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新常态下更需创新

2014.12.29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呈现出“新常态”的特征,这已经成为各方的共识。新常态不单单是一种状态的表述,更是一个发展理念的变革。为了适应新常态,我们需要耐心、平常心,这是相对于过去我们经济高速增长时的热切期望而言。当经济连续多年保持超过两位数的增长时,我们难免会对未来充满无限遐想,甚至会有点小“冒进”。而当大的形势发生逆转,经济的快车不得不慢下来时,确实需要冷静第一、持稳为先。

  但对于创新来讲,平常心态却绝不意味着偃旗息鼓,无所作为。因为在新常态下,创新的担子实际上是更重了。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首先需要一股持续的动力源泉。按照一般意义上的理解,中国经济增速在未来几年还需要保持在6%到7%上下的区间内。这个速度虽然和过去和相比低了不少,但要实现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因为传统意义上的带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外贸和消费都处在一个更新期内,无论是投资推动也好,外贸拉动也罢,随着我国基本建设的完善以及世界整体经济形势的恶化,都难以满足未来经济增长的需要。经济增长更多得靠练好“内功”,更多的是需要用创新来为经济引擎提供动力。

  欧美发达国家和日本、韩国等新兴经济体的过往发展史也表明,依靠创新的驱动,是确保经济持续增长最可靠的动力源泉。现在一些经济体对抗经济危机的状况,更是进一步证明了创新对于经济企稳和恢复性增长的重大意义。美国经济之所以能在经历了这场次贷危机之后快速地恢复,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长期积累的创新能力。欧洲一些国家,像德国等在这波经济衰退中较快实现了恢复性增长,主要的原因也在于他们的实业基础好、产业的创新能力强。

  而其他国家一遇到衰退,经济社会发展就一落千丈,也和创新能力无法支撑国家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一些产油大国,比如伊朗、委内瑞拉,甚至包括俄罗斯所遭遇的困境,从根本上看,就是石油开采等资源型产业占比过大、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基本上没有多大提升造成的。不久前,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谈到如何解决经济发展难题时,特别强调了要促进国家经济的多元化。而多元化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要从创新中催生出更多的产业模式,让经济发展更有韧劲。

  有人讲,新常态下“常”是第一位的,“稳”是居首要的。这有一定的道理。但这种“常”与“稳”不是静止的、不发展的,而是在相对于过去发展基础上新的、更高层面的稳定均衡状态。这也就意味着,过往的经济结构需要在调整后才能步入新常态,调整的方向就是创新主导下的新结构。我国现有的经济结构已经有了量的规模,下一步的调整重点应该是追求质上的优越。优越的主要标志,是以科技创新为特征的新兴产业在国家整体经济中跃升为主导产业,源自创新的经济贡献要成为主流。当前要实现这种调整,我们面临的机遇显然大于挑战。

  一方面,经济衰退充分暴露了旧产业、旧的经济结构的缺陷性,增强了人们淘汰旧结构、拥抱新结构的共识和紧迫性。另一方面,世界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潮为吐故纳新带来了可资利用的丰富内容。尤其是这几年,国家大力投入科技,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创新基础。同时,全面对外开放的格局也为我们广泛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开辟更多的渠道、搭建了更多的平台。这些都有利于我们在新常态下,加速创新的步伐、提升创新的水平。

  所以,与其说新常态中的“常”是第一位的,不如说“新”更重要。因为,常态只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目标,而“新”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也是我们在今天所追求的常态不同于以往的最鲜明的标志。我们要的不是消极守成的常态,而是在不断变革与创新中的常态,是能够支撑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引领世界潮流的常态。这样的常态,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实现。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