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关于长Q-T间期综合症的后除极假说介绍

2023.6.19

  晚近,许多学者根据细胞电生理研究及临床研究的结果,认为长Q-T综合征的机制是后除极(after depolarization)。后除极是指在动作电位的锋电位之后,膜电位并不立即恢复到静息状态,而是继续表现一些幅度较低而持续较长时间的电位波动。根据出现的时间早晚不同,后除极可分为早期后除极和延迟后除极。早期后除极(early afterdepolarization EAD)是发生在心室复极早期即动作电位2、3相的振荡性电位,在心动过缓时该电位的振幅可增大。其发生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背景钾电导减弱使K 外向电流变小或Na 内向电流、Ca2 内向电流增强有关。以上因素均可导致复极过程变慢,动作电位时程延长。晚期后除极(delay afterde polarization DAD)是发生在心室复极的晚期即动作电位3相终了时的电位,在心率增快时该电位的振幅增加。其发生机制是细胞内钙异常增加,由瞬间内向电流(ITi)引发振荡性后电位所致。

  起初,由于延迟后除极依赖于肾上腺素的刺激,推测可能是先天性长Q-T综合征的基础,而早期后除极具有心动过缓依赖性或(起搏)周期长度依赖性。推测可能是获得性长Q-T综合征的基础。认为延迟后除极是先天性长Q-T综合征发病基础的理由是在肾上腺素的刺激下,延迟后除极的振幅增大,并且许多实验及临床研究结果也提示这一点。例如早年有人发现,浸入儿茶酚胺中的犬心浦肯野氏纤维、冠状窦和猿心二尖瓣等,均可产生延迟后除极。1984年,Schechter等在体外实验中证实,犬心室肌细胞在肾上腺素的单独作用下即可产生延迟后除极。但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先天性长Q-T综合征和获得性长Q-T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机制都是早期后除极。

  在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症的研究中,Levine Bailey和El sherif等发现,阻滞钾通道及增加钙内流能诱发早期后除极的发生。从而延长心肌复极时间而引起触发活动及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1981年,Hartzler Osborn等用常规双极电极技术在JeryeⅡ和Lange Nielsen综合征患者的右室肌记录到早期后除极,并发现在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断后,其振幅明显降低。随后Bonatti等报道10例长Q-T综合征,其中8例为获得性长Q-T综合征而2例为先天性长Q-T综合征,所有病例均可用单相动作电位记录技术记录到早期后除极,并发现先天性与获得性之间并无明显区别。最近,EggeLing等用信号平均心电图技术在体表记录到Romano Ward长Q-T综合征患者早期后除极并发现使用β阻滞剂后可以消失。根据基因突变结果,Vincent和Eggeling进一步推测,Harlleg ras 1基因的产生使G蛋白的功能发生改变,使细胞膜的钾离子通道和β-肾上腺素能受体发生损害,导致早期后除极及心律失常。

  获得性长Q-T间期综合症的发生机制已有较一致的认识,即由早期后除极所致,这一结论已为许多实验和临床研究所证实。例如,1983年,Brachmann等用氯化铯给家犬静脉注射,结果引起了短暂性窦性心律减慢及Q-T间期延长,T波形态改变,继而发生多型性室性心动过速,其特征与间歇依赖性长Q-T综合征病人的表现完全相同,由于铯可阻滞复极时钾离子流而使复极延缓,若将浦肯野纤维浸入氯化铯溶液中可引起早期后除极及触发活动,并且犬的在体心内单相动作电位记录证实,在氯化铯的作用下,与早期后除极相似的波形可引起Tdp。因此,许多学者认为早期后除极是异常Tu波及心律失常的基础。另外,体外实验中,将浦肯野纤维浸入低浓度钾溶液及治疗浓度的奎尼丁中,用单相动作电位记录技术可记录到心动过缓依赖性的早期后除极,进一步证实了两者间关系。临床研究结果为这一假说进一步提供了支持。Bonatli等用吸附电极在获得性长Q-T综合征患者中记录到类似早期后除极的波形。Coraboeuf等在酸中毒抑制复极期钾离子外向电流的浦肯野纤维,记录到早期后除极,并注意到Bonatu所观察到的现象,由此进一步推测,早期后除极在心率增快时可被抑制。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