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经激光捕获显微切割和PCR证实的伯克霍尔德菌所致感染...

2022.3.03

经激光捕获显微切割和PCR证实的伯克霍尔德菌所致感染性肉芽肿病病例分析


伯克霍尔德菌是革兰染色阴性的需氧杆状细菌,通常在全球范围广泛存在于土壤和地下水。伯克霍尔德菌既是人类的病原菌,也是植物的病原菌。一般认为感染发生的机制是:皮肤被刺伤后伤口暴露于受污染的地下水或土壤,导致病原菌接种于伤口而发病[1]。存在于土壤和植物根系的方格儒伯克霍尔德菌于2001年被研究者从环境和人类及动物临床标本中分离出来[2]。该菌可生物降解几种化学物质[3]。人类感染此菌罕见。本文报告一例非常罕见的方格儒伯克霍尔德菌所致的感染性肉芽肿病例。
 
患者男,26岁,左腋后线处溃疡性包块2年余,伴窦道及脓性分泌物,无明显疼痛。5年前该病人曾被玫瑰刺刺伤左腋后部,受伤3年后伤处出现包块且不断增大。患者曾2次接受切除手术,但2次手术后包块均很快复发。当地医生曾诊断患者为“孢子丝菌病”,给予口服碘化钾溶液和特比萘芬片以及加热治疗,治疗1月,无明显疗效。
 


1646274786344189.jpg

图1是皮损部位术前和术后照片。查体可见左腋后线处巨大包块约9cm×10cm,高约2cm,包块中部见巨大溃疡,溃疡面约6cm×7cm。未见卫星病灶。包块暗紫红色,椭圆形,质稍硬,边界清楚。化脓性溃疡有多个放射状窦道(图1a,b),挤压包块可见白色粘稠分泌物从窦道口排出。溃疡分泌物涂片在显微镜下未见真菌或硫磺颗粒。以分泌物做三次细菌培养,显示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真菌培养显示为土曲霉。患者无发热、疼痛,其他方面正常。
 

1646274787754756.jpg

病理检查示表皮缺失,真皮内可见多发性结节状结构(图2a–c)。结节内的团块状物质显示为不规则形和棒状,苏木素和伊红染色可见淡红色的边缘和紫蓝色中心(图2e),过碘酸-雪夫(PAS)染色呈红色(图2b,f),嗜银染色(GMS)呈黑色(图2c,g)。在高倍镜下,此团块状物质是放射状排列的细菌。围绕在细菌团块周围,可见明显的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聚集(图2e–g)。
 

患者被初步诊断为“原发性皮肤放线菌病”,诊断依据为慢性炎性包块和病理切片中的“硫磺颗粒”。治疗给予静脉滴注大剂量青霉素G(1200万U/d),加口服伊曲康唑胶囊。用药2月后,包块已明显消退,原皮损区可见瘢痕和窦道(图1c)。然而继续用药皮损却不再进一步好转。距开始治疗6个月后,患者接受第三次手术治疗,切除了局部瘢痕窦道组织。从切除组织中取分泌物标本做细菌培养结果显示为:人葡萄球菌人亚种和棒状杆菌。术后继续静滴青霉素G治疗2月后停药。随访2年,包块未再复发(图1d,e)。
 
给病理切片中的菌团加做抗酸染色显示阳性(图2d,h),说明此病原菌不是放线菌。本病例已经培养出多种细菌,说明存在混合感染。为了分离得到肉芽肿中的细菌,采用了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法,从石蜡切片中采集菌团(图2i–k)[4]。以煮沸法提取其DNA(图2l)[5],使用属特异性通用引物(P1, 5’-CGGAGAGTTTGATCCTGGCTCAG-3’; P2, 5’-AAAGGAGGTGATCCAGCCGCA-3’)做PCR。此对引物的目标片段是16SrDNA区域[6],此片段具有鉴别意义(图2m)[7]。扩增产物序列分析和比对显示所获DNA序列与方格儒伯克霍尔德菌有>99%的同源性。此序列已被提交到GenBank,其登录序列号为JF718348。因此,此患者最后确诊为方格儒伯克霍尔德菌所致感染性肉芽肿。依据是组织病理学检查、激光捕获显微切割和分子生物学证据。
 
这个病例说明,当有多种微生物混合感染或/和培养时机已经失去时,激光捕获显微切割加PCR是一种用来鉴定病原菌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略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