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双肺副脊索瘤病例分析

2022.1.06

 

患者女,52岁。健康体检发现肺内病变。行PET-CT检查提示右肺中叶外侧段及左肺下叶后基底段各见一结节。1周后行右肺中叶切除术,5个月后再次入院行PET-CT检查并行经胸腔镜左肺下叶肿物切除术。既往无肿瘤、手术病史。

 

影像检查:第一次术前PET-CT示:右肺中叶外侧段及左肺下叶后底段邻近胸膜各见一分叶结节,最大截面积分别约2.5cm×1.9cm、2.2cm×1.8cm,边界清,病变与胸膜无粘连,纵隔窗示病变密度不均匀,内见坏死及斑点状钙化,CT值-7~80HU不等,平均CT值24HU;FDG代谢显像放射性分布略浓聚(SUVmax=2.77、2.94),其余部位未见异常放射性浓聚。

 

5个月后第二次术前PET-CT示:左肺下叶后基底段邻近胸膜处结节大小及FDG代谢(SUVmax=3.05)较前无明显变化,其余改变均同前。病理检查:两肺病变大体标本:结节黄白,质脆,界清。镜下所见:见结节状瘤组织,由短梭形瘤细胞组成,排列位于肺泡腔内生长,瘤组织中心为粘液变性。免疫组化染色:两病灶均Vimentin(+),NSE(+),EMA(-),CK(-),Calretinin(-),SMA(-),MC(-),CgA(-),TTF-1(-),P63(-),CD68(-)。此外,右肺结节S-100(+),Ki67(-),左肺结节S-100(灶性+),Ki67(约8%+),CD38(部分+)。病理诊断(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专家会诊):(双肺)副脊索瘤(图1~8)。

 1617754225427226.png

讨论

 

副脊索瘤是一种罕见肿瘤,组织起源未定,WHO肿瘤(2003年)分类将副脊索瘤与软组织混合瘤、肌上皮瘤归为同一组疾病,为起源未定的肿瘤。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不足百例,且多为个案报道。相关影像报道多以CT/MR为主,PET-CT相关报道较少。副脊索瘤好发于青壮年四肢远端的深部软组织,常靠近肌腱、滑膜或骨样结构,其次发生于胸背部、躯干、盆腔、颅骨等部位。发病年龄4~86岁,20~40岁最常见,无性别差异。

 

临床多表现为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极少数有局部疼痛。本例于体检发现,无任何临床症状。副脊索瘤是一种惰性肿瘤,多为良性,膨胀性生长,较少出现周围组织浸润,但有恶变倾向,生长复发或转移比较罕见,有报道副脊索瘤发生转移。到目前为止仅有几例报道肺组织内见该病变,均为其它部位转移而来。本例病灶发现于肺内,PET-CT示其余部位未见占位及异常FDG代谢区。但因常规PET-CT检查未包括四肢等部位,即使尚未在除肺组织以外的其他部位发现同种病灶,本病例仍不确定病灶是否原发于肺内,不排除可能由四肢等其他部位隐匿病灶转移而来。

 

文献报道镜下肿瘤细胞排列成小巢状或条索状,间质为黏液样或淡伊红染色透明样物质。胞质淡染,包浆含有空泡,核呈泡状,部分病例可见未分化的梭形细胞或较小的球形细胞,分裂象少见。免疫组化中vimentin阳性、S-100阳性是主要的诊断依据,此外EMA、CK、Calretinin、CD34、Actin,GFAP,calpnin阴性等对该病也有一定诊断价值。

 

本例病灶的病理学表现与文献报道基本符合。文献报道副脊索瘤多为不均匀软组织肿块,影像学无特异表现,增强CT多不均匀强化;MRI多表现为低-等T1、高T2信号。该患者术前PETCT提示双肺结节均为边界清楚的分叶状软组织结节,密度不均,内见坏死及斑点状钙化,与镜下观察瘤中心粘液样变一致;FDG代谢显像放射性分布略浓聚(SUVmax=2.77、2.94),提示其活性低,代谢慢,这也与副脊索瘤的惰性特点相符合。结合本例PET-CT影像表现及以往相关病例报道,影像学表现可以一定程度反映该病的特性,但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有限。本例的PET-CT影像表现间接证明了该病的惰性特征,提供了更多的副脊索瘤的影像资料。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