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顾佩华:大学不改革会牺牲更多利益

2012.4.11

  在汕头大学一间很不起眼的办公室里,全国首位“洋校长”、汕头大学外籍执行校长、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顾佩华教授从厚厚的一摞材料中伸出手来,和南方日报记者热情地打招呼。

  这是一间年代有些久远、陈设简朴的办公室,充满工科学者的味道,甚至显得有点杂乱。

  早就听说汕头大学是全国唯一一所由李嘉诚基金会长期捐资支持的大学,其资金雄厚而又略显“寒酸”:校长书记无专车,接待规格很抠门,但每年学校却总会花重金选派学生到全世界学习、实习,坐拥“亚洲最美丽的水上图书馆”……“学生才是这所校园的主人”,采访中,顾佩华不断地强调。

  在中国高校的版图中,汕头大学有些特立独行:校董会具有重大事项的决策权,这与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传统大学有比较明显的区别。同时,它又是广东省属的公办大学,也要接受教育部门的管理。这种体制决定了它的“高等教育改革试验田”角色。

  近年来,校董会制度,财务公开,住宿学院试点,教师年薪制,实施国际基准学分制,全方位推行ISO质量管理认证……无论哪一项改革,汕头大学都得风气之先。

  汕大这所充满改革基因的大学,因为顾佩华的到来,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的两个第一:一是高校首设执行校长一职,二是聘请外籍人士担任该职。

  “洋校长”顾佩华,其实是外籍华人,他生于青岛,在加拿大工作生活了几十年。从2005年起,他就从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借调汕头大学,历任副校长、常务副校长、执行校长,只是数月前刚刚办完原加拿大高校的退职手续,作为广东省第二批引进的领军人才全职担任汕头大学执行校长。

  目前汕头大学校长仍为徐小虎,由广东省委组织部任命,级别为正厅级。执行校长顾佩华则由李嘉诚基金会提议并通过校董会决议聘任,故不设任何行政级别。

我没有水土不服

  南方日报:您现在是中国唯一在岗的外籍执行校长,外界觉得很新鲜,“洋校长”在中国的大学咋念经?您如何看待这重身份?

  顾佩华:这个(身份)没什么意义,因为我也想加入中国国籍,但手续很麻烦啊(笑);离开加拿大,手续也很麻烦,因此每年光办签证就要耗费不少精力。

  外籍不外籍,这其实不重要,我们招聘教师不问国籍,不问宗教,只看他的水平怎么样,跟我们有没有共同的理想和愿望,所以,汕头大学的招聘广告打到全世界都这么说,就这么简单。

  南方日报:您提到的共同理想和愿望是什么?

  顾佩华:我希望有一批高水平教授能来汕大帮助实现我们的规划。面试时我会提一系列的问题:对教育、科研怎么看?应聘人所在国的教育体系是什么样的?对中国有什么了解?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改革的做法如何,你是否认同?

  你只有认同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改革,做事才有激情。我们最近招聘的几位教授都没有国籍要求,其实,汕大早就有多位学院院长是由纯粹的欧美或大陆境外人士担任。以后还要再面向全世界公开招医学院院长,也是这个原则。

  南方日报:在国外和国内管理一所大学,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顾佩华:在国外,做领导最成功的是,让你的想法变成大家的行动。在国内,校长可以给别人布置任务,不管别人愿不愿意做,可能都得做。在国外这事很少见的,因为所有的日常工作都按照一定的系统和规则进行,每个人的权力都受到约束,靠权力实施政策往往行不通。你只能用你的影响力、热情和真心去感动别人,带动大家,让大家总是感觉到有激情、有活力,感觉到在做有意义的事情,每个人都在做他愿意做的事情。我希望我能有这个能力,把我要做的变成别人喜欢做的。

  好在我有学校发展和进步的强烈追求,但是绝对没有政绩的负担,所以任何短视的政绩行为,我是坚决排斥的,因为我没有行政级别,“官”上不去也下不来(笑)。

  南方日报:您的这种理念在汕大有没有遭遇水土不服?

  顾佩华:国外的习惯带到这里来,我有时候也是很为难。国内同事并不认为这是正确的方式,正确的方式是领导传达指示去行动。有9000个学生,就有9000种独立的思维,700个老师就有700个不同的想法,他们都有好的想法,如果光是听一个人的想法,那就有问题。如果说汕大的问题是国际化战略的实施,我个人在汕大则有一个本土化的适应过程,好在我对中国国情还算熟悉,文化障碍很少,水土不服的不会是我。

退职回国新目标

  “李嘉诚先生挽留,希望为中国工程教育做出一个模板”

  南方日报:您应李嘉诚基金会之邀担任执行校长,听说李嘉诚曾出面说服你?

  顾佩华:李先生和基金会确实想了很多办法,希望我留下来。李先生曾提出,汕头大学培养的学生既能参与全世界的竞争,又能够找到回家的路。这个理念非常好,既要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又要热爱祖国,有本土运作的适应能力和开拓能力。当代中国需要这样的大学,不是一所是N所。既然李先生给我这个机会来做这个事,我回加拿大后,通过半年的思考,感觉我还可以在李先生和基金会的指导和支持下为汕大做一些事情,为中国培养出他期待的人才。

  南方日报:从加拿大退职,全职担任汕大执行校长,这一步算不算是非常艰难的抉择?

  顾佩华:我当任何领导,都会想到我离开那天是什么样子,能给继任者留下什么。

  到了汕大以后,国内同行私底下有这样的说法:汕头大学平台这么小,能做什么?实际上我到汕头大学来,就想做一件事情,工程教育能做出一个模板,然后展示给全中国看。我们这样一个小学校、这样一个工科不很强的地方都能做,你们没有理由不能做?你们只能做得比我们更好。

  南方日报:这个目标真正实现起来顺利吗?

  顾佩华:坦率地说,当然困难很多,有方方面面的问题,但是你要坚信一条:这是一件服务公益的好事,你必须做下去,而且一定能做下去,公道自在人心。从目前来看,我的目标初步达到了,汕大主持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教育部理工处的领导下,通过试点组在全国其他高校推广。

  我们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培养的质量。我们都知道中国大学的平均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有差距,但这个差距并非不可逾越,而且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弥补。我们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工科人才,我们的企业、经济就能发展,这是最主要的逻辑。为什么新加坡一定要有很多人学工科,道理也是一样,虽然工科大学不一定能直接创造财富,但培养的学生、科研的成果是经济发展、腾飞所必需的。

  我6年前刚来时,很多事儿都敢做,为什么敢做?因为我看得非常清楚,没有一件事是绝对的对或绝对的错,做了以后,即使是正确的事情肯定也有负面的影响,只是你怎么看这个事情而已,叫所有人满意那不是我们的事业。就像培养学生,也要(淘汰)一些学生毕不了业,必须有一个标准,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打开一扇窗,培养敢于挑战权威、善于独立思考的大学生”
 
带来教学新变革

  南方日报:您这次的合同签到什么时候?在教学改革方面,汕大会有哪些举措?

  顾佩华:跟汕大和李嘉诚基金会订了一个合同,签到2018年。大学其实还有很多事都可以做,因为我们这些人在国外也不退休,我原来所在的系里的同事好几位超过70岁了,他们还可以搞教学和科研。

  目前,经李嘉诚基金会授权,我们正在汕大推动先进本科教育和整合思维教育,现在所有学生都必须上整合思维这门课。

  为什么犹太人这么厉害?我听说最重要的原因是在他们的文化、传统和学习。众所周知,犹太人和中国人都重视教育,但是重视的方式不一样。我们从小告诉孩子要听家长的话,然后进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工作后听领导的话。犹太人就不一样,他们从小就有能够挑战权威的意识。犹太人有一句谚语:每天都要跟上帝辩论(大意)。所以,无论犹太人走到法国、阿根廷,还是以色列,无论环境差异多大,但他们的文化、思维、思考方式有相似的地方。

  南方日报:整合思维教育,是不是也体现了李嘉诚先生的教育思考?

  顾佩华:是的。我在国外这么多年,见到了很多能人,他们为什么这么厉害,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们思维严谨,在思维逻辑、创意等方方面面,都能够展示出来。

  当你知道整合思维的重要性,就可从年轻时培养。不管他是学艺术、音乐、医学、法律,还是学工科,都能够成为一个非常好的思考者。

  南方日报:现在有师资来承担这门课吗?

  顾佩华:我们有教师能胜任教学工作,我们采用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整合思维一共有四个方面:第一就是批判性思维,第二是创造性思维,第三是系统性思维,还有一个是综合解决问题的方法。这门课程为所有的学生的人生和学习打开了一扇窗。

  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要用这种整合思维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我们的学生形成非常有效的思维习惯,出去的时候每个学生都非常强,思考非常周密、有逻辑。他们是独立的人,会独立思考。你讲到什么程度我都可以听,但是我不一定去做,我要思考。笛卡尔说的“我思故我在”,这个“思”,第一步就是质疑,对权威的观点、现有的技术和做事的习惯都可以质疑,没有这个精神,谈什么创新人才培养呢?

“大学如能把本科教育办好,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但这需要定力”
 
力推本科教育

  南方日报:汕大正在推行先进本科教育,这是一种怎样的教育理念?先进性如何体现?

  顾佩华:“先进本科教育”的基本内涵包括四方面:第一是整合思维能力,以超越学科局限的思维能力作为汕大学生的共同追求,彰显汕大学生的思维特质;第二是可适应性的培养模式,专业设置适应社会需求,课程内容适应学科发展,课程体系合理、模块化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适应学生成长;第三是一体化的学习体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一体、课内外一体、多学科交叉培养,贯穿于课内、课外、住宿学院和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全方位培养;第四是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和保障系统。

  整合思维教育不能只是一门课,后续课程的方方面面都要纳入这个框架、融合这个理念。到了后来,你不让用都不行了,闸门已经打开了,习惯已经形成了,就天天会用了,这样的学生一定会提出一些问题,老师可能都回答不了的,也一定会自我挑战、挑战别人。

  南方日报:本科生思维非常活跃,这对学校的要求非常高。

  顾佩华:对,所以我们要把课程体系理顺。无论是商学院学生,还是传媒、法律或者学理工科的学生,要能给他们搭建一系列的课程模块和系统,让学生有最好的老师来教。我们还要给学生选择,但是给你选择不是叫你乱选,就像每天的营养要考虑蛋白质、纤维素、热量合理搭配一样,要真正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有机会DIY,科学搭建适合自己的学习体系。

  南方日报:这个工作现在的进展如何?

  顾佩华:我们早在2000年初就做到学生可以自由选课,其他的正在推进。当然现在还没有完全精细到个性化,但这是我们下一个目标。

  南方日报:先进的本科教育现在是不是已经成为汕大的共识?

  顾佩华:是的。李先生要求我们要办最好的本科教育,我们必须做到,更要做好。斯坦福大学的老校长讲过,如果斯坦福大学把本科办好了,其他事情也就没有问题了。搞好本科教育非常重要,可事实上,办好本科教育不容易。

  但真正做到像汕头大学这么重视本科教育的,还真要有一点定力和很大的勇气。这意味着要在本科生身上花很多时间、精力和资源,但是短期内是很难看到指标性的成果的。

  如果在其他的院校,我可能就没有这个时间。为此,汕大最先改变了教师的评价考核系统,建立一套让老师有尊严、心无旁骛的系统。其次,即便是世界一流的研究学者到汕大任教,你一定要重视本科教育,这是汕大对老师最基本的要求。

  此外,我们还面向全世界招聘老师,无论短期还是长期都没关系,汕大一直控制着规模,不可能招很多老师,所以我们对老师的要求比较高。现在汕大60%教师是传统的学术型授课教师,还有20%属于实践型教授,有丰富的业界实践经验。还有一部分国际型访问学者,不断地把最新的东西介绍给学生和老师。

“改革总是会得罪人,但漫长等待会牺牲更多人的利益”
 
执意大学制度改革

  南方日报:作为执行校长,您没有任何行政级别。您的治校理念,跟其他领导班子沟通顺畅吗?

  顾佩华:无论校长、书记,还是副校长,对我都很宽容,也很支持。大家心中很明白,哪些事情对汕头大学的发展有利。

  我这些年来在国外做行政,其实比国内做行政要难多了。在一个白人占多数的社会里,你要给他们当领导还要有些办法,我的原则很简单,我要做的事情是正确的,不是为了个人。你出来阻挡没关系,但是你一定要讲清楚。大家谁都不愿意公开反对正确的事情,规则才是硬道理。

  南方日报:推行改革,总会触犯一部分人的利益,甚至会得罪人。您有这方面的顾虑吗?

  顾佩华:的确,做事可能会得罪人,你不做事可能就不会涉及到别人利益的问题,也可能你都不会有反对者,评先进和考核大家都给你赞成票(笑)。为了给学校做事,影响到一部分人的利益,这些对于我来说都不受到影响,重要的是保障这所学校、学生和大多数教师的利益。

  南方日报:可是,总有部分人利益会受损。

  顾佩华:你要不就不改革,或等着慢慢做,但漫长的过程会牺牲更多人的利益。

  南方日报:汕头大学让人很敬佩的一点,就是它偏居囯角省尾,但做了这么多的改革。比如,人事制度变革、财务公开、聘外籍人士当执行校长等等,这在中国内地的高校恐怕是少见的。

  顾佩华:(笑)是啊,曾有一位省厅领导说,你们汕大“离广州很远,离世界很近”。一件正确的事情坚持做下去,就成为习惯了。我们现在每做一个重要的决策,都会让教师们讨论,大家都可以提意见。比如汕大现在有3.6亿元的预算,都是老师在讨论、做方案,报基金会等讨论再做决策。

  根据每个学院、管理单位报来的预算,再做决定给不给你这个钱,这看似很浪费时间,但是很重要,因为方方面面的声音都听到了,而不是一个小圈子内部做决定。这首先得改变学校老师,他们要有公共意识和参与精神。

  南方日报:您在执行校长的任上,制定了学校的“八年规划”,能不能描述若干年后的汕大是什么样子?

  顾佩华:我希望汕大成为一所公认的优秀大学:不但有一个美丽和现代的校园,而且有热爱自己学校的师生员工。

  作为学生,很向往到汕头大学来读书,他在汕大感到很受重视,这里能给他终身受益的好教育,在这里读书所接受的教育是在一些“名牌大学”也无法获得的。

  作为教职工,很愿意到汕头大学来工作,他会觉得,在汕大有自己的事业,会活得很有尊严。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从事学术支持、行政和服务工作,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时,汕头大学给他公平和信心。

  作为校领导,会很有成就感。他在这儿做一届领导,会有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感觉跟其他大学不太一样。学校有优秀的教育、高水平的科研,同时有非常先进的大学制度,国际化程度很高,大家共同生存在一个多元的文化里,拥有这样的生活,难道不是很幸福吗?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