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多项表观遗传研究成果被质疑:甲基化的真实作用

2016.1.27

  本周来自瑞士和美国的研究人员指出,目前一般认为DNA甲基化之间的差异会决定社会性昆虫是成为繁殖蚁(也就是蚁后),还是工蚁的这种观点并不可靠,他们认为DNA甲基化作用并未得到已有数据的充分支持。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Current Biology杂志上。

  “这一发现表明,并没有证据证明甲基化会造成两只蚂蚁出现非常大差异的行为,这令人心生警惕,”来自洛克菲勒大学的文章作者之一Daniel Kronauer说,“另外一方面,对于希望弄清楚到底社会行为与DNA甲基化功能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人员来说,这项研究也十分重要。”

  以前的不少研究都指出扮演不同角色的昆虫大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甲基化水平,2008年的一项研究就表明进食蜂王浆可以通过抑制一种被称为甲基化的过程来影响多种蜜蜂基因的表达。这种对某个基因DNA的化学修饰会降低该基因的表达,而这一过程部分是由酶Dnmt3所驱动的。当研究人员将蜜蜂幼虫体内的 Dnmt3活性破坏了以后,这一改变会出现拟似蜂王浆的效果,使得发育中的蜜蜂幼虫更像蜂王而不像工蜂。

  还有2002年一项大型研究从全基因组单核苷酸水平上分析了蚂蚁的DNA甲基化与其社会等级分化之间的关系,发现许多在蚂蚁中保守的甲基化模式,并证实DNA甲基化调控对蚂蚁等级分化的重要作用。但这项最新研究却指出这些研究采用了复合样品,也就是将一组蚁后的甲基化平均水平,与工蚁的甲基化平均水平进行比较,这并没有计算组群内方差。

  当Kronauer研究组比较一种蚂蚁(Cerapachys biroi)多个样品之间的多个水平时,研究人员发现扮演不同角色的蚂蚁组群之间的甲基化水平差异并没有比同组间甲基化水平差异大多少。换句话说,一旦数据利用合适的统计进行检测,那么蚁后与工蚁之间的甲基化水平差异就会消失。

  “我们不能肯定蚁后与工蚁之间是否存在甲基化差异,”Kronauer说,“但我们的研究说明了目前的证据尚不充分。”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