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关于类病毒的基本信息介绍

2022.8.22

  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学者T.O.Diener团队在研究马铃薯纺锤块茎病病原时,观察到病原无病毒颗粒和抗原性,具有对酚等有机溶剂不敏感,耐热(70-75℃),对高速离心稳定(说明其分子质量小),对RNA酶敏感等特点。所有这些特点表明病原并不是病毒,而是一种游离的小分子RNA,从而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类病毒(viroid)。后又相继在菊花矮缩病、菊花绿斑病、柑橘剥皮病等患病植株中分离到低分子质量的病原RNA。推测它也可能存在于其他植物、动物甚至人体内。

  类病毒是一类能感染某些植物使其致病的单链闭合环状RNA分子。类病毒基因组小。已测序的类病毒变异株有100多个,其RNA分子呈棒状结构,由一些碱基配对的双链区和不配对的单链环状区相间排列而成。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二级结构分子中央处有一段保守区。类病毒通常有246~ 399个核苷酸。所有的类病毒RNA没有m RNA活性,不编码任何多肽,它的复制是借助宿主的RNA聚合酶Ⅱ的催化,在细胞核中进行的RNA到RNA的直接复制。

  类病毒是目前已知最小的可传染的致病因子。类病毒能独立引起感染,在自然界中存在着毒力不同的类病毒的株系。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的弱毒株系使马铃薯只减产10%左右,而强毒株可使马铃薯减产70%~80%。

  所有的类病毒均能通过机械损伤的途径来传播,经耕作工具接触的机械传播是在自然界中传播这种病害的主要途径。有的类病毒,如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还可经种子和花粉直接传播。类病毒病与病毒病在症状上没有明显的区别,病毒病大多数典型症状也可以由类病毒引起。类病毒感染后有较长的潜伏期,并呈持续性感染。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