐水浸湿靠近膨胀海绵后端1/3处(即靠 近膨胀海绵线端处)一侧,剪切浸湿的单侧膨胀海绵少许,最后用涂红霉素眼膏的膨胀海绵填塞双侧鼻腔。术后均未发生膨胀海绵导致的鼻中隔穿孔病例。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